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作为大顺政权谋士之一,李岩为何会被杀死,是李自成容不下他?

作为大顺政权谋士之一,李岩为何会被杀死,是李自成容不下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517 更新时间:2024/2/6 14:37:14

大顺政权有三大谋士,分别是牛金星、宋献策和李岩,三人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都因为各自原因加入大顺政权。作为大顺政权内部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三人的关系却并不融洽。牛金星心胸狭窄,擅于弄权,正是他进谗言,导致李自成下令杀害李岩,令宋献策大失所望。众叛亲离的牛金星最后与儿子牛佺投降了清朝,宋献策则选择了脱离大顺政权。

李岩,大顺政权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

不同于牛金星和宋献策,李岩虽然也是个读书人,但是他的家世却不一般。李岩原名李信,河南开封府杞县人,天丁卯年(1627年)举人。李岩的父亲李精白,在明朝位高权重,为一方封疆大吏,任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信王朱由检继位后,李精白卷入魏忠贤的阉党逆案,被定以“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的处罚,被削职为民,不过,这样的事,在明末官场根本算不得什么,李家在杞县依然享受着无比尊崇的待遇,毕竟,能在朝廷当上一方大员,都是为老家增光的事儿,因此,李家在杞县始终名声很好,是数一数二的乡绅财主。

李家在杞县有权有势,身为官宦之后的李岩原本是前途无忧的,而且李家家风很好,李岩从小便刻苦用读,年纪轻轻便中了举人,而且他集武略与文才于一身,《明季北略》上说他“有文武才”绝非虚妄之言,李岩“有文武才”、“好施尚义”,在本县名声一向很好,但他和牛金星、宋献策一样,对于明朝腐朽的统治感到失望。作为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李岩苦于无处施展才能,崇祯十三年(1640年),同为河南老乡的牛金星邀请李岩参加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李岩没多做考虑,便欣然投笔从戎,开始了他非凡的一生。

在多数人眼里,李自成就是一个武夫,粗汉子,其实,李自成非常惜才,爱才,他本人是个蛮汉,但能统领千军万马,在日后建立大顺政权,并攻陷北京,灭亡明朝,足见他是一个颇有深韬远略之人。在知识分子匮乏的大顺政权,李自成可谓是求贤若渴,牛金星来投,他委以重任,牛金星先后介绍宋献策和李岩两大谋士,都得到李自成的重用。明末清初文人计六奇在他所著《明季北略》卷二十三中便惟妙惟肖地记述了李自成与李岩初见面时“相得甚欢”的情景:李岩对李自成真诚的说:“恨谒见之晚”,李自成对李岩说,“承不远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李岩又说,“将军恩德在人,愿效前驱”,李自成说:“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孤共图义举,创业开基者也”。两人相谈甚欢,颇有相见恨晚之感,李自成惜才,李岩视李自成为明主,君臣的这一番友好对话,奠定了李岩未来在大顺政权内部的地位。

李岩的加入,对于李自成来说犹如天兵神助,一个抵的上万人之师。李岩在大顺军内部所发挥出的作用,甚至比牛金星、宋献策还大,首先,以“流寇”恶名在外的李自成义军一直缺乏稳定的群众基础,李岩提出“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

可见,李岩很有远见,人心不齐,难成大事。经李岩劝告,大顺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开仓济民,惩恶扬善,使得民心向大顺而远明廷,为大顺军壮大力量提供了群众基础。其次,李岩深知百姓乃根本,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舆论上做文章,李岩深谙此道,他派人扮成善人,在民间广布流言,:“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还编出童谣,让小儿到处传唱:“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这些舆论上的宣传效果极为明显,明朝末年天灾不断,而朝廷赈灾不力,正给了闯军以收买人心之机,特别是受灾最严重的河南,几乎是赤地千里,恶孚遍野,李岩充分利用舆论工具,为闯军打开河南局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以至于李自成挥师洛阳的时候,竟基本没遇到什么抵抗,福王朱常洵坐城受死。可以说,李岩对于闯军的发展壮大乃至于形成足以与明廷分庭抗礼的重要势力,拥有无可匹敌的功劳,其功,要在牛金星和宋献策之上。

