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楚国不仅分裂割据,而且领主很多,但互相兼并不了,所以没能被瓜分,楚国其实是一个联合众国。楚国作为春秋时期从始至终贯彻集权制度的诸侯国,郡县制也是一步一步摸索上来的。楚武王最开始建立郡县,任命斗缗为第一个县令(权尹),后来斗缗谋反伏诛,但君主并没有将过错归结于郡县制本身,郡县制还是保留了下来。郡县制是从君主到庶民建立基层行政体系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var1]
晋国的分裂从晋文公重耳回国夺侄位,建三军将军政大权分给狐偃、赵衰等人之时,就已经决定了。并不是说晋国没有强势君主伺机收回威权,惠公、灵公、厉公都各自做了不少的努力,有几个节点是比较重要的。1,怀公主少国疑,大臣罕能归附,重耳带领狐偃、赵衰,作为国外流亡势力,在晋国的敌国君主秦穆公的援助下回国即位,是为文公。文公即位后,为感谢狐、赵等人的支持,任命他们为卿,六卿最开始是作为家奴身份在晋国站稳脚跟的。
[var1]
2,经历老资历派和少壮派斗争,赵盾羽翼渐丰,在晋国内部专权。灵公对此深为不满,欲摆脱傀儡身份,和赵盾斗争失败,赵盾弑君以下犯上,拥立灵公叔成公即位。这使后世晋君认识到了卿在国内的威胁,于是就有了景公屠赵、厉公的振兴君权。3,厉公在位时期,对外(秦、楚)作战屡屡取胜,公室权利达到巅峰,引发六卿的不满。六卿布下圈套,厉公在处理与卻、栾两家的关系中败亡,六卿对厉公恨之入骨,遂拥立远支枝叶姬周即位。
[var1]
4,姬周是襄公重孙,与厉公血缘遥远,因此不必为栾书等卿大夫弑君之仇反攻倒算。受惠于拥立之功,卿大夫在晋国内势力开始膨胀,从家奴转变为股东然后成为晋国的主人,悼公、平公两任强势君主尚能弹压六卿的膨胀野望,但公室在昭公执政晚期开始,不可逆转地衰微下去。
[var1]
最终被剥夺了大宗地位(兄终弟及、侄为叔夺)的国君,除去个别生猛的(如晋文侯),他们在史料评价上会受到严重的贬抑,因为后面的君主为了彰显自己君位的合法性,会对这些旁支的君主进行抹黑。例如唐宣宗即位后,夸大宣传“光陵(穆宗)商臣(楚穆王,涉嫌逼父自尽)之酷”,称哥哥穆宗弑父,明成祖朱棣靖难后也对建文君臣进行了抹黑。
回顾唐朝唐隆政变发现,唐中宗李显是死于心脑疾患还是韦后的毒饼,到现在也没有说法。从这个角度判断,春秋晋国的多位剥夺大宗身份的正牌君主,都是存在被史书抹黑的,包括晋文侯一系诸多晋侯(曲沃代翼后这一系被取缔)、晋惠公、晋灵公、晋厉公,在史料中,都存在功绩被掩盖,失德被夸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