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翦在指挥灭楚作战时,屡屡向秦王讨良田美宅,为什么还能善终?

王翦在指挥灭楚作战时,屡屡向秦王讨良田美宅,为什么还能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068 更新时间:2023/12/10 10:13:16

不过,这是王翦得到善终的唯一办法。

王翦的担忧

声称只要20万大军即可灭楚的李信大败后,秦王马上跑去找王翦。

秦王向王翦认错后,请王翦挂帅出征。

[var1]

王翦出征前,“请美田宅园甚众”。

良田美宅全部早就物色好了,就请秦王批准!

秦王有点蒙圈:您还怕自己会穷吗?

王翦回答得非常直白:给您打仗,再立功您也不会给我什么爵位了。我不如趁着现在您还器重,提前给后人多搞点钱!

秦王大笑!

王翦出发没多远,刚到函谷关,又屡次派人找秦王“请善田”。

仗都还没打就又来请赏?身边的人都看不过眼了:您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王翦答:不过分!秦王现在把全国的兵马都委托给了我,我要是不多请良田美宅,秦王一定会心中不安!

王翦的话,道出了古代名将最畏惧的两个情况:功高不赏、权望太重。

功高不赏

若干年后,秦将章邯项羽相持。

[var1]

陈余写信给章邯劝降,劝降信开篇就提到:白起蒙恬功劳那么大,为啥被杀了?“功高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

功劳太大了,没什么可赏赐的了,就只好弄死!

此时的王翦,已经接近“功高不赏”的境地了。

在此前的灭国战争中,王翦灭了赵、燕,王翦的儿子王贲平定韩乱、灭魏、奇袭楚。

可以说,除了抵抗力最弱的韩国,其余诸侯,悉数是王翦父子所灭!(包括此后被灭的楚齐两国)

可以说,在灭楚之战前,王翦父子的功绩已经极大,再没有什么可赏赐的了。

灭燕后,王翦退休在家,除了年事已高外,多少有避嫌之意。

如今,王翦又要伐楚,自然是非常危险了!

权望太重

当然,秦王要担忧的,不只是赏什么的问题。王翦的权望,已经构成了威胁。

为了防止将领坐大,秦国有完整的制度。

[var1]

一切军权归秦王。超过50人以上的兵力调动,就需要秦王的虎符。

每次战役前,秦王临时任命大将指挥作战,战事结束,大将交还兵权。

不过,王翦父子的权望,是有可能突破这种限制的。

王翦父子多次担任大将。其中,灭赵、灭燕的作战,都是几十万规模的大战。

因此,王翦与军队中的军官、老兵,有长期的上下级关系,影响极大。

后来,蒙恬被杀前声称:我虽然作了囚徒,但以我的势力,足以叛乱!

此时的王翦,其势不会比后来的蒙恬小!同样是“足以叛”。

更重要的是:灭楚战争,很可能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

大将长期带着举国之兵在外,秦王如何能不疑心呢?

后来,陈余劝降章邯时提到:“将军久居在外,必多内隙,无功固诛,有功亦诛”!

嬴政的胸怀、手段固然非二世可比,但不代表王翦的危险就比章邯小多少。

[var1]

毕竟:军权,实在是太敏感、太重要了。

秦王疑心,轻则影响王翦的指挥自由,重则···

解决办法:“贪财”

面对危险,王翦选择了“贪财”。

1、主动解决功高不赏的问题。

王翦对秦王说得很透:我也不要什么爵位了。我只要钱!你看,良田美宅我早就物色好了,您直接赏我就可以了!

潜台词是:王上再也不用为我的“功高不赏”担心了!

2、偷合取容。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的评价是:偷合取容。奉迎秦王,以求苟且。

如果只是表达“要钱”的意思,王翦在出发前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楚了。

那么,为何王翦还是要如小孩要糖一般喋喋不休呢?

王翦所预防的,正是“久居在外,必内多隙”。

如果王翦只是汇报战事,例行公事,随着时间拉长,难免使秦王猜忌。

王翦所求良田美宅,是私事。

王翦如小孩撒娇一般,不断找秦王求良田美宅,正是通过私事,保持秦王信任,缓解其猜忌之心。

双赢的结局

[var1]

王翦率60万大军,与楚将项燕对峙了大半年。

其间,秦王不作掣肘,也不遥控,任由王翦发挥。

最终,楚军不能坚持,运动中露出破绽,王翦出击,一战而胜。

秦由此灭楚,完成了统一战争中最困难的一战。

而王翦在战后,得以善终。

各取所需,各偿所愿!

历来功勋卓著的大将,都会遇到“功高不赏”的难题。

有的人,如韩信,“兔死狗烹”,有的人,如郭子仪,在天下未定时就早早退居二线。

秦王扫六合,王翦父子平定其中五国,功劳也早已达到“功高不赏”的程度。

可是,他们既未提前退休,也没有“兔死狗烹”,这在古代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王翦的做法,虽被司马迁贬为“尺有所短”,但却不失为未雨绸缪的高明之举。

如何做到功高又不使上级嫉妒呢?

