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末三国的公孙氏政权为何能割据辽东长达五十年之久?

汉末三国的公孙氏政权为何能割据辽东长达五十年之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379 更新时间:2023/12/9 17:40:33

优越的地理位置

和中原地区不同,东汉时期的辽东地区像是一块“孤悬一隅”的拼图。在陆路上,水量充沛的辽河流域河网密布,沼泽丛生,让这里车马难行;而辽东绝大部分地区则与幽州、冀州、青州隔海相望。这样一个“水则由海 ,陆则阻山,外连胡夷 ,绝远难制”的封闭地理环境虽然使辽东远离政治中心,但却为其提供了天然的地理屏障,十分有利于公孙氏进行割据自立。

如曹操在白狼山大破乌桓后,袁熙袁尚率残部逃往辽东,许多部下就建议曹操发兵辽东,一举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及割据辽东的公孙康,彻底占有幽州地区。而曹操在权衡之下认为发兵辽东距离悬远且交通不便,费时耗力,遂打消了远征辽东的打算。曹魏建立后的很长时间内,受于国力不足,也一直对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采取容忍态度,直到魏明帝时才决意一举将其消灭。

公孙度等人的励精图治

公孙氏政权始于公孙度,他于董卓秉政时出任辽东太守后励精图治,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使辽东地区的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他的后人又继承其方略,将辽东地区治理的井井有条。

首先是招徕流民,充实人口,发展经济。公孙度统领辽东后,虽然通过铁腕手段打击豪强巩固了统治,安定了环境,但却不能改变辽东地广人稀的天然缺陷。而此时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冀州、青州尤甚,不少人民为躲避战乱纷纷举家举族逃亡,距离较近又相对安定的辽东地区成了最佳选择。公孙度对这些流民是十分欢迎的,他积极招徕并安置这些中原流民,使辽东地区很快成为汉末人口的净迁入地,史载“汉末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大量流民的迁入为辽东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极大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

同时,公孙氏又积极利用特产资源发展互市贸易。辽东地区四周与少数民族相邻,不仅盛产中原地区稀少的美玉、裘皮、赤金等奢侈品,更是我国重要的产马地区。公孙渊时,便通过裘皮、马匹等资源与曹魏和东吴进行互市贸易,获取了大量的财富。这都为公孙氏政权割据辽东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是广纳贤才,大兴文教,发展文化。除流民外,安定的辽东地区同样吸引了大量的中原士子前来避乱,如名士管宁邴原等人就是因为公孙度“令行海外”慕名而来。公孙度也对管宁等人极为礼遇“虚馆以侯之”,表达出广纳贤才之意。在管宁等人的带动下,许多中原士子纷纷前来,“一年中往归原居者数百家”如王烈、国渊、太史慈等人就举家前来避乱。

这些名士在辽东地区纷纷开馆讲学,兴办教育,公孙度都予以大力支持,使文化相对落后的辽东地区大兴“讲述礼乐 , 吟咏诗书”之风,极大淳化了当地的社会风气,达到“度安其贤,民化其德”的效果,而这又为公孙氏提供了大量的政治人才。

然后是用兵胡夷,开疆拓土,增强军力。公孙度手里最初只有一个辽东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公孙度将辽东郡分为辽西和中辽两郡,配置官员施行有效管理。不久公孙度又将其出生地玄菟郡和朝鲜半岛西北部的乐浪郡纳于治下,甚至一度浮海至青州,“越海收东莱诸县 ,置营州刺史。”公孙度因此自称辽东侯、平州牧,正式割据一方。

其子公孙康又进一步向朝鲜半岛拓展领土。东汉末年,许多人民为躲避战乱而流入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地区。建安中期,公孙康以收集中原遗民为由,多次发兵半岛南部,并在乐浪郡南部的荒地新设了带方郡,进一步拓展了公孙氏的领土。公孙度父子的举动引起了辽东周边高句丽、乌丸等胡夷的戒心,为此公孙度父子“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可见其军力之强盛。到公孙渊时期,辽东的军事实力已经达到了“控弦十万,奔走足用,信能右折燕齐 ,左振扶桑 ,凌轢沙漠,南面称王”的程度,成为东北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

