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之后,孔子和母亲颜征在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虽然他胸怀大志,但是此时无论是衣着还是谈吐,都没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所以难免被阳虎看不起。
阳虎看着衣着寒酸的孔子,奚落道:“季氏是在宴请名士,但是也没说要请你啊!”
孔子吃了一个闭门羹,只好怏怏不乐地走了。
年轻的孔子没想到,这位狗眼看人低的季氏家臣阳虎,以后居然会执掌鲁国国政,自己也因为此人的关系而和鲁国政权纠缠多年。
1、“三桓”专权
举办家宴的季氏就是当时专权的“三桓”家族之首,季孙氏。“三桓”包括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裔,长期把持鲁国政权,鲁国国君形同虚设。
正因为有这样的主家背景,所以阳虎才敢如此趾高气扬,把年轻的孔子直接挡在了门外。
虽然被人当面羞辱,但是孔子一句话都不敢为自己分辩,他只是默默地离开了。他知道,以自己的身份和势力远远不能和季氏相抗衡。
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的贵族,到他父亲叔梁纥时,叔梁纥为了躲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定居,在陬邑担任大夫的职位。公元前551年,叔梁纥和颜征在生下了孔子。
孔子3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颜征在被叔梁纥的正妻逐出家门,她只好带着孔子和孔子的庶兄孟皮另找地方居住,三个人的日子过得很是清贫。
[var1]
虽然家庭生活贫困,但是孔子从小就懂得要努力学习、好好做人的道理,他一直专心求学,以期能够在长大成人之后步入仕途,恢复家族往日荣光。
公元前532年,孔子在季氏那里谋得了一个管理仓库的职位,负责管理出纳钱粮等事务。虽然事情很繁琐,但是孔子做得细致准确,没有出现过什么差错。
这个时期,季氏的当家人是季平子。季平子很看重阳虎,阳虎在季氏家族的地位非常重要,权力越来越大,逐渐掌控了整个季氏家族。
高居季氏权力顶端的阳虎看孔子的目光和以前并没有什么两样,仍然像以前一样,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2、声名远播
虽然孔子从小就生活于贫困之中,但是因为是宋国贵族后裔,自己又很有学问,所以名声在外,颇受当时士大夫和官员的推崇,鲁国司空孟釐子就是其中的一位。
孟釐子曾经跟随鲁昭公出访楚、郑,在这个过程中他不能以合适的礼来处理邦交事务,深以此为耻,也因此意识到学习“礼”的重要性。
临终之时,孟釐子告诫自己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孔丘是圣人的后代,虽然他现在寂寂无名,但是以他的年少好礼,将来必定会才德显达。我死以后,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
孟釐子去世之后,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遵从父亲的遗愿拜孔子为师,跟随他学习礼。
孟釐子属于“三桓”之一的孟孙氏家族,是正当权的阶层,因为有孟孙氏家族的这两个弟子,当孔子提出想去周朝京城拜访老子求教礼时,鲁国国君欣然同意,还特意派了车马和仆从,孔子得以带着南宫敬叔成行。
[var1]
自此之后,孔子开始开馆授徒,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与鲁国毗邻的齐国国君齐景公到访鲁国时,都会专程前去拜访孔子。
3、曲折的仕途
虽然名声在外,但是孔子的仕途走得却不是很顺利,特别是到了前517年,鲁国内乱,鲁昭公被迫逃亡,孔子也离开鲁国,在各诸侯国巡回讲学。
与此同时,阳虎的权力却越来越大。季平子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季桓子继位,成为季氏的当家人。少主上位,阳虎第一个表示不服,他竟然逆上作乱,囚禁了季桓子,最后季桓子同意了阳虎的条件才得以自由。
经过这件事后,阳虎更不把季桓子放在眼里,他甚至开始越过季氏干涉鲁国大事,其权力之大,大到完全超越鲁国新君----鲁定公的程度。
有阳虎这样的家臣专权,鲁国的士大夫、官员都不再遵守礼制,鲁国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权势熏天的阳虎也注意到了孔子的威名,于是在孔子回到鲁国之后,他专程前去拜见,想获得孔子的支持。
孔子直接拒绝了他。
[var1]
与此同时,被阳虎、“三桓”家族架空的鲁定公也在寻求图强之法,他求助的目光最后落到了孔子的身上。
鲁定公知道阳虎和孔子不睦,也知道孔子的影响力,以鲁国现在的乱局,以“礼”治乱或许是正确的做法。
于是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也就是主管一个城市的行政长官。
4、委以重任
来自鲁定公的任命显然比阳虎的青睐更名正言顺,所以孔子欣然接受。
孔子上任之后,他注重“礼制”的思想主张得以顺利推行,《孔子家语》的记载是:
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孔子上任之后,制定了保障百姓生活、安葬的规矩:尊敬长者,吃饭时长者和年轻人的食物应有所不同;强壮者和体弱者按照不同的能力承担任务;男女走路要分开;路上不拾取别人丢失的东西;器物不雕刻过多的装饰。
人死之后的安葬,要使用厚四寸的棺木、厚五寸的椁木,埋葬在丘陵之上,不另建高坟,不在坟墓周围栽种树木。
这样的制度实行一年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诸侯国纷纷效仿。
[var1]
鲁定公看到孔子让一个城市得到很好的治理,非常高兴,于是就问他说道:“把你这个方法在鲁国推行可以吗?”