主生忌,臣不安

物极必反,李岩在大顺军内部锋芒外露,李自成对他虽然极为信任,但一个人太过于张扬,终究会适得其反,尽管李岩始终忠心为大顺国,奈何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反害了他。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路势如破竹的大顺军顺利攻陷北京,崇祯帝于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自以为天下唾手可得的李自成,在夺取北京后,深受醉心登极礼仪的牛金星的蛊惑,满足于现状,而渐生皇帝梦。为了打击前明官员,李自成命刘宗敏以严刑追赃,逼迫在京前明官员献银,导致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在天下大势还未定的情况下,李自成却率先过起“太平天子”的生活,日日宴饮,夜夜笙歌,好不快活。李岩曾上书,教李自成劝降明平西伯吴三桂,但牛金星却极力阻扰,追赃他最得力,对吴三桂他态度也最傲慢,两人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孰是孰非,后人自有论定。

劝降吴三桂不成,吴三桂却“怒发冲冠为红颜”,身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竟遭刘宗敏霸占,怒不可遏的吴三桂决意降清,山海关大战,十万大顺军在吴三桂和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夹击下,大败而归,山海关失陷,清军大举入关。李自成在北京完成登基大典后被迫于次日出城,一路屡战屡败,而李自成与李岩之间的矛盾,也在慢慢的激化。

两人之间,从过去的亲密无间,到如今的君臣离心,其实都是因为形势的变化所导致的。进京之后,李自成与牛金星、刘宗敏等昏昏然陶醉于胜利的锣鼓声中之时,对李岩所进谏之事,包括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两项重要建议,李自成皆置之不理,敷衍了事,既不执行也不反对,采取佛系的,顺其自然的措施,最终为大顺政权的溃败铸成无可挽救的大错。

李自成退出北京后,清军强势入关,大顺军一路上承受清军的围追堵截,难以为继之下,李岩向李自成建议,分兵遁走,由李自成引一部回大本营陕西,李岩自领一部留守河南为后盾抵抗清军,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当时河南的局势非常危急,北有紧追不舍的清英亲王阿济格率领的清军,南有屯兵二十万的南明总兵左良玉,深入凶险之境,绝非一般人所能任胜,李岩不畏凶险,主动请缨,实为大局着想。可李自成,却一口回绝了李岩的主义,认为李岩怀有异心,想自立门户,带兵出走,君臣之间就此生隙,李岩处境更加艰难。

致命一击:牛金星谗言陷害李岩

导致李岩最后被杀的,并非李自成,而是一向心胸狭隘的军师牛金星。

李自成尚且念李岩在大顺军效命多年,忠心耿耿,虽怀有戒心,但真正欲至李岩死地的,却是把他带入大顺军的牛金星。

李岩在大顺军内部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要高于牛金星和宋献策。宋献策心胸豁达,与李岩交好,在李岩被冤杀后,对大顺政权大失所望,最后愤然脱离李自成而出走。而权力欲望极强的牛金星就不同的,是他带着李岩加入大顺军的,如今李岩深受李自成重视,他自然心怀不满,借着李自成善疑之性格,进谗言杀害了李岩。

更多文章

  • 赵匡胤分明有儿子,为什么他五十岁驾崩时,要传位于其弟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见于正史的“金匮之盟”(一手制定“金匮之盟”的杜太后)宋太祖赵匡胤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被普遍认为是尊从杜太后的意思,“金匮之盟”即是赵匡胤和杜太后之间达成的约定。《宋史.杜太后传》对“金匮之盟”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叙: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得病,一向重孝的宋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

  • 唯一被史书抹去的宋朝皇帝是谁?为什么他不被历史承认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朝皇帝一览表,宋朝皇帝群聊第一集,赵闳是宋朝哪位皇帝

    赵旉是宋高宗唯一的儿子,母亲为潘贤妃,高宗对这个宝贝独子极为疼爱,如果没有发生刘苗之乱,两岁的小皇子在高宗的呵护下应该可以长大成人。刘苗之乱时,小皇子才两岁,还在襁褓之中,被强行扶立为皇帝后,这场叛乱很快为宰相张浚率勤王之师所平息。高宗光复皇位,赵旉则则恢复为太子。不久,因后宫奶妈的疏忽,赵旉受惊吓

  • 两朝重臣解缙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会被朱棣冻成“冰棍”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棣杀解缙,朱棣与解缙的爱恨情仇,朱棣对解缙的评价