外交上的巧妙平衡

辽东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公孙度的政治野心,但他很清楚自己的实力难敌中原豪强,尤其是袁绍、曹操。虽然公孙度出行仿照汉天子礼仪,但也仅限于“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即只限于自守辽东,不参与中原混战,和各方势力保持平衡,这一原则被其后世所继承。

公孙度之子公孙康虽然“恃远不服”,但面对已经统一华北地区的曹操,也很明智的选择交出袁熙和袁尚,不同曹操敌对,并接受朝廷左将军的任命。公孙康死后,其弟公孙恭执掌辽东。曹魏建立后,为稳定东北局势,曹丕派使者册封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面对日益强大的曹魏,公孙恭只能恭敬接受,向其称臣。228年,公孙康之子公孙渊夺取了叔父公孙恭的位子,执掌辽东。刚刚登基的曹睿为稳定局势,册封公孙渊为辽东太守,意欲安抚。

公孙氏政权的覆亡

公孙氏政权和曹魏出于各自的考虑巧妙维持着平衡,但随着曹魏国力的增长这种平衡是迟早会被打破的。公孙渊对此心知肚明,不过他不想坐以待毙,而是通过联结东吴来增强实力,维持辽东、曹魏、东吴之间的三足鼎立。

公孙渊这样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要建立在同东吴建立稳定牢固关系的基础之上。称帝后的孙权对于强化同公孙渊的关系十分积极,并派遣大规模的使节团浮海至辽东,册封其为燕王。但公孙渊面对孙权如此厚待担心会激怒曹魏,于是出尔反尔,截杀了东吴使节团,将使臣首级献与曹魏。

曹睿很清楚公孙渊此举的用意,对其蛇鼠两端的行为极为震怒,并开始谋划消灭公孙渊的军事行动。237年,曹睿遣幽州刺史毌丘俭征召公孙渊前往洛阳述职,公孙渊起兵抵抗,毌丘俭激战未果退兵。同年,自知无路可走的公孙渊自封燕王,建元置百官,并遣使向东吴称臣求援,正式同曹魏宣战。238年,曹睿调司马懿率兵出征辽东,司马懿擒杀公孙渊于襄平,割据辽东50年之久的公孙氏政权就此覆灭。

更多文章

  • 刘备的一位”实在亲戚“,为什么会背叛了刘备,投降了东吴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云刘备去东吴,刘备东吴娶亲完整视频,刘备一共投靠过几个人

    糜夫人很贤惠,尽管她比刘备小了好多,她珍惜自己哥哥给自己找的这个男人,并且和另外一个姓甘的女子友好的相处。尽管她和刘备并没有儿子,可是糜夫人打心眼里敬仰刘备,把他当成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糜夫人家里有钱,小时候过惯了有钱人的生活。可是结了婚,却跟着刘备东躲西藏的。她很受用,毕竟当时自己的夫君的名声是很大

  • 刘备本来只是个卖草鞋的,凭什么打败曹操,并能得到关羽的效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备关羽曹操,孙权刘备关羽曹操谁厉害,张飞关羽刘备曹操四人的外貌简介

    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雄踞长江以北的曹操,因为得到了大量人才,如贾诩、郭嘉、荀彧、荀攸等人的帮助,这才击败了群雄,成为了中原腹心之地的霸主。曹操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聚集了大量的人才,所以才一路高歌猛进,一统长江以北。曹操这一生,收服了很多人才,如徐晃、张郃、张辽等人,以前都只是敌人手下的将领,后

  • 刘邦为何不杀陈平?陈平为何能成为汉初官场的不倒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对陈平的评价,刘邦和陈平关系怎样,刘邦为什么要打陈平

    早年的陈平看上去很平庸,当楚汉战争打的白热化时,陈平扔下项羽来投奔刘邦。到了刘邦麾下后,由于刘邦的信任,招致了其他人的嫉妒,他们共同诋毁陈平贪污盗嫂。刘邦找来陈平,问他是否确有此事。在命运关口上,坦荡的陈平毫不避讳,半点不为自己评功摆好,一五一十承认了自己的贪婪毛病,却没有提到自己是否盗嫂。陈平此人