王翦与嬴政想处之道,或许可以拿来参考。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五次北伐,一度威震魏国关中,魏国为什么会先灭蜀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蜀国vs魏国,蜀国与魏国隔着什么山,魏国蜀国吴国哪个国最大

    [var1]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虽然没有大胜,但也完成了北伐的初衷——为蜀汉赢得发展的时机,也曾一度威震曹魏关中。而在诸葛亮、蒋琬,以及费祎等人先后去世后,由姜维继任。那么,面对如此蜀汉,魏国为何要先灭了蜀国呢?其实,经过了关羽失荆州,以及刘备大败于夷陵之后,蜀汉便开始走了“下坡路”。这个时候的蜀汉

  • 秦灭六国势不可挡,为何统一后的秦帝国竟抵挡不住农民起义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军去哪儿了?有人可能会说,不是南征北战去了么,三十万打匈奴,五十万打南越。事实呢?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所谓的打南越,根本就没出动多少正规军,打匈奴才是实打实的,而灭六国的秦军中有很大一部分却是被化整为零了。秦国作为七雄中最强大的一支力量,占领了六国的土地,毫无疑问是一个创举,但与此同时

  • 公子成蛟没有出动一兵一卒,就为秦国换来了5座城池,原因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国百万雄师去哪里了,完璧归赵当时秦国的资料,赵国公子蛟继位了吗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公子成蛟率兵出征韩国,逼迫韩王献出了5座城池,因此被封为长安君,这和历史上的记载有出入。根据《战国策》中的记载,公子成蛟15岁的时候,单枪匹马入韩国,让韩王割让了5座城池给秦国,因此被封为长安君,也有了自己的封地。[var1]也就是说根据史书上记载,公子成蛟没有出动一兵一卒,就

  • 西周时期史料记载不多,为什么到春秋战国时期史料突然丰富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周时期的历史脉络,西周时期史料丰富的原因,西周发生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

    一、社会文化的发展比较落后在西周之前社会文化的发展还发展还比较落后,文化只掌握在极少数的奴隶主贵族之手,大多数人没人文化,即使一些诸侯王也不懂文字。虽然西周王室设置有史官,但记寻的内容主要为周王室所发生的大事。那时候很多诸侯国还没有记史的习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发现的史料都得少。[var1]我国有明确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王、公都有什么命名规则?都有何规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春秋战国时期所有诸侯国的资料,战国诸侯国,战国各诸侯国的变化

    [var1]那么为什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都能随意称王或公呢?很简单,因为周王朝这个掌控爵位分封的“中央王朝”已经落寞了,这个时候的爵位也不再是需要靠周王朝的赐封才能获得,而是靠各自的实力来决定对应的爵位,简单的来说就是只要你的实力足够强,那怕你称王都可以。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当时春秋五霸和战国七

  • 垓下之战的韩信,到底有没有想起“狡兔死,走狗的”的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韩信与项羽垓下一战,垓下最后一战韩信什么职位,垓下大战

    [var1]只是他在项羽帐下不得重用,而投奔刘邦,从一个无名小卒,被封为大将军,一步登天。为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才一心忠于刘邦。项羽曾派帐下武涉前往齐国离间自立,从韩信的回答就看出他对刘邦的忠心。武涉面见韩信说:汉王是靠不住的,他现在重视你,是因为有项王在,你对他还用,现在楚、汉成败之间,关键在于你

  • 魏文帝曹丕的能力怎么样?如果他不早死,魏国会不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鼎立,论实力曹魏最强大,论领导人的能力和格局,曹操、曹丕、曹睿三代都比蜀、吴两国的领导人要强得多。特别是曹丕篡汉自立称帝后,他是活了短短的7年时间,但给曹睿打下基础取是最大的。[var1]曹丕在当世子期间就凸显出很高的政治素养,比那个只会舞文弄墨的兄弟曹植强太多,后世传闻曹丕与曹植有过储位之争,

  •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不姓孔,而是叫叔梁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孔子的父亲不姓孔吗,梁叔纥,孔子第74代传人孔仲平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叔梁纥真实姓名叫“孔纥”,孔子真实姓名叫“孔丘”。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知道的了吧。其实叔梁纥也姓“孔”,只不过文献记载中不这么叫而已。其实先秦时期,对于人名的叫法特别的繁琐,有字+名、氏+名、姓+名、氏+姓等。如以孔子为例,叫他孔丘、仲尼丘、子丘其实都是没有错的。[v

  • 为什么齐国要投降刘邦,韩信又为什么要灭掉已经投降的齐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命令韩信攻打齐国了吗,韩信打齐国视频完整版,齐国韩信

    项羽正值鼎盛时,齐敢和西楚霸王硬刚。韩信只带数万人准备攻齐时,齐却投降了。可是,齐投降,韩信“还不要”,非要发兵攻打,一举灭之。齐王、韩信,都不是疯子,他们之所以行为“反常”,是有着自己的算盘。齐在楚汉战争中的基本追求战国末年,齐是非常“配合”的一个诸侯。[var1]秦攻打其他诸侯时,齐不干预;秦攻

  • 秦国之所以最后能实现统一,和下面这些人才的任用息息相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国统一后各国国君的下场,白起不死秦国能提前统一吗,老梁讲秦国统一完整版

    尽管在秦秋战国这么多国家当中,秦国的起点很低,又长期偏安一隅,所以他们始终都有很强的危机意识,重视从其他国家引进人才,甚至敢于将相权、兵权交到这些“外来人”的手中,这都是颇为难得的。下面,我们就随着这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来回顾那段秦国的奋斗发展史。一、“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春秋时期,秦国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