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分明有儿子,为什么他五十岁驾崩时,要传位于其弟呢?

赵匡胤分明有儿子,为什么他五十岁驾崩时,要传位于其弟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072 更新时间:2024/1/17 3:44:53

见于正史的“金匮之盟”

(一手制定“金匮之盟”的杜太后)

宋太祖赵匡胤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被普遍认为是尊从杜太后的意思,“金匮之盟”即是赵匡胤和杜太后之间达成的约定。

《宋史.杜太后传》对“金匮之盟”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叙: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得病,一向重孝的宋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便赵宰相赵普入宫记录遗命。太后问太祖道:“你知道怎么得的天下吗?”太祖一时语塞不能对。太后非要他回答,太祖就说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这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于是太后便转身对宰相赵普说道:“你要记住哀家的话,不可违背哀家的旨意。”赵普文笔绝佳,便按太后的意思在床前写成盟书,将之藏在金匮之中,叫可信的宫人掌管,这算是明确了太祖百年之后须传位于皇弟赵光义。北宋官方文献中《实录》、《国史》等所记录和承认的“金匮之约”也只是“独传约”。这便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杜太后如此安排,显然是受到了后周亡国的影响。周世宗驾崩后,年仅七岁的恭帝柴宗训继位,而年轻的符太后几乎毫无政治经验,根本无法临朝称制,加上周室势微,恭帝与符太后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朝中人心浮动各怀心事。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顺利进入开封,大臣们见风使舵迎接新主,就这样赵匡胤轻易实现了改朝换代,可见幼主当国其弊之大,出于这一种忧虑,杜太后也绝不能让新兴的宋朝重蹈覆辙,这才有了立遗训,定盟约,让太祖传位于晋王赵光义,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实现皇位过渡。

关于“金匮之盟”的争议

(被太宗逼死的燕王赵德昭

不过,由于太祖当时还有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和一个弟弟赵廷美,只传位于赵光义而无视其他三人,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长期以来,对于“金匮之盟”的具体内容是存在争议性的,很多人认为“金匮之盟”绝不仅仅是传位于赵光义那么简单。

在《宋史·魏王廷美传》就有这么一段记载:“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北宋制度,只有作为皇位继承人的皇子才能领开封府尹,太宗继位后,魏王赵廷美被授开封府尹,应是太宗最初遵从“金匮之盟”的约定,而以其弟赵廷美为皇位接班人。

故而,在北宋时期的私史稗乘对金匮之盟多有“三传约”的记录,即“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从赵光义继位后远贬魏王赵廷美,对太祖两个儿子无情打击似乎也可以看出,杜太后所立下的“金匮之盟”显然不仅仅是传位于赵光义那么简单。

真实的“金匮之盟”

据说,太宗继位后,赵普将盟书取出献给太宗,里面明确记载了太祖传位于太宗,并使之由太宗一脉代代相传,但这种说法在正史中几无实载,不过“金匮之盟”基本上可以说是真的,问题就出在这份盟约是不是仅仅交代了传位于晋王赵光义。

当然没那么简单,太宗继位后,北宋宗室中三个重要的人物太祖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太祖之弟赵廷美都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太祖之子燕王赵德昭被太宗逼死(自刎而死),秦王赵德芳死的不明不白,《宋史·宗室传》对赵德芳之死用了“寝疾薨”三个字,并没有说明死因。而魏王赵廷美,更是被远贬至湖北房州,并客死于那里。短短的几年时间,对太宗构成最大威胁的三个人全部因各种原因死去,而三人的死无不牵涉到太宗,真的是“最是无情帝王家”,太宗如此不遗余力的打击他的两个侄儿和亲弟弟,必定是为了改变“金匮之盟”的约定,将皇位牢牢掌握在自己这一脉。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学术界普遍认为金匮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对金匮之盟的具体内容有较大争议,多数学者支持三传论。通过很多史料我们会发现,太宗继位后的一系列动作,对象都是对自己皇位构成威胁的人,两个侄儿一个弟弟,哪一个拿出来都让太宗如芒在背,为了能使皇位在自己这一脉传之千秋万世,亲情已经根本不算什么。

宋太祖赵匡胤是重孝之君,不敢忤逆母后的意思,订立“金匮之盟”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幼主当国出现国家危机。但是彼时的太祖正值盛年,到他驾崩之时,两个儿子都年近二十岁,已经有能力承担起治国重任,只可惜,太祖五十岁壮年而崩,倘若他再多活个十来年,还真难说是不是由赵光义继承皇位,也许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唯一被史书抹去的宋朝皇帝是谁?为什么他不被历史承认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朝皇帝一览表,宋朝皇帝群聊第一集,赵闳是宋朝哪位皇帝

    赵旉是宋高宗唯一的儿子,母亲为潘贤妃,高宗对这个宝贝独子极为疼爱,如果没有发生刘苗之乱,两岁的小皇子在高宗的呵护下应该可以长大成人。刘苗之乱时,小皇子才两岁,还在襁褓之中,被强行扶立为皇帝后,这场叛乱很快为宰相张浚率勤王之师所平息。高宗光复皇位,赵旉则则恢复为太子。不久,因后宫奶妈的疏忽,赵旉受惊吓