    两帝垂恩,身居宰辅解缙从小就有“神通”之称,洪武二十年(1387年),年仅十八岁的解缙在江西乡试中中得头名(解元)。一年后,赴京参加会试,毫无意外的登科及第,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旋改为翰林学士。当时,太祖朱元璋非常爱才,而年轻的解缙又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因此太祖非常器重他,常命他随侍身边,一日朱元璋在

  • 此人读书不多,影响宋朝三百年,因为出了个馊主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的历史小故事三百字,北宋最耻辱的一个人,宋朝最后一位忠烈之士

    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就深怕武将夺权,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武备疲弱,让外族有机可乘。而在背后出谋划策,影响赵匡胤的国策的,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著名的宋初名臣赵普。表面看,他辅助宋太祖赵匡胤以及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三度出任宰相,为宋初朝廷作出了很多贡献。但

  • 分食制的发展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到了明代以后就成了合食制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游牧民族在吃饭时,往往都是烤全羊,大家坐在一起用匕首来割肉一起吃,这就是古代的合食制。分食制利益的发展早期食器“青铜豆”在商朝以前,因为受到餐具的影响,古人并没有在饮食里一下立下多少的规矩,所以大家都是能坐在一起吃就吃,随着商朝青铜文化的发展,那时候的贵族就有了在饮食上面的礼制。到了周朝时期,贵族为

  • 锦衣卫作为明朝皇帝对抗文官的“工具”,为什么清朝不需要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锦衣卫贺世忠,500年前明朝有一群锦衣卫,明代锦衣卫还有实权吗

    明朝时期的国家政治运作是跟着开国皇帝定下来的制度走得,这就造成了皇帝和大臣的意见会被公布于大众,成为公共话题。而当大家都知道话题的内容后,官僚系统就会跟皇帝的意见产生分歧,其结果是皇帝通常会被牵着鼻子走,这种事情不是发生过一次两次。天长日久后,皇帝的欲望不能在官方体制内随意施展时,就要另想方法找出路

  • 贵为帝师的张居正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死后会被万历皇帝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万历皇帝后悔抄家张居正,万历首辅张居正真实情况如何,如何评价明朝张居正

    张居正触碰到了万历皇帝的逆鳞,其实被抄家也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逃脱的必然,而且从种种迹象表明,万历皇帝已经忍他很久了,此举也是为了泄愤,如果真的是因为政治缘故,也不至于让诸多旁观者都看不下去。张居正一手促成万历中兴的局面是不假,但是呢这一切也是有大前提的,也就是皇帝自然有他自己的想法与决策,如果皇帝想要

  • 方孝孺坚贞不屈,效忠于建文帝,那么他到底是不是能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方孝孺之死,漫枫醉酒跑错房间把建武认成建文,太子妃喝醉把建武认成建文

    方孝孺是忠臣,这是毋庸置疑方孝孺对建文帝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地辅佐建文帝,对建文帝削藩的政策大力支持,可以说是建文帝政治上的主要助手。而削藩失败,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自杀之后,在诸多朝廷大臣纷纷投降之际,方孝孺却毅然决然地把忠义坚持到底。其实,朱棣靖难成功以后,为了向天下人为自己正名,非常需要像方孝孺

  • 夺门之变后,明英宗成功的复位称帝,他是如何对待弟弟明景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英宗复位为什么没有大权旁落,明景帝,明英宗朱祁镇复位

    临危继位(大明英宗皇帝,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人俘虏)明英宗朱祁镇与明代宗朱祁钰都是明宣宗朱瞻基之子,相比英宗由宣宗正宫皇后孝恭章皇后孙氏所生,朱祁钰的出身就平凡多了,他的母亲吴氏本是宣宗为皇太孙时的侍女,被宣宗临幸后而生下了朱祁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皇帝驾崩,二月,朱祁钰封郕王,居京不就藩

  • 崇祯皇帝在明朝国破之时,如果不选择上吊自杀,他能逃跑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崇祯皇帝上吊的原因,崇祯上吊后明朝的历史,崇祯皇帝不上吊会怎么

    好多人都会提出质疑崇祯皇帝如果不自杀,他能逃跑吗?首先明确的说能,崇祯不自杀绝对能逃走,其实当时崇祯所处的条件完全可以走掉,虽然当时李自成大军已将京城围得的水泄不通,但越是胜利在握闯王军士也是越加的掉以轻心。当年朱棣也是将当时的京城围得水泄不通,朱允炆不照样成了露网之鱼,或许很多人不赞同这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