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王、公都有什么命名规则?都有何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王、公都有什么命名规则?都有何规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500 更新时间:2024/2/16 16:29:05

[var1]

那么为什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都能随意称或公呢?很简单,因为周王朝这个掌控爵位分封的“中央王朝”已经落寞了,这个时候的爵位也不再是需要靠周王朝的赐封才能获得,而是靠各自的实力来决定对应的爵位,简单的来说就是只要你的实力足够强,那怕你称王都可以。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当时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五霸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五个君主除了宋襄公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之公之外,其余的都不能真正地称为公或王,齐桓公、晋文公其实应该称之位齐桓侯和晋文侯,因为他们的爵位是侯爵,秦穆公也只能被称为秦穆伯,因为他是伯爵,楚庄王就更不用说啦,他连伯爵都不是,就是一个子爵,称伯都是被人歧视的,更何况称王呢?

不过在春秋这个时期周王室的微信至少还有一点,所以大家还是不敢直接称王,也就是敢称公。楚庄王是个特例,因为他自称是蛮夷,所以他敢称王,但是到了后面,由于周王室联合一些诸侯国给了楚国强大的压力,楚王迫于压力曾经短暂的取消王的称号,说明这个时候周王还是很有威胁力的。

[var1]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一样了,由于周王室彻底的衰落了,大家也都不用再顾虑周王室的存在了,所以这个时候几乎所有有实力的诸侯国都全部称自己为王,或者说是诸侯国互相称对方君主为王。其中战国七雄除了楚早就称王之外,齐魏(两国徐州相王)、秦、韩燕(于同年称王)、赵(前306年)都相继称王,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爵位已经彻底没有了“正规性”可言,只要有人承认,你想称自己什么都可以,或者说这个时候的诸侯国完全就可以在自己的领土上做自己的“周王”。

所以总结的来说在西周初期到东周初期这段时期,各国的王、公、侯、伯等爵位的命名规则就是周王说了算,周王册封你什么爵位你就是什么爵位,任意不得更改。但是到了东周末年也就是春秋到战国这段时期的王、公、侯、伯等爵位的命名规则就是以实力来说了算,也就是说只要你的实力够强,再加上有人认可你,你想称什么都可以,不管是称公还是称王都行,当然前期是想称王的这些诸侯国的实力够强。

更多文章

  • 垓下之战的韩信,到底有没有想起“狡兔死,走狗的”的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韩信与项羽垓下一战,垓下最后一战韩信什么职位,垓下大战

    [var1]只是他在项羽帐下不得重用,而投奔刘邦,从一个无名小卒,被封为大将军,一步登天。为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才一心忠于刘邦。项羽曾派帐下武涉前往齐国离间自立,从韩信的回答就看出他对刘邦的忠心。武涉面见韩信说:汉王是靠不住的,他现在重视你,是因为有项王在,你对他还用,现在楚、汉成败之间,关键在于你

  • 魏文帝曹丕的能力怎么样?如果他不早死,魏国会不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鼎立,论实力曹魏最强大,论领导人的能力和格局,曹操、曹丕、曹睿三代都比蜀、吴两国的领导人要强得多。特别是曹丕篡汉自立称帝后,他是活了短短的7年时间,但给曹睿打下基础取是最大的。[var1]曹丕在当世子期间就凸显出很高的政治素养,比那个只会舞文弄墨的兄弟曹植强太多,后世传闻曹丕与曹植有过储位之争,

  •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不姓孔,而是叫叔梁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孔子的父亲不姓孔吗,梁叔纥,孔子第74代传人孔仲平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叔梁纥真实姓名叫“孔纥”,孔子真实姓名叫“孔丘”。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知道的了吧。其实叔梁纥也姓“孔”,只不过文献记载中不这么叫而已。其实先秦时期,对于人名的叫法特别的繁琐,有字+名、氏+名、姓+名、氏+姓等。如以孔子为例,叫他孔丘、仲尼丘、子丘其实都是没有错的。[v

