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崇焕到底是不是被凌迟?他又为何会被崇祯处以如此残酷的刑罚?

袁崇焕到底是不是被凌迟?他又为何会被崇祯处以如此残酷的刑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056 更新时间:2024/1/23 18:46:24

再者,当时清朝早已一统天下,明朝早已成为历史,此时除了关于满族的历史,清朝可能需要修改,但其他的,清朝完全没必要去过多的更改,这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此,对于大规模去篡改明史一事,清朝没必要这么做,也不可能这么做。

况且,关于袁崇焕被凌迟一事,除了《明史》有记载,其他的一些史书中亦有记载。如《明季北略》载:“时百姓怨恨,争啖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廿二史札记》载:“杨监奔还大内,告于帝;帝深信不疑,遂磔崇焕于市”;《罪惟录》载:“其时群论哗言,无知之良辈争啖其肉以食其恨”;《崇祯长编》载:“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

可以说,关于袁崇焕之死,无论是官方编撰的史书,还是民间编撰的史书,无一例外都说袁崇焕是被凌迟而死的。由此可知,袁崇焕的确如同《明史》所言,是被崇祯皇帝下令凌迟而死的,这确是不假。

因此,袁崇焕是以什么样的方法死亡的,这并没有什么好说的。

我们现在来说说,崇祯为何要以凌迟这样残酷的刑罚来处死自己曾经信赖无比的袁崇焕呢?

首先,袁崇焕失去了崇祯的信任。

众所周知,崇祯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厉行节俭,平反冤狱,为大明天下曾六下罪己诏,是个年轻有为之君。但是,因年幼时那段不幸的经历,造就其性格是“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就是性格多疑,不信任何人,且容易被他人言语左右。

虽然,在崇祯在位之时,他曾感叹:“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就是崇祯希望能得到非常之材,但却未能如愿,常常是所用非人。崇祯虽希望能得到有用之才,可真到用人时,他往往是“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在位十七年,所杀大臣是不计其数,包括总督7人,巡抚11人,内阁重臣更替更是频繁,先后用了五十人左右。试问就是这样猜忌的崇祯,他如何能得到非常之材呢?

最初,崇祯的确是很信任袁崇焕的,崇祯四月登基,七月就诏袁崇焕来朝,咨以方略。在讨论如何平定辽东之乱时,袁崇焕的平辽方略让崇祯是十分满意,为此,崇祯与袁崇焕说道:“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大意就是只要袁崇焕能帮助他平定辽东,封侯拜相不在话下,其子孙更是能永享富贵。

可以说,在最初,因袁崇焕“计五年,全辽可复”的豪言壮语,所以他是很得负有雄心壮志的崇祯的信任。但是,如前文所说,崇祯虽是有为之君,但却也是一个多疑之君,一旦在这五年间,袁崇焕出现任何的差错,崇祯对他的信任就会荡然无存。

事实上,最后事情的发展,也的确如上所说。

崇祯二年十月,就是在袁崇焕先斩后奏斩杀毛文龙的三个月后,皇太极轻装简行率军突然绕开了袁崇焕苦心经营的关宁锦防线,取道内蒙,直逼京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己巳之变”。己巳之变是明与清交战以来,清军第一次攻击北京,直接威胁到崇祯的安全,及明朝的国本,这个事件出现后,再加上他曾经在不经请奏就直接杀掉毛文龙的做法,其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崇祯对袁崇焕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曾经的宠信变成了不满。

其次,在已经让崇祯不满的情况下,袁崇焕在没有征得崇祯的前提下,擅自与后金议和的事情又被人揭发,他曾“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此后,在“己巳之变”后,皇太极又放出风说,他绕过关宁锦防线,是与“袁巡抚有密约”,其兵困京城是为了迫使朝廷同意袁崇焕与后金的和谈。此外,皇太极为了让这个谎言能更加真实,他还故意让被俘“获明太监二人”偷听到袁与后金私下交易的信息,然后故意让他们逃走,以此让他们有机会“详奏明帝”。

如此,随着这些事情的发生,这更是让崇祯由不满直接变成了猜忌。

随后,在崇祯完全不信任袁崇焕的情况下,再随着朝中重臣和民间百姓都认为袁崇焕可杀的局势下,袁崇焕不可避免的就走向了死亡。当时,在该如何处置袁崇焕时,崇祯曾征询阁臣及文武诸臣的意见:“卿等已知之,今法司罪案云何?诸巨顿首惟命”,而当时多数重臣的回答都是:“其罪不宥”。同时,当时,不但是朝堂上支持杀袁崇焕,在民间亦也是支持杀袁崇焕,自己巳之变发生后,民间一直都有着“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的传闻,因此,基于这个说法,时百姓都认为袁崇焕是咎由自取,而正是因为大多数百姓都秉持着这个想法,也才有了“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的景象。

最后,在袁崇焕下狱后,部将祖大寿、何可纲率数万关宁兵哗变,崇祯诏谕祖大寿,让其安抚兵士,可“祖大寿拒不从命”。后,崇祯又让孙承宗去安抚哗变兵士,“孙承宗亦令游击石柱国驰抚诸军”,可袁军亦然是不听命令,且更是“持弓刀相向”。而就在这关头,皇帝圣旨都不能安抚哗变将士的时候,袁崇焕一纸手书居然就能让袁军停止哗变。想想看,对于崇祯来说,这是何等的屈辱,将士们只知有袁督师而不知有崇祯帝,袁督师的一纸手令竟比圣旨还能奏效,这让崇祯如何不愤怒,如何能放过袁崇焕?所谓“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自此袁崇焕的命运可想而知。

如此,正是基于崇祯对袁崇焕起了猜忌,认为袁崇焕在欺骗他,在愚弄他,再加上兵变这件事,而后满朝文武,及黎民百姓又都认为袁崇焕该杀的情况下,袁崇焕不可避免的就走向了毁灭。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崇祯下令凌迟处死。

更多文章

  • 如果朱棣攻破南京时,朱允文直接杀了方孝孺,结局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孙孝孺朱棣,朱棣杀了方孝孺后悔吗,朱棣绕过济南直入南京

    在朱允炆未登基为帝之前,朱元璋就看出朱允炆生性赢弱无法压制那些开国功臣,算是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铺路,大肆处死了一批功臣。当朱允炆继承皇位之后没有了功高震主功臣的威胁,朱允炆和身边的治世臣子把目光放在了藩王身上从而进行削藩,在削藩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一些藩王以死明志,燕王朱棣为了自保也好为了江山基业

  • 刘邦废除殉葬制度,朱元璋临终又采用,还残忍杀死妃子为自己殉葬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邦死后多少人殉葬,刘邦殉葬吗,刘邦为何不让戚夫人殉葬

    很多人都知道,古代皇帝的陵墓,是有活人殉葬这个制度的,秦始皇作为一个,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皇帝,他的众多陪葬墓里,除了牛羊之外,还有不少的活人,当然了,这个制度的起源我们今天暂时不说。小编今天给大家讲的,就是一位皇帝的活葬制度,先来说说这个活葬吧,古代虽然有这个制度,但其实很多皇帝,是不用这样的制度的,

  • 北宋滑头丞相赵普,让本该继位的赵廷美丢失皇位,郁闷而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第二年,杜太后生染重病,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将赵匡胤和皇家的心腹赵普召到病榻前口授遗嘱,大意是吸取后周“主少国疑”丢掉江山的教训,要求赵匡胤不得传位于儿子,只能传给弟弟。赵匡胤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长兄和五弟早亡,只剩下两个弟弟——三弟赵光义和四