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统一六国的秦始皇,陵墓是怎么样的?他的陵墓有守陵人吗?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陵墓是怎么样的?他的陵墓有守陵人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957 更新时间:2024/1/21 11:15:10

[var1]

庞大的秦皇陵

因为作为一个千古一帝,在他去世后,皇陵中的财宝和文物不计其数,有的盗墓贼即便知道里面有水银和机关防御,但财迷心窍之人也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盗取宝物。所以我个人认为秦皇陵是有守陵人的。

每一个古代的皇帝都想着要长生不老,而即便达不到那种程度在去死后,他们也想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手握百万大军继续做他们的帝王,所以对于皇陵的建造都相当用心。

[var1]

秦始皇的陵墓比任何一个皇帝都更加的庞大,从秦始皇上位之始,秦皇陵每年动用三十万百姓来建造这座皇陵,一共用时39年。所以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最完善的帝王陵墓,耗时如此长的时间里面,珍贵文物必定数不胜数。在如此庞大的陵墓里面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来守护这座皇陵。

[var1]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这些守陵人,但有些许资料显示,在历史上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秦始皇陵都有人在守护,而这群守护人就是蒙氏一族。

蒙氏一族守陵人

曾有一种说法,蒙氏一族是蒙恬将军的亲卫队和他的后人,秦始皇因对蒙恬的信任让这支族人最精锐的士兵守护皇陵。

当然,蒙氏一族是否真的是蒙恬的后代,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而历史上也没有相关的记载,但很多人还是比较相信这个说法的。

[var1]

主要原因是,蒙恬是秦国的支柱,他战功赫赫,备受秦始皇的信任。蒙恬死后,他的士兵依旧为秦国征战四方,因为秦始皇信任他,所以也相信蒙恬的族人和他带出来的士兵。在秦始皇死后,也只有对这支军队比较放心,因此让他们来守护皇陵是最让自己放心的。

而也有人认为秦始皇这个做法也是导致了秦国覆灭的原因之一,因为蒙恬的军队在常年征战后,各个都是精锐老兵,这样无敌的士兵没有带到战场杀敌,却让他们守护皇陵,再锋利的刀也会被岁月侵蚀成破铜烂铁。所以在全国各地起义时,士兵们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杀气,也没有得到最好的指挥,最终秦朝湮灭在历史中。

[var1]

但或许唯一能让秦始皇欣慰的是,秦朝虽然没了,可是蒙氏一族却依旧守护这个皇陵,让它免受盗墓贼的破坏,以至于到今天秦始皇陵还保存的比较完好。

野史记载了一个故事:

项羽杀入咸阳,烧了阿房宫后,准备在摧毁秦始皇陵,然而刚到秦皇陵脚下,就从里面杀出一支三千人的军队,领头的将领叫蒙常山。此时更出现了乌云蔽日,狂风大作,谋士范增一度怀疑秦始皇已经成为了鬼神人物,就建议项羽撤军。

这个故事当然是经过那么多年后被世人添油加醋了,但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秦皇陵确实是有人守护,不然不会有这样精彩的故事。这里我们似乎也可以理解,当时的项羽为什么只烧了阿房宫,却没有动秦皇陵的原因了。

[var1]

据传闻守护皇陵的人每隔二十年便换一代,而每一代人都要守护二十年满后才能让下一代接手。这些忠心耿耿的守护者们一直让秦皇陵安然无恙。但这种说法也遭到很多人质疑,因为现代人认为,秦皇陵能保持至今无损,主要还是防范措施做得比较好。

并且经过时间推移,秦皇陵的表面土堆就让盗墓贼无法下手,更别说到现在都没人知道秦皇陵的墓穴路口在哪里,而如果依靠现在国家的力量带开挖的话,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更别说几个人组成的盗墓贼了。

[var1]

关于守陵人消失的说法

有人还是很确定秦皇陵有守陵人这个说法的,但因为一直一支找不到有关他们的任何记载,所以大家都认为他们只是消失了,而守陵人消失的原因大概有两种。

其一,守陵思想的消失对现代人来讲贪恋里面东西的,主要还是传国玉玺的下落,那个年代的宝藏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考古价值,而传国玉玺才是重中之重。但随着岁月的洗礼,守陵人也不再忍受这份枯燥的生活,毕竟秦朝都已经灭亡这么多年了,而且陵墓本身的防御措施过于完美,不再会有人惦记了。

其二,国家对考公工作极为重视因为先前我们有大量的文物流失国外,所以现在我国加大了文物的保护。对于秦皇陵的保护工作都有专门的部分负责,而那些辛苦了那么久的守陵人可以让他们好好的休息了。

[var1]

作为千古一帝的陵墓,里面的东西的价值从来都是文化的传承,并不是说它们值多少钱,按价格来衡量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守陵人的任务就是不能让那些盗墓贼破坏里面的东西,让文物流失到别的国家,更不能打扰这位千古一帝安息的地方。

更多文章

  • 曾经跟随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秦朝兵马,在秦朝灭亡时,都去哪里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朝的秦始皇一共有几代,秦始皇死后秦朝军队去哪了,秦朝统一几年秦始皇就死了