  • 为什么齐国要投降刘邦,韩信又为什么要灭掉已经投降的齐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命令韩信攻打齐国了吗,韩信打齐国视频完整版,齐国韩信

    项羽正值鼎盛时,齐敢和西楚霸王硬刚。韩信只带数万人准备攻齐时,齐却投降了。可是,齐投降,韩信“还不要”,非要发兵攻打,一举灭之。齐王、韩信,都不是疯子,他们之所以行为“反常”,是有着自己的算盘。齐在楚汉战争中的基本追求战国末年,齐是非常“配合”的一个诸侯。[var1]秦攻打其他诸侯时,齐不干预;秦攻

  • 秦国之所以最后能实现统一,和下面这些人才的任用息息相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国统一后各国国君的下场,白起不死秦国能提前统一吗,老梁讲秦国统一完整版

    尽管在秦秋战国这么多国家当中,秦国的起点很低,又长期偏安一隅,所以他们始终都有很强的危机意识,重视从其他国家引进人才,甚至敢于将相权、兵权交到这些“外来人”的手中,这都是颇为难得的。下面,我们就随着这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来回顾那段秦国的奋斗发展史。一、“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春秋时期,秦国最

  • 孔子和少正卯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什么孔子一当官就杀了少正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少正卯死前对孔子说了什么,少正卯和孔子关系,孔子对少正卯的评价

    少正卯是鲁国大夫,少正是个官职,卯是他的名字,少正是周朝所设的官职,古人讲究个身份,所以都是叫他少正卯,因为姓氏没流传下来,大家也就只能喊他少正卯了,要说少正卯也挺惨,孔子在把他杀了之后,还将他曝尸三日,可以说还真是够狠的。[var1]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更是被历代统

  • 吕不韦曾在秦为相十余年,为何因短短30个字的信,而饮鸩酒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吕不韦二十八位良臣,吕不韦死后留下的话,中国历史名相吕不韦

    可是,当嬴政给他一封短短数语的信后,老吕麻溜地饮鸩自尽了。为何吕不韦如此配合,连一丝挣扎也没有呢?总经理赢家不傻。秦两代君王之所以放心长期委吕不韦国事,就是因为吕不韦翻不了天。吕不韦,是赵人,在秦毫无根基。他的荣辱升迁,一切取决于秦王。[var1]虽然他长期执掌国事,但他仍然只算一个“总经理”。军权

  • 仅仅8年后,吴起率楚军大破魏军,吴起是怎么做到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吴起为何明知有埋伏却甘愿赴死,吴起败魏军,吴起最厉害的历史

    前389年,阴晋,吴起率5万魏武卒大败50万秦军。魏武卒之威,令天下震动。仅仅8年后,吴起率楚军大破魏军,煌煌大魏险些被劈成两半。吴起是怎么做到的呢?谁能找到新的建军方法,谁就能称霸[var1]春秋末年,天下开始了大变革的时代。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大批自耕农出现。与之相对应的,西周时期“国人当兵,野人

  • 长平之战后,秦国国力空前虚弱,为何其他五国没有采取军事行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长平之战后秦国国力,秦国先攻上党还是长平,秦国和赵国国力差距大吗

    这个低谷期,原本是山东各国求生存的最后时机。那么,山东各国为什么不抓紧时机,有所作为呢?陷入低谷的秦长平之战,秦歼灭了赵军主力,基本上打垮了最后一个可以单独与之抗衡的对手。可是,秦国却陷入了一段极为困难的时间。首先,是损耗大。长平之战,秦军虽胜,但用白起的话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损耗极大。邯

  • 项羽是有机会赢刘邦的,他逆转刘邦的唯一机会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项羽和刘邦为什么刘邦会赢,老梁说项羽刘邦,刘邦和项羽最后一战

    项羽楚汉争霸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项羽身死,刘邦开创西汉。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都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但项羽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更加令人叹息。实际上,项羽是有机会赢刘邦的,那么项羽逆转刘邦的唯一机会是什么呢?今天就和小编一起简单分析一下这个话题吧。项羽想当天下共主,不能靠随便无故杀人取得。刘邦本身就有先入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