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周时期史料记载不多,为什么到春秋战国时期史料突然丰富起来?

西周时期史料记载不多,为什么到春秋战国时期史料突然丰富起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845 更新时间:2023/12/15 17:36:25

一、社会文化的发展比较落后

在西周之前社会文化的发展还发展还比较落后,文化只掌握在极少数的奴隶主贵族之手,大多数人没人文化,即使一些诸侯也不懂文字。虽然西周王室设置有史官,但记寻的内容主要为周王室所发生的大事。那时候很多诸侯国还没有记史的习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发现的史料都得少。

[var1]

我国有明确的纪年是从“共和元年”开始,即公元前841年,因为那一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将周厉王赶跑了,周朝开始由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因此称为“周召共和”。从这一年之后我国有了明确的纪年,在此之前没有纪年。因此以前即使有史料也不能确定发生的年份,而从共和元年到周平王东迁的公元前770年只有110年。

二、文字记载工具不发达

商朝使用的是甲骨文,是刻在兽骨龟甲上,现在发现的甲骨主要是占卜用,没有系统的史册。西周主要是金文,是铭在青铜器上的,我们现在发现西周的许多史料很多都是从青铜器上的铭文中得到。这样的文字记载工具制作起来都非常难,所以留下的肯定不多。

[var1]

竹木简的最早使用可能在商朝,因为在甲骨文中发了“册”字,推猜是竹木简册,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西周以前的竹木简出土。

三、战乱毁灭

西周未年周幽王失政,公子臼被废太子之位,他的舅舅申侯联合缯国,勾结西夷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郑恒公被杀,犬戎在镐京大肆抢劫、杀人放火,昔繁华的都城成了一片废墟。犬戎是野蛮民族,只抢女人和财宝,剩下的东西能烧的全部烧了,所以有关西周的史料也都焚烧殆尽。现在发现的西周史料很多都是在成周洛阳留存下来的。

[var1]

公子臼继位后面对破败的镐京和不断骚扰的犬戎,只好东迁洛阳,把关中留给了秦人。犬戎在关中为祸很多年,等致秦人驱逐犬戎称霸关中时,镐京已成粟谷地了。

而西周时期的诸侯国都很小,有很多方圆不过百里,相互之间也吞并的厉害,到东周时有许多被大国吞并掉了,因此也没留下什么史料。

四、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史料突然多了起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掌握文化的人多了起来,加上东周王室衰弱,对各诸侯国控制力下降,各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史官记史。同时竹木简也使用的多起来,人们开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思想也开始大解放,儒、法、墨、道等思想学派相序出现,到春秋末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var1]

各国都设有史官,记录下来的历史就多,最著名的有鲁国史官左丘明写的《左传》、孔子写的《春秋》,还有晋代出土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等。同时各国留存下来的文物也多,特别是战国七雄,都已早已称王,国家建设也按照王国规格来建,各种礼制都远远超过西周时期,所以留下的史料就非常丰富。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王、公都有什么命名规则?都有何规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春秋战国时期所有诸侯国的资料,战国诸侯国,战国各诸侯国的变化

    [var1]那么为什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都能随意称王或公呢?很简单,因为周王朝这个掌控爵位分封的“中央王朝”已经落寞了,这个时候的爵位也不再是需要靠周王朝的赐封才能获得,而是靠各自的实力来决定对应的爵位,简单的来说就是只要你的实力足够强,那怕你称王都可以。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当时春秋五霸和战国七

  • 垓下之战的韩信,到底有没有想起“狡兔死,走狗的”的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韩信与项羽垓下一战,垓下最后一战韩信什么职位,垓下大战

    [var1]只是他在项羽帐下不得重用,而投奔刘邦,从一个无名小卒,被封为大将军,一步登天。为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才一心忠于刘邦。项羽曾派帐下武涉前往齐国离间自立,从韩信的回答就看出他对刘邦的忠心。武涉面见韩信说:汉王是靠不住的,他现在重视你,是因为有项王在,你对他还用,现在楚、汉成败之间,关键在于你

  • 魏文帝曹丕的能力怎么样?如果他不早死,魏国会不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鼎立,论实力曹魏最强大,论领导人的能力和格局,曹操、曹丕、曹睿三代都比蜀、吴两国的领导人要强得多。特别是曹丕篡汉自立称帝后,他是活了短短的7年时间,但给曹睿打下基础取是最大的。[var1]曹丕在当世子期间就凸显出很高的政治素养,比那个只会舞文弄墨的兄弟曹植强太多,后世传闻曹丕与曹植有过储位之争,

