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太宗的两项科举改革措施,为后世开了一个好头,可谓功不可没

宋太宗的两项科举改革措施,为后世开了一个好头,可谓功不可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475 更新时间:2024/1/26 8:35:48

太宗刚即位,就非重视通过科举制度选拨人才,他曾对宰相居正说:“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拨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政治之具矣。”

宋太宗头脑很清醒,明白科举及第者不可能个个都成大器,只要有百分之一二十的人能成大才就不错了。为此,他奉行广种薄收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进科举取士制度。

第一项措施是扩大进士的录取名额。宋太宗继位当皇帝是受到质疑的,历史有著名的“斧声烛影”的故事指的就是他。因此,宋太宗必须要收买人心,培植亲信,同时也要填补府州县等地方官的阙员,于是他采取了扩大取士名额的办法,大开仕进之门。

唐代每榜录取进士一般为三十人左右,五代时期每榜进士一般只有十名,开科四十七次平均录取为十四人。宋太祖时期开科十五次,每科也仅取十三人。宋太宗在其即位的次年,即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举行的第一次科举中,录取进士一百零九人、诸科二百零七人。

宋太宗还觉得录取的人数太少,他亲自调阅考生的试卷和档案,又增加录取特奏名进士和诸科一百八十四人,这一科共计录取了五百人,这比宋太祖一朝录取四百五十五人的总数还多。

不仅如此,宋太宗还赐宴开宝寺,并对这些及第者从优授官。面对这一改革,时任宰相、曾在宋太祖朝担任知贡举的薛居正颇有微词,认为这一榜录取的进士太多,对于新科进士的授官也太优厚了,是历代从未有过的。

不过,宋太宗似乎并不在乎薛居正等人的不同意见。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夏,本来宋太宗之前曾下诏这一年停止举行科举考试,但他认为上一科遗才太多,这一年还要举行科考,于是下令去年各地已经获得解送资格的考生,在秋季到礼部集中考试。

省试之后,九月初二,宋太宗在讲武殿亲自主持复试,录取了七十四名进士、八十二名诸科及第者。按照历来的惯例,省试和殿试都在春季,宋太宗这次临时下令开科,结果改在秋季考试和发榜。这一榜的状元是胡旦,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宋代“遗材奔竞”、以同年关系结党较典型的一榜。

胡旦曾非常自豪地宣称:“应举不作状元,仕宦不作宰相,乃虚生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读书人应试,如果考不上状元,一个人做官,如果无法做到宰相,那都是白活了。胡旦这句话在科举及第从优授官且升迁迅速的时代背景中是名人与名言。

大致统计了一下,宋太宗在位共开科八次,录取进士总数为一千四百八十七人,平均每榜进士达一百八十六人,是五代时期和宋太祖朝每榜进士的十多倍。

第二项措施是殿试开始实行糊名制。糊名在宋代称为“封弥”,大概类似我们现在的密封试卷,即把考生的姓名、籍贯、父祖三代姓名等信息密封起来,让阅卷的考官无法看到,以避免考官根据考生信息打人情分。

五代后周时曾在礼部常科考试中采用糊名办法,但仅试行一次,并没有形成制度。到宋初,尽管在宋太祖朝已禁止因科场结成座主门生关系,禁止通榜和公荐法,并使殿试制度化,但还是没有杜绝请托之风,原因之一便是主考官能够明白地知道试卷的主人。

为了消除这一弊端,必然要将糊名考试制度化。宋代科举糊名最早是从殿试开始的。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参加省试的举子达一万七千余人。此前,曾有人击登闻鼓举报阅卷不公。于是,将作监丞陈靖上疏,建议在科举考试中使用糊名的方法,得到宋太宗的采纳。

此后,开始在殿试中使用糊名法,按试卷优劣来分等级,并将糊名形成制度。这为以后扩大糊名法实行的范围,逐渐推行到各级常科考试中去,开了一个良好的先例。

宋代科举制在太祖、太宗手上都有很大的创新,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其后的宋真宗在他们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完善并最终形成定例。他们的这些举措,后来被明清两代沿袭。

更多文章

  • 为何明朝没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而清朝却能让蒙古服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对蒙古有什么政策,明朝后期对蒙古的评价,明朝和蒙古之间的关系

    在众多游牧民族当中,蒙古的势力最为强大,自建国初期,蒙古就是大明的心腹大患,前后花了200多年的时间,一直都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但之后的大清则用了短短十几年就征服了蒙古,即使后清时期局势动荡,这一局面也没有改变。游牧民族的三大先天优势为何游牧民族会给中原王朝造成如此大的困扰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

  • 刘伯温的儿子,说了一句话让朱棣难受了一辈子,到死都不能忘记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棣和刘伯温图片,刘伯温朱棣是一个时代吗,刘伯温死时朱棣多大

