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臣称家中水井全是酒,朱元璋欣喜应邀品酒,走半路就下令杀全家

大臣称家中水井全是酒,朱元璋欣喜应邀品酒,走半路就下令杀全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725 更新时间:2023/12/8 8:14:47

但是,就是这么一件看起来不可思议,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却是明记载于史书之上。

据清末史学家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一书记载:

“正月戊戌,惟庸因诡言第中井出醴泉,邀帝临幸。帝许之。驾出西华门,内使云奇冲跸道,勒马衔言状,气方勃舌駃,不能达意。太祖怒其不敬,左右挝捶乱下,云奇右臂将折,垂毙,犹指贼臣第,弗为痛缩”。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胡惟庸上奏朱元璋,称自己旧宅水井里涌出美酒,想让朱元璋一同观赏。然而,水井涌出美酒是假,行谋反之事却是真。胡惟庸的真实目的是想将朱元璋诓出皇宫,然后在旧宅中埋伏兵马,待朱元璋来到旧宅时,就将其就地格杀,之后再率兵控制京城,直驱皇宫,而后登基称帝,号令天下。

最初,朱元璋对胡惟庸的阴谋,是丝毫不知,见有如此奇景,自然想着去一探究竟。之后,朱元璋就带着宫中奴仆和侍卫,坐着龙辇,浩浩荡荡地赶往胡惟庸老宅。行至西华门时,朱元璋的仪仗突然被一个叫云奇的太监给拦住,无论侍卫如何驱赶,如何殴打,被打得半死的云奇是打死都不让,因为跑得过急,不能说话,他只能目不转睛的盯着胡惟庸老宅方向看,同时用手指着。

见云奇如此奇怪,一直拦着自己的仪仗不让走,目光一直朝着那个方向看,而胡惟庸的老宅也恰好就在哪个方向,生性敏感的朱元璋顿时就觉得很有问题,于是忙令仪仗回宫。之后,朱元璋回到皇宫后,就立刻登上城墙,遥望胡惟庸老宅,结果就发现胡惟庸老宅的墙修了夹墙,有全副武装的甲士暗藏其中。

胡惟庸谋反昭然若揭,朱元璋这才发觉胡惟庸根本就不是想让他去看什么水井喷酒的奇观,而是压根就是想要他的命。云奇拦住他,是在救他的命,可是当朱元璋想要厚赏云奇时,却发现云奇早已被打死,朱元璋遂下旨追赠其为某监左少监,并将其厚葬。

这就是诱发胡惟庸案的导火索—云奇告密事件。

此事过后,朱元璋自然不会放过胡惟庸,不久就下旨将其诛杀。

仅凭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朱元璋杀胡惟庸(史书未记载胡惟庸被诛九族,为野史之说,可信度较低),不是因为他说自己老宅的水井冒美酒,而是因为胡惟庸在借水井冒美酒之辞,行谋害朱元璋之实。试想,胡惟庸都想杀朱元璋,朱元璋又岂能放过他呢?

当然,这段记载可信度似乎很低,整件事是漏洞百出。

其一、云奇只是一个西华门内使,他是怎么知道胡惟庸谋反之事的?想想看,连朱元璋手下那帮无孔不入的锦衣卫都不知道胡惟庸想要谋反之事,云奇这么一个小太监又是怎么知道的?显然不符合实情。

其二、朱元璋既然一站在皇宫城墙上,就能看到胡惟庸老宅的情况,那就说明守卫皇宫的士兵们也能看见。胡惟庸做宰相这么多年,他怎会不知道站在皇宫城墙上,是能看见自家老宅的!肯定知道,既然知道他又怎会做出这样愚蠢的事情呢?

其三、胡惟庸真傻到以为杀掉朱元璋,就能号令天下?别开玩笑,就算朱元璋死了,还有朱标,以朱标的威望,他随时可以调集京中精锐将胡惟庸军一网打尽。就算朱标也不行,朱元璋分封到边境的秦朱樉、晋王朱棡等藩王,那也是可以随时起兵,以诛奸臣的名义召集天下兵马入京对付胡惟庸的。以胡惟庸的聪明劲,他不可能不知道他杀掉朱元璋会面临着怎样的后果。

综上所述,这段记载真实性存疑,正所谓“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云奇告密之事实在真假难辨。

以正史而言,朱元璋早就对胡惟庸有防范,不可能在胡惟庸说老宅有水井喷酒,就傻乎乎地去看。而朱元璋杀胡惟庸,这倒确是因为胡惟庸想谋反,自古臣子想谋反,皇帝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多数是会直接杀掉他。

更多文章

  • 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明孝陵,真的没有朱元璋的遗体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真的葬在明孝陵吗,朱元璋的马皇后得什么病死的,明孝陵石碑上朱元璋的子孙都有谁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陵墓,明孝陵修建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登基了十几年了才开始在南京紫金山修建自己的陵墓,直到永乐十一年才修建完成,历经了三朝30年时间才算彻底的完工。明孝陵是洪武十三年开始动工修建,洪武十四年就入住了第一个主人——马皇后,朱元璋的糟糠之妻,大明朝的正宫皇后。朱元璋与马皇

