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就深怕武将夺权,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武备疲弱,让外族有机可乘。而在背后出谋划策,影响赵匡胤的国策的,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著名的宋初名臣赵普。表面看,他辅助宋太祖赵匡胤以及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三度出任宰相,为宋初朝廷作出了很多贡献。但是,他的这个馊主意,影响了宋朝三百年。
赵普读书不多,到后来做了宰相,在宋太祖劝告下才认真读书,他死后,家人发现他读的书也就是《论语》二十篇,这就是赵普的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们知道,赵匡胤当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赵普就是重要的决策者和参与者。从这以后,赵匡胤对赵普这位开国重臣就信任有加,言听计从了。
古代很多帝王开国后,为加强其统治地位,都喜欢做“兔死gou烹”之事,比如汉初的未央宫戮韩信之变,然后消灭异姓王的事件。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深深知道自己是靠部下的拥戴而当上皇帝的,所以他不能像过去的帝王一样采取武力手段铲除那些手握军权的重臣。这时候赵普就为赵匡胤献计:他认为石守信这些开国重臣执掌禁军,都不可靠,难保证他们也会来个“黄袍加身”。赵匡胤于是询问他具体的对策,赵普提出的方针就是“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
赵匡胤是个聪明人,知道该怎么做。一天晚朝以后,赵匡胤把石守信这些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酣之际,他故意感叹说:“是诸位的出力才让我到这个地位啊,我一直顾念你们的功劳,可是做皇帝难啊,我连晚上睡个觉都不安稳,还是做个节度使快乐!因为我这个位置,谁不想要呢?”众人惶恐地表达忠心,赵匡胤说:“然而,如果你们部下想要富贵,给你们黄袍加身的时候,恐怕就身不由己了。”这些将领们纷纷请赵匡胤指条明路,赵匡胤就劝他们放弃兵权,多置备产业,喝酒娱乐享受天年,君臣之间也就相安无事了。
第二天,石守信这些将领纷纷上表声称有病,主动要求解除兵权,赵匡胤愿望达成,让他们做节度使去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赵普为宋太祖出的这个主意以及以后的一系列决策,表面上加强了中央君主及权,使宋朝高度集中统一,实际上是馊主意。他的这套方针,使大宋长期重文轻武,积贫积弱,此后的两宋三百年,一直饱受外族欺凌。可以说这位读书不多的宰相,影响了宋朝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