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叫“春秋”呢?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叫“春秋”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080 更新时间:2024/2/2 12:38:13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指的是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

[var1]

春秋初期,各诸侯群雄纷争,形成“春秋五霸”,致使周势力减弱。

春秋中期,各诸侯在战争中倍感疲惫,需要休整。各方聚合在一起召开“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平息。

春秋后期“三家分晋”,百家争鸣,进入到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全国经过战乱,总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这里要说明的是,那时“国”的概念是各诸侯受封的地域,而不是现在的国家概念。

以上这段“春秋时期”,经历了295年。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在这期间,发生了各诸侯国相互征伐、频繁战争、调停修整、明争暗斗,横行霸权,例如“弭兵之会”;“王子朝之乱”,逼迫周敬王迁居;“百家争鸣”等等,而这些事件基本发生在春秋两季,因此,久而久之,“春秋”一词替代了“春秋时期”这个词。

历史上为什么称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为“春秋时期”呢?这与孔子与弟子们编撰的《春秋》书籍有关。

《春秋》这部书籍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一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期间所发生的大事,这些事大多数发生在春秋之季。而且,这些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时间,与当时历史发展时期基本相吻合,比较客观真实。因此,当时的人们借用了“春秋”这个词,称这段历史为:“春秋时期”。时间久了,人们说起“春秋”,不用特意指明是“春秋时期”,大家也都会心领意会的。

《春秋》这部书原名叫《鲁春秋》。孔子在整理修订《鲁春秋》时,把书籍名改为《春秋》的。这部书是我国首部编年体史书。这种体例写历史,简明扼要,读者易读易懂。

[var1]

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还有一个原因。“春秋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最好的时期。当时各国纷纷都在争写“春秋时期”这段历史。例如周朝写《周春秋》、鲁国写《鲁春秋》、燕国写《燕春秋》等等,大家都在用“春秋”这个词书写自己的“春秋”史。无意中“春秋”成了代词,代表了一年四季。春是播种,万物复苏的季节,含有夏季的炙热狂风暴雨;秋是收获,万物开始休眠的季节,藏在冬季的天寒地冻,又是多事之秋。可以说,春和秋在一年四季中是最具有代表性。遗憾的是,各国的“春秋”文献只有《鲁春秋》传了下来,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春秋》,其它的都找不到了。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些文献中,篇幅最多的是记载了春秋两季所发生的事件,因此,把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这段历史,简称为“春秋”也是很自然的事了,它代表的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据说还有一个原因。据有关资料记载,春秋时期是以种植业谋生的。人们习惯春耕秋收的生活。春天耕地前要“春祭”,祈祷先祖保佑,有个好收成,秋天粮食丰收,皆大欢喜。当时,人们没有历法意识,春夏秋冬之说,历法观念比较薄弱。一年中只认春秋两季,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是农民最朴实的播种与收获的时间观念。

随着历法的普及与进步,夏历和冬历也被引入,在人们的头脑里有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这个概念。然而,春秋两季仍然在人们心目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季节,再说了人间大事发生在春秋两季有很多。每当人们说起春秋时期这段历法知识时,就会不自觉地用春秋代替了一年四季。

[var1]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之所以叫“春秋”,皆因春秋在一年四季中具有代表性;《春秋》这部书所记载的大事要事基本发生在春秋两季;人们借用了《春秋》这部书的名字,作为代词专指“春秋时期”;后人借鉴了《春秋》编年史体例续写历史,以“春秋”这个词替代了“春秋时期”;人们用“春秋”词代替“春秋时期”词组来使用,既简明扼要,又易读易懂,很适应于口语和文字。

更多文章

  • 为什么秦国拒绝孔子入境,但却能一统六国?难道有什么因果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为什么唯独秦国没让孔子入境,孔子去了六国唯独没去秦国,孔子为什么不去秦国之地

    《论语.第十二章》:“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

  • 外号“韩大胆”的韩先楚是怎样消灭国军精锐新5军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韩先楚将军真实影像集锦,解放战争韩先楚将军影像集锦,战将韩先楚解放海南岛是哪集

    [var1]1947年9月,韩先楚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司令员。10月,民主联军全面展开秋季攻势。韩先楚率部长途奔袭威远堡,全歼敌116师,活捉师长刘润川,俘敌6000多人。东北民主联军全歼一个整师,韩先楚是第一个。经过民主联军的夏秋季攻势,国军在东北的势力越发薄弱,沈阳之敌也已经在联军的掌握之中