  •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不姓孔,而是叫叔梁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孔子的父亲不姓孔吗,梁叔纥,孔子第74代传人孔仲平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叔梁纥真实姓名叫“孔纥”,孔子真实姓名叫“孔丘”。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知道的了吧。其实叔梁纥也姓“孔”,只不过文献记载中不这么叫而已。其实先秦时期,对于人名的叫法特别的繁琐,有字+名、氏+名、姓+名、氏+姓等。如以孔子为例,叫他孔丘、仲尼丘、子丘其实都是没有错的。[v

  • 为什么齐国要投降刘邦,韩信又为什么要灭掉已经投降的齐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邦命令韩信攻打齐国了吗,韩信打齐国视频完整版,齐国韩信

    项羽正值鼎盛时,齐敢和西楚霸王硬刚。韩信只带数万人准备攻齐时,齐却投降了。可是,齐投降,韩信“还不要”,非要发兵攻打,一举灭之。齐王、韩信,都不是疯子,他们之所以行为“反常”,是有着自己的算盘。齐在楚汉战争中的基本追求战国末年,齐是非常“配合”的一个诸侯。[var1]秦攻打其他诸侯时,齐不干预;秦攻

  • 秦国之所以最后能实现统一,和下面这些人才的任用息息相关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国统一后各国国君的下场,白起不死秦国能提前统一吗,老梁讲秦国统一完整版

    尽管在秦秋战国这么多国家当中,秦国的起点很低,又长期偏安一隅,所以他们始终都有很强的危机意识,重视从其他国家引进人才,甚至敢于将相权、兵权交到这些“外来人”的手中,这都是颇为难得的。下面,我们就随着这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来回顾那段秦国的奋斗发展史。一、“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春秋时期,秦国最

  • 孔子和少正卯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什么孔子一当官就杀了少正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少正卯死前对孔子说了什么,少正卯和孔子关系,孔子对少正卯的评价

    少正卯是鲁国大夫,少正是个官职,卯是他的名字,少正是周朝所设的官职,古人讲究个身份,所以都是叫他少正卯,因为姓氏没流传下来,大家也就只能喊他少正卯了,要说少正卯也挺惨,孔子在把他杀了之后,还将他曝尸三日,可以说还真是够狠的。[var1]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更是被历代统

  • 吕不韦曾在秦为相十余年,为何因短短30个字的信,而饮鸩酒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吕不韦二十八位良臣,吕不韦死后留下的话,中国历史名相吕不韦

    可是,当嬴政给他一封短短数语的信后,老吕麻溜地饮鸩自尽了。为何吕不韦如此配合,连一丝挣扎也没有呢?总经理赢家不傻。秦两代君王之所以放心长期委吕不韦国事,就是因为吕不韦翻不了天。吕不韦,是赵人,在秦毫无根基。他的荣辱升迁,一切取决于秦王。[var1]虽然他长期执掌国事,但他仍然只算一个“总经理”。军权

  • 仅仅8年后,吴起率楚军大破魏军,吴起是怎么做到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吴起为何明知有埋伏却甘愿赴死,吴起败魏军,吴起最厉害的历史

    前389年,阴晋,吴起率5万魏武卒大败50万秦军。魏武卒之威,令天下震动。仅仅8年后,吴起率楚军大破魏军,煌煌大魏险些被劈成两半。吴起是怎么做到的呢?谁能找到新的建军方法,谁就能称霸[var1]春秋末年,天下开始了大变革的时代。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大批自耕农出现。与之相对应的,西周时期“国人当兵,野人

  • 长平之战后,秦国国力空前虚弱,为何其他五国没有采取军事行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长平之战后秦国国力,秦国先攻上党还是长平,秦国和赵国国力差距大吗

    这个低谷期,原本是山东各国求生存的最后时机。那么,山东各国为什么不抓紧时机,有所作为呢?陷入低谷的秦长平之战,秦歼灭了赵军主力,基本上打垮了最后一个可以单独与之抗衡的对手。可是,秦国却陷入了一段极为困难的时间。首先,是损耗大。长平之战,秦军虽胜,但用白起的话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损耗极大。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