    这些老乡们逐渐以李善长为核心形成了淮西集团,势力很大,而刘基恰恰是和淮西集团对立的一帮官员的首领,所以必然会受到排挤和压制。刘基后来的很多主张不被朱元璋所采用,便告老还乡,远离政治中心。即便如此,刘基的结局也很惨,最终被胡惟庸所害。刘基是死了,不过他的声望还在,尤其是他的次子刘璟在后来的永乐朝还火了

  • 明朝贤内助皇后,关键时刻帮丈夫稳定天下,谥号比肩康熙原配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皇后一览表,明朝最有心机的皇后,明朝最霸气的皇后是谁

    明成祖朱棣登基时国家内外一片混乱,他整日为政事忙得连好好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在这种关键时刻必须要有人为他分忧。皇后徐氏看见丈夫如此辛苦自然是很心疼的,所以她就想尽方法的希望能为他减轻负担。她看见人民和士兵因为多年来的战乱生活的十分痛苦,为了重聚民心,她提出减少税收的国策,并且让朱棣广纳人才,哪怕是对待

  • 朱元璋改革六部时,朝廷中“尚书”泛滥,仅户部就有七个尚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6部尚书,朱元璋时期六部的主要人员,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熟悉清朝历史的朋友或许都知道,清代的六部尚书和左、右侍郎都有满汉之分,即一个部门有两个尚书和四个侍郎,六部因此就有了12个尚书和24个侍郎。不过,在洪武年间的一段时期,大明的六部尚书人数更离谱,其时共有尚书27个,侍郎27个。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建立了自己的小朝廷,基本上也都是沿袭元代的行政建制

  • 北京烤鸭享誉世界,因名气大成为了一个行业,而祖师爷是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北京烤鸭起源于600年前的明代,朱元璋烤鸭,最顶级的北京烤鸭

    明朝开国时,烤鸭刚进京时称“金陵片皮烤鸭”,到了清朝成为御膳食品,才被改为了“北京烤填鸭”,此后,民国出现了众多的烤鸭店,也因此形成烤鸭行业,而这个行业的祖师爷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原名朱重八,出身贫农,十几岁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从小就穿百家衣,吃百家饭。到了皇觉寺后

  • 此人上疏翻朱元璋的旧账,朝臣认为必死无疑,可这回朱元璋认怂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母亲来找朱元璋,朱元璋老婆打朱元璋,朱元璋父亲在朱元璋几岁死的

    解缙是明初才子,恃才傲物,凡事总爱出头,与同僚朝臣关系不睦。当然他做得最过头的一件事就是公开替李善长鸣冤,这件事在明代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李善长是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第一功臣,朱元璋曾把他比作汉之萧何。李善长当了几年的丞相,权势很大,而且还以他为首形成了淮系集团,相权与皇权发生了冲突。后来李善长的同乡

  • 为什么明朝太监和宫女对食玩得很溜,而到了清朝就玩不下去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宫女太监老了最后都去哪了,后宫太监和宫女怎么相处,古代宫女被太监打

    何为对食呢?对食原义指搭伙做饭的意思,但后来被这些深宫的太监和宫女们给玩坏了。对食变成了一种畸形的恋爱,可以是太监与宫女,也可以宫女与宫女(现在说法就是百合)。并且太监和宫女结成的对食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形式——菜户,专指宦官与宫女的长久稳定恋爱关系,犹如夫妻。为何会产生对食呢?在古代,宫女、太监被长

  • 朱元璋生前给朱允炆留了支神秘军队,为何建文帝至死也没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建文朱元璋,朱元璋真的是被朱允炆害死的吗,朱元璋死前为朱允炆留下什么

    靖难之役发生其实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隐患。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子孙为各地藩王,把子孙派往各地驻守。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因为太子朱标的去世,太子之位的悬空让其他皇子蠢蠢欲动,而朱元璋为了稳定局势,选择让自己的孙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这引起了诸皇子的不满。太子在时自己没有机会

  • 明英宗即位后,为何无法延续仁宣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英宗与仁宣之治,仁宣之治电视剧全集免费观看,仁宣之治完整版解说

    笔者是不大喜欢看非正史的历史宫廷剧的,《大明风华》也象征性地看了一两集,所以关于剧情方面实在插不上话。不过,对于“仁宣之治”,大致还是有一些看法的。仁宗、宣宗即位后,尤其是宣宗特别重视恢复经济,减免赋税,减少劳民之举。对于百姓来讲,“仁宣之治”是一个较为辉煌的时代。但是这种辉煌并没有持续下去,只有短

  • 李自成进京后,对明朝的制度和机构作了哪些变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自成不反明朝会灭吗,李自成退出北京后谁又进入北京,李自成建立了什么制度

    三月二十四日,大顺政权正式对明朝官制进行了改革。明内阁改为天佑殿,翰林院改为弘文院,六部改为六政府,文选司改为文谕院,六科给事中改为谏议,十三道御史改为直指史,太仆寺改为验马寺,尚宝寺改为尚玺寺。废除了詹事府,裁并太常寺、鸿胪寺,所管事务归礼政府。地方官巡抚改为节度使,布政司改为统会,兵备改为防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