  •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陵墓是怎么样的?他的陵墓有守陵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始皇陵墓的历史资料,秦始皇统一六国完整版,秦始皇陵墓是怎么样修建的

    [var1]庞大的秦皇陵因为作为一个千古一帝,在他去世后,皇陵中的财宝和文物不计其数,有的盗墓贼即便知道里面有水银和机关防御,但财迷心窍之人也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盗取宝物。所以我个人认为秦皇陵是有守陵人的。每一个古代的皇帝都想着要长生不老,而即便达不到那种程度在去死后,他们也想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手握百

  • 曾经跟随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秦朝兵马,在秦朝灭亡时,都去哪里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朝的秦始皇一共有几代,秦始皇死后秦朝军队去哪了,秦朝统一几年秦始皇就死了

    秦一统天下后,就开始了南征百越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的发动了三次之多,第一次秦50万大军分了五路兵马分别攻占闽浙,岭南等地区,然后这次战争也以秦军失败告终,就连秦军统帅也在这场战争中被杀,秦军更是损失惨重。然后秦始皇又征集了十万大军,与第一次的大军汇合,发动了第二次对百越的战争,这一次的秦军获得了胜利

  • 王翦在指挥灭楚作战时,屡屡向秦王讨良田美宅,为什么还能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翦简介资料,寻秦记王翦,王翦救驾雍城完整版

    不过,这是王翦得到善终的唯一办法。王翦的担忧声称只要20万大军即可灭楚的李信大败后,秦王马上跑去找王翦。秦王向王翦认错后,请王翦挂帅出征。[var1]王翦出征前,“请美田宅园甚众”。良田美宅全部早就物色好了,就请秦王批准!秦王有点蒙圈:您还怕自己会穷吗?王翦回答得非常直白:给您打仗,再立功您也不会给

  • 诸葛亮五次北伐,一度威震魏国关中,魏国为什么会先灭蜀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蜀国vs魏国,蜀国与魏国隔着什么山,魏国蜀国吴国哪个国最大

    [var1]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虽然没有大胜,但也完成了北伐的初衷——为蜀汉赢得发展的时机,也曾一度威震曹魏关中。而在诸葛亮、蒋琬,以及费祎等人先后去世后,由姜维继任。那么,面对如此蜀汉,魏国为何要先灭了蜀国呢?其实,经过了关羽失荆州,以及刘备大败于夷陵之后,蜀汉便开始走了“下坡路”。这个时候的蜀汉

  • 秦灭六国势不可挡,为何统一后的秦帝国竟抵挡不住农民起义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军去哪儿了?有人可能会说,不是南征北战去了么,三十万打匈奴,五十万打南越。事实呢?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所谓的打南越,根本就没出动多少正规军,打匈奴才是实打实的,而灭六国的秦军中有很大一部分却是被化整为零了。秦国作为七雄中最强大的一支力量,占领了六国的土地,毫无疑问是一个创举,但与此同时

  • 公子成蛟没有出动一兵一卒,就为秦国换来了5座城池,原因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国百万雄师去哪里了,完璧归赵当时秦国的资料,赵国公子蛟继位了吗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公子成蛟率兵出征韩国,逼迫韩王献出了5座城池,因此被封为长安君,这和历史上的记载有出入。根据《战国策》中的记载,公子成蛟15岁的时候,单枪匹马入韩国,让韩王割让了5座城池给秦国,因此被封为长安君,也有了自己的封地。[var1]也就是说根据史书上记载,公子成蛟没有出动一兵一卒,就

  • 西周时期史料记载不多,为什么到春秋战国时期史料突然丰富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周时期的历史脉络,西周时期史料丰富的原因,西周发生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

    一、社会文化的发展比较落后在西周之前社会文化的发展还发展还比较落后,文化只掌握在极少数的奴隶主贵族之手,大多数人没人文化,即使一些诸侯王也不懂文字。虽然西周王室设置有史官,但记寻的内容主要为周王室所发生的大事。那时候很多诸侯国还没有记史的习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发现的史料都得少。[var1]我国有明确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王、公都有什么命名规则?都有何规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春秋战国时期所有诸侯国的资料,战国诸侯国,战国各诸侯国的变化

    [var1]那么为什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都能随意称王或公呢?很简单,因为周王朝这个掌控爵位分封的“中央王朝”已经落寞了,这个时候的爵位也不再是需要靠周王朝的赐封才能获得,而是靠各自的实力来决定对应的爵位,简单的来说就是只要你的实力足够强,那怕你称王都可以。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当时春秋五霸和战国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