孔子回答道:“在全天下推行都可以,何止是鲁国呢!”
于是,鲁定公任命孔子为司空。孔子根据本国土地特点,在不同的土地上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农作物有良好的生长条件收获颇丰,百姓的食物供应得到保障。
于是鲁定公又提升孔子为大司寇,专门负责制定和颁行法制。
此时,孔子已经年过半百。
5、夹谷之会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和齐景公决定在夹谷会面,商讨双方结盟一事。鲁定公指定孔子负责这次邦交的礼仪。
齐国是鲁国非常重要的邻国,无论是疆域还是实力,鲁国都难以与之匹敌;夹谷又在齐国境内,鲁定公以客见主、以弱对强,能够把握会谈方向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因为有孔子在场,这次会谈鲁国占尽先机。
出发之前,孔子就对鲁定公说:“我听说过,进行和平会谈应该有武力作后备,进行军事活动要有和平外交的准备。古时的诸侯离开自己疆域的时候,一定会带上文武官员跟随,请您也带上左右司马吧。”
《孔子家语》中的记载是:
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
鲁定公听从了孔子的话,于是就让执掌军政的左、右司马跟随自己前往,同时还带上了一支军队。
[var1]
齐国摆出的阵势的确不太像和谈的样子:双方君主互相见礼之后,齐国那边突然出现一支由夷狄的俘虏组成的队伍,他们大声呐喊着向鲁定公示威,看样子是要劫持鲁定公。
见此情景,孔子连忙快步登上高台,用身体护住鲁定公,对鲁国士兵说道:“快去拦住他们!我们的国君在这里和谈,夷狄的俘虏竟然敢如此无礼,这绝不是友好邦交之道!这样做是不祥之举,其次于道为不义,于人则失礼。这肯定不是齐侯安排的吧?”
齐景公听到孔子的质问,十分惭愧,连忙让那帮人退了下去,和谈得以继续进行。
又过了一会儿,齐人开始奏响宫廷音乐,走出许多艺人和侏儒开始在台前歌舞耍闹,嬉笑玩乐。
孔子再次拾阶而上,说道:“你们这些人竟然敢侮辱诸侯,论罪应诛!请右司马行刑!”
跟随鲁定公前来的右司马于是立斩侏儒等人。
见此情景,齐景公面露愧色,却没有责备一句。
到缔结盟约的时候,齐人要在盟约后面加一句:“齐国出兵的时候,如果鲁国不派三百辆兵车支援,那就依照此盟约受制裁。”
孔子马上回应道:“那我们也要加一句:如果齐国不归还我们汶河以北的属地,而只要求我们派兵支援的话,齐国也应该依此盟约受到制裁!”
盟约签订之后,齐国按要求归还了以前侵占的鲁国城池和土地。
对于孔子在和谈时的表现,齐景公显然深受震撼,回到都城之后,他责备大臣们说道:“鲁国的大臣用君子之道辅佐他们的君主,你们却教给我夷狄之道,让我平白遭受了这么多羞辱!”
6、全国推行
夹谷之会后,鲁定公对孔子更加看重,他授权孔子全面主持鲁国的行政工作。
孔子终于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礼制。
孔子首先解决的是“三桓”家族的“逾制”问题。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原来的城池都远远超过他们的身份,孔子于是派季氏家臣仲由,也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去拆除这三家的城池,使他们更合乎臣子的身份。
[var1]
“三桓”家族的城池合规制之后,鲁国国君的威严和地位得以强化和巩固,君尊臣卑的秩序得以恢复。
只用了三个月时间,举国大治,鲁国全境之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女老少各守本分,尊卑有序蔚然成风。
消息传到齐国之后,齐景公对鲁国这种大治景象感到十分害怕,他担心鲁国强大了之后,作为邻国,自己会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于是他开始想办法瓦解鲁国君臣上下的斗志。
后记
很快,齐景公就找到了解决办法:他派人给鲁定公和季桓子送去80名美女,以此来迷惑鲁国君臣。
鲁定公和季桓子十分痛快地接受了齐景公送来的礼物,他们“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从此每天沉迷于美色与歌舞之中,再也没有心思处理朝政。
孔子一劝再劝,可惜始终无济于事。
孔子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努力成果马上就要付之东流,再加上季氏重掌权柄,鲁定公已经失去对自己的信任,他觉得再也没有坚持下去的希望,于是离开鲁国,踏上了周游列国之路。
本文参考:《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相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