  • 作为大顺政权谋士之一,李岩为何会被杀死,是李自成容不下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自成大顺真相,李自成杀李严,李自成大顺王朝短命

    大顺政权有三大谋士,分别是牛金星、宋献策和李岩,三人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都因为各自原因加入大顺政权。作为大顺政权内部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三人的关系却并不融洽。牛金星心胸狭窄,擅于弄权,正是他进谗言,导致李自成下令杀害李岩,令宋献策大失所望。众叛亲离的牛金星最后与儿子牛佺投降了清朝,宋献策则选择了脱离

  • 赵匡胤分明有儿子,为什么他五十岁驾崩时,要传位于其弟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见于正史的“金匮之盟”(一手制定“金匮之盟”的杜太后)宋太祖赵匡胤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被普遍认为是尊从杜太后的意思,“金匮之盟”即是赵匡胤和杜太后之间达成的约定。《宋史.杜太后传》对“金匮之盟”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叙: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得病,一向重孝的宋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

  • 唯一被史书抹去的宋朝皇帝是谁?为什么他不被历史承认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朝皇帝一览表,宋朝皇帝群聊第一集,赵闳是宋朝哪位皇帝

    赵旉是宋高宗唯一的儿子,母亲为潘贤妃,高宗对这个宝贝独子极为疼爱,如果没有发生刘苗之乱,两岁的小皇子在高宗的呵护下应该可以长大成人。刘苗之乱时,小皇子才两岁,还在襁褓之中,被强行扶立为皇帝后,这场叛乱很快为宰相张浚率勤王之师所平息。高宗光复皇位,赵旉则则恢复为太子。不久,因后宫奶妈的疏忽,赵旉受惊吓

  • 两朝重臣解缙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会被朱棣冻成“冰棍”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棣杀解缙,朱棣与解缙的爱恨情仇,朱棣对解缙的评价

    两帝垂恩,身居宰辅解缙从小就有“神通”之称,洪武二十年(1387年),年仅十八岁的解缙在江西乡试中中得头名(解元)。一年后,赴京参加会试,毫无意外的登科及第,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旋改为翰林学士。当时,太祖朱元璋非常爱才,而年轻的解缙又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因此太祖非常器重他,常命他随侍身边,一日朱元璋在

  • 此人读书不多,影响宋朝三百年,因为出了个馊主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的历史小故事三百字,北宋最耻辱的一个人,宋朝最后一位忠烈之士

    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就深怕武将夺权,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武备疲弱,让外族有机可乘。而在背后出谋划策,影响赵匡胤的国策的,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著名的宋初名臣赵普。表面看,他辅助宋太祖赵匡胤以及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三度出任宰相,为宋初朝廷作出了很多贡献。但

  • 分食制的发展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到了明代以后就成了合食制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游牧民族在吃饭时,往往都是烤全羊,大家坐在一起用匕首来割肉一起吃,这就是古代的合食制。分食制利益的发展早期食器“青铜豆”在商朝以前,因为受到餐具的影响,古人并没有在饮食里一下立下多少的规矩,所以大家都是能坐在一起吃就吃,随着商朝青铜文化的发展,那时候的贵族就有了在饮食上面的礼制。到了周朝时期,贵族为

  • 锦衣卫作为明朝皇帝对抗文官的“工具”,为什么清朝不需要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锦衣卫贺世忠,500年前明朝有一群锦衣卫,明代锦衣卫还有实权吗

    明朝时期的国家政治运作是跟着开国皇帝定下来的制度走得,这就造成了皇帝和大臣的意见会被公布于大众,成为公共话题。而当大家都知道话题的内容后,官僚系统就会跟皇帝的意见产生分歧,其结果是皇帝通常会被牵着鼻子走,这种事情不是发生过一次两次。天长日久后,皇帝的欲望不能在官方体制内随意施展时,就要另想方法找出路

  • 贵为帝师的张居正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死后会被万历皇帝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万历皇帝后悔抄家张居正,万历首辅张居正真实情况如何,如何评价明朝张居正

    张居正触碰到了万历皇帝的逆鳞,其实被抄家也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逃脱的必然,而且从种种迹象表明,万历皇帝已经忍他很久了,此举也是为了泄愤,如果真的是因为政治缘故,也不至于让诸多旁观者都看不下去。张居正一手促成万历中兴的局面是不假,但是呢这一切也是有大前提的,也就是皇帝自然有他自己的想法与决策,如果皇帝想要

  • 方孝孺坚贞不屈,效忠于建文帝,那么他到底是不是能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方孝孺之死,漫枫醉酒跑错房间把建武认成建文,太子妃喝醉把建武认成建文

    方孝孺是忠臣,这是毋庸置疑方孝孺对建文帝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地辅佐建文帝,对建文帝削藩的政策大力支持,可以说是建文帝政治上的主要助手。而削藩失败,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自杀之后,在诸多朝廷大臣纷纷投降之际,方孝孺却毅然决然地把忠义坚持到底。其实,朱棣靖难成功以后,为了向天下人为自己正名,非常需要像方孝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