  • 两朝重臣解缙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会被朱棣冻成“冰棍”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棣杀解缙,朱棣与解缙的爱恨情仇,朱棣对解缙的评价

    两帝垂恩,身居宰辅解缙从小就有“神通”之称,洪武二十年(1387年),年仅十八岁的解缙在江西乡试中中得头名(解元)。一年后,赴京参加会试,毫无意外的登科及第,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旋改为翰林学士。当时,太祖朱元璋非常爱才,而年轻的解缙又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因此太祖非常器重他,常命他随侍身边,一日朱元璋在

  • 此人读书不多,影响宋朝三百年,因为出了个馊主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的历史小故事三百字,北宋最耻辱的一个人,宋朝最后一位忠烈之士

    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就深怕武将夺权,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武备疲弱,让外族有机可乘。而在背后出谋划策,影响赵匡胤的国策的,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著名的宋初名臣赵普。表面看,他辅助宋太祖赵匡胤以及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三度出任宰相,为宋初朝廷作出了很多贡献。但

  • 分食制的发展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到了明代以后就成了合食制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游牧民族在吃饭时,往往都是烤全羊,大家坐在一起用匕首来割肉一起吃,这就是古代的合食制。分食制利益的发展早期食器“青铜豆”在商朝以前,因为受到餐具的影响,古人并没有在饮食里一下立下多少的规矩,所以大家都是能坐在一起吃就吃,随着商朝青铜文化的发展,那时候的贵族就有了在饮食上面的礼制。到了周朝时期,贵族为

  • 锦衣卫作为明朝皇帝对抗文官的“工具”,为什么清朝不需要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锦衣卫贺世忠,500年前明朝有一群锦衣卫,明代锦衣卫还有实权吗

    明朝时期的国家政治运作是跟着开国皇帝定下来的制度走得,这就造成了皇帝和大臣的意见会被公布于大众,成为公共话题。而当大家都知道话题的内容后,官僚系统就会跟皇帝的意见产生分歧,其结果是皇帝通常会被牵着鼻子走,这种事情不是发生过一次两次。天长日久后,皇帝的欲望不能在官方体制内随意施展时,就要另想方法找出路

  • 贵为帝师的张居正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死后会被万历皇帝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万历皇帝后悔抄家张居正,万历首辅张居正真实情况如何,如何评价明朝张居正

    张居正触碰到了万历皇帝的逆鳞,其实被抄家也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逃脱的必然,而且从种种迹象表明,万历皇帝已经忍他很久了,此举也是为了泄愤,如果真的是因为政治缘故,也不至于让诸多旁观者都看不下去。张居正一手促成万历中兴的局面是不假,但是呢这一切也是有大前提的,也就是皇帝自然有他自己的想法与决策,如果皇帝想要

  • 方孝孺坚贞不屈,效忠于建文帝,那么他到底是不是能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方孝孺之死,漫枫醉酒跑错房间把建武认成建文,太子妃喝醉把建武认成建文

    方孝孺是忠臣,这是毋庸置疑方孝孺对建文帝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地辅佐建文帝,对建文帝削藩的政策大力支持,可以说是建文帝政治上的主要助手。而削藩失败,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自杀之后,在诸多朝廷大臣纷纷投降之际,方孝孺却毅然决然地把忠义坚持到底。其实,朱棣靖难成功以后,为了向天下人为自己正名,非常需要像方孝孺

  • 夺门之变后,明英宗成功的复位称帝,他是如何对待弟弟明景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英宗复位为什么没有大权旁落,明景帝,明英宗朱祁镇复位

    临危继位(大明英宗皇帝,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人俘虏)明英宗朱祁镇与明代宗朱祁钰都是明宣宗朱瞻基之子,相比英宗由宣宗正宫皇后孝恭章皇后孙氏所生,朱祁钰的出身就平凡多了,他的母亲吴氏本是宣宗为皇太孙时的侍女,被宣宗临幸后而生下了朱祁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皇帝驾崩,二月,朱祁钰封郕王,居京不就藩

  • 崇祯皇帝在明朝国破之时,如果不选择上吊自杀,他能逃跑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崇祯皇帝上吊的原因,崇祯上吊后明朝的历史,崇祯皇帝不上吊会怎么

    好多人都会提出质疑崇祯皇帝如果不自杀,他能逃跑吗?首先明确的说能,崇祯不自杀绝对能逃走,其实当时崇祯所处的条件完全可以走掉,虽然当时李自成大军已将京城围得的水泄不通,但越是胜利在握闯王军士也是越加的掉以轻心。当年朱棣也是将当时的京城围得水泄不通,朱允炆不照样成了露网之鱼,或许很多人不赞同这样的观点,

  • 崇祯向大臣和亲戚借钱借不到,为啥不直接抄他们的家?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崇祯让大臣捐款,崇祯听大臣建议吗,崇祯处置了多少大臣

    “御袍留血诏,哀痛何能忘!”——屈大均《燕京述哀》这是屈大均对崇祯皇帝的哀悼,崇祯帝作为明朝末代皇帝,本可以励精图治,将王朝延续下去,但是后来却荒废朝政,发生了君王二十年不上早朝的荒诞事情。整个明王朝变得岌岌可危,外有北方清兵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这样的起义军作乱。不过庆幸的是,战士还是愿意继续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