  • 刘备让张飞战马超,二人不分输赢,如果是赵云结局会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云马超张飞,s1赵云张飞马超战法,刘备临死前为啥要说赵云不可重用

    马超这个形象有时候都和吕布是差不多的,这个就是他们自身之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但是也给了他们很强的武功。马超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在西北地区可以说是无人能及,这个可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风比较彪悍,可是马超却能够成为无敌的存在,并且被当地人称为神,可想而知马超是多么厉害。赵云其实比不过张飞和关羽,但是马

  • 刘备请孔明出山,偶遇一位高人,对方劝他莫强求,刘备却没当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备对孔明产生分歧,孔明哪一年投奔刘备,刘备提到孔明出山

    刘备在无意得知深山之中有一位谋士,名叫诸葛亮,此人自称为卧龙先生,民间更是流传这样的说法,得卧龙先生者得天下。刘备自然是对这位诸葛亮先生有着万分的期待,希望能够请他出山来相助自己。但是诸葛亮是非一般人,一直以来都在等待合适的君主,不然就不会出山,就在这深山之中闲游度过一生。刘备也知道诸葛亮绝非池中之

  • 刘备能从一个卖草鞋的变身蜀汉皇帝,全靠三位夫人带给他3件嫁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备的三个著名事迹,正史中刘备的三大绝技,历史上刘备的真实品德

    刘备虽整天嚷嚷着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可完全是为了自抬身价,祖上的荣华富贵与他没有半毛钱关系。到他这一辈已是穷的叮当响,家徒四壁穷困潦倒,连做点小生意的本钱都拿不出,自己到野地里割点芦苇野草之类,变成草席和草鞋拿到集市上出卖,小日子过得寒酸劲就甭提了。但这刘备人穷志不穷,虽然吃了下顿没下顿,却有一颗蓬勃

  • 刘备的一个儿子才华出众,诸葛亮为何鼓动刘备赐其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徐庶为刘备打赢第一仗刘备痛哭,小说里的刘备和历史上的刘备,历史上的刘备哪个儿子最厉害

    刘封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骁勇善战,非常威猛,还立下过不少的战功,据说当初刘备西进受阻的视乎,他就跟张飞和诸葛亮等人一起横扫了四川,一路唱披肩斩棘,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后来刘备看见义子如此有出息,就封他为副军中郎将。天下人本以为刘备会将王位继承给这个能力突出的儿子时,没想到发生了逆转,诸葛亮竟然对刘备

  • 刘备攻打东吴,为何不见诸葛亮出面劝阻,他究竟是什么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备打东吴诸葛亮为什么不去,刘备攻打东吴时诸葛亮是在成都吗,诸葛亮派往东吴劝孙权的是谁

    刘备夷陵之战剧照刘备伐吴显然是严重失策,但史书并未提及诸葛亮出面劝阻。那么诸葛亮对此究竟是什么态度呢?我认为他当然是反对,但无力阻止。一、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的话可以表明态度首先,我们看看夷陵之战刘备败退永安,诸葛亮说了什么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这是《三国志》的记载。

  • 刘备的五虎将去世以后,蜀中无大将?刘禅还有十大良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禅对五虎大将的评价,刘禅哭赵云,刘备五虎将谁死得最惨

    镇北将军魏延在蜀汉前期就备受刘备重用,刘备称帝以后,还特地封了他为“镇北将军。”就连镇守汉中的时候,刘备直接“舍弃”自己的结义兄弟张飞,而直接让魏延接手,可见刘备对他的信任。但是在刘备病逝在白帝城以后,魏延在军中的地位就大不如前了。魏延性子高傲,曾与刘琰不和。在后期,也并没有被诸葛亮所重用。诸葛亮北

  • 安禄山有非常强大的军队,为什么安史之乱仅用十年就被平定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安禄山安史之乱被谁平定的,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最开始有多少兵,安史之乱安禄山有多强

    安史之乱中,大唐三代统治者昏招连连。拥有不俗战力的安史集团并不是没有机会改朝换代。可是,即便如此,安史集团还是在7年(而非题中的所提的10年)后失败。不错的机会安禄山史思明集团取天下的机会是不小的。起兵前,安禄山经过长期经营,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武装力量。起兵前,安禄山兼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河东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