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那么为什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都能随意称王或公呢?很简单,因为周王朝这个掌控爵位分封的“中央王朝”已经落寞了,这个时候的爵位也不再是需要靠周王朝的赐封才能获得,而是靠各自的实力来决定对应的爵位,简单的来说就是只要你的实力足够强,那怕你称王都可以。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当时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五霸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五个君主除了宋襄公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之公之外,其余的都不能真正地称为公或王,齐桓公、晋文公其实应该称之位齐桓侯和晋文侯,因为他们的爵位是侯爵,秦穆公也只能被称为秦穆伯,因为他是伯爵,楚庄王就更不用说啦,他连伯爵都不是,就是一个子爵,称伯都是被人歧视的,更何况称王呢?
不过在春秋这个时期周王室的微信至少还有一点,所以大家还是不敢直接称王,也就是敢称公。楚庄王是个特例,因为他自称是蛮夷,所以他敢称王,但是到了后面,由于周王室联合一些诸侯国给了楚国强大的压力,楚王迫于压力曾经短暂的取消王的称号,说明这个时候周王还是很有威胁力的。
[var1]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一样了,由于周王室彻底的衰落了,大家也都不用再顾虑周王室的存在了,所以这个时候几乎所有有实力的诸侯国都全部称自己为王,或者说是诸侯国互相称对方君主为王。其中战国七雄除了楚早就称王之外,齐魏(两国徐州相王)、秦、韩燕(于同年称王)、赵(前306年)都相继称王,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爵位已经彻底没有了“正规性”可言,只要有人承认,你想称自己什么都可以,或者说这个时候的诸侯国完全就可以在自己的领土上做自己的“周王”。
所以总结的来说在西周初期到东周初期这段时期,各国的王、公、侯、伯等爵位的命名规则就是周王说了算,周王册封你什么爵位你就是什么爵位,任意不得更改。但是到了东周末年也就是春秋到战国这段时期的王、公、侯、伯等爵位的命名规则就是以实力来说了算,也就是说只要你的实力够强,再加上有人认可你,你想称什么都可以,不管是称公还是称王都行,当然前期是想称王的这些诸侯国的实力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