    秦一统天下后,就开始了南征百越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的发动了三次之多,第一次秦50万大军分了五路兵马分别攻占闽浙,岭南等地区,然后这次战争也以秦军失败告终,就连秦军统帅也在这场战争中被杀,秦军更是损失惨重。然后秦始皇又征集了十万大军,与第一次的大军汇合,发动了第二次对百越的战争,这一次的秦军获得了胜利

  • 王翦在指挥灭楚作战时,屡屡向秦王讨良田美宅,为什么还能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翦简介资料,寻秦记王翦,王翦救驾雍城完整版

    不过,这是王翦得到善终的唯一办法。王翦的担忧声称只要20万大军即可灭楚的李信大败后,秦王马上跑去找王翦。秦王向王翦认错后,请王翦挂帅出征。[var1]王翦出征前,“请美田宅园甚众”。良田美宅全部早就物色好了,就请秦王批准!秦王有点蒙圈:您还怕自己会穷吗?王翦回答得非常直白:给您打仗,再立功您也不会给

  • 诸葛亮五次北伐,一度威震魏国关中,魏国为什么会先灭蜀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蜀国vs魏国,蜀国与魏国隔着什么山,魏国蜀国吴国哪个国最大

    [var1]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虽然没有大胜,但也完成了北伐的初衷——为蜀汉赢得发展的时机,也曾一度威震曹魏关中。而在诸葛亮、蒋琬,以及费祎等人先后去世后,由姜维继任。那么,面对如此蜀汉,魏国为何要先灭了蜀国呢?其实,经过了关羽失荆州,以及刘备大败于夷陵之后,蜀汉便开始走了“下坡路”。这个时候的蜀汉

  • 秦灭六国势不可挡,为何统一后的秦帝国竟抵挡不住农民起义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军去哪儿了?有人可能会说,不是南征北战去了么,三十万打匈奴,五十万打南越。事实呢?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所谓的打南越,根本就没出动多少正规军,打匈奴才是实打实的,而灭六国的秦军中有很大一部分却是被化整为零了。秦国作为七雄中最强大的一支力量,占领了六国的土地,毫无疑问是一个创举,但与此同时

  • 公子成蛟没有出动一兵一卒,就为秦国换来了5座城池,原因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国百万雄师去哪里了,完璧归赵当时秦国的资料,赵国公子蛟继位了吗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公子成蛟率兵出征韩国,逼迫韩王献出了5座城池,因此被封为长安君,这和历史上的记载有出入。根据《战国策》中的记载,公子成蛟15岁的时候,单枪匹马入韩国,让韩王割让了5座城池给秦国,因此被封为长安君,也有了自己的封地。[var1]也就是说根据史书上记载,公子成蛟没有出动一兵一卒,就

  • 西周时期史料记载不多,为什么到春秋战国时期史料突然丰富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周时期的历史脉络,西周时期史料丰富的原因,西周发生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

    一、社会文化的发展比较落后在西周之前社会文化的发展还发展还比较落后,文化只掌握在极少数的奴隶主贵族之手,大多数人没人文化,即使一些诸侯王也不懂文字。虽然西周王室设置有史官,但记寻的内容主要为周王室所发生的大事。那时候很多诸侯国还没有记史的习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发现的史料都得少。[var1]我国有明确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王、公都有什么命名规则?都有何规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春秋战国时期所有诸侯国的资料,战国诸侯国,战国各诸侯国的变化

    [var1]那么为什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都能随意称王或公呢?很简单,因为周王朝这个掌控爵位分封的“中央王朝”已经落寞了,这个时候的爵位也不再是需要靠周王朝的赐封才能获得,而是靠各自的实力来决定对应的爵位,简单的来说就是只要你的实力足够强,那怕你称王都可以。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当时春秋五霸和战国七

  • 垓下之战的韩信,到底有没有想起“狡兔死,走狗的”的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韩信与项羽垓下一战,垓下最后一战韩信什么职位,垓下大战

    [var1]只是他在项羽帐下不得重用,而投奔刘邦,从一个无名小卒,被封为大将军,一步登天。为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才一心忠于刘邦。项羽曾派帐下武涉前往齐国离间自立,从韩信的回答就看出他对刘邦的忠心。武涉面见韩信说:汉王是靠不住的,他现在重视你,是因为有项王在,你对他还用,现在楚、汉成败之间,关键在于你

  • 魏文帝曹丕的能力怎么样?如果他不早死,魏国会不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鼎立,论实力曹魏最强大,论领导人的能力和格局,曹操、曹丕、曹睿三代都比蜀、吴两国的领导人要强得多。特别是曹丕篡汉自立称帝后,他是活了短短的7年时间,但给曹睿打下基础取是最大的。[var1]曹丕在当世子期间就凸显出很高的政治素养,比那个只会舞文弄墨的兄弟曹植强太多,后世传闻曹丕与曹植有过储位之争,

  •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不姓孔,而是叫叔梁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孔子的父亲不姓孔吗,梁叔纥,孔子第74代传人孔仲平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叔梁纥真实姓名叫“孔纥”,孔子真实姓名叫“孔丘”。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知道的了吧。其实叔梁纥也姓“孔”,只不过文献记载中不这么叫而已。其实先秦时期,对于人名的叫法特别的繁琐,有字+名、氏+名、姓+名、氏+姓等。如以孔子为例,叫他孔丘、仲尼丘、子丘其实都是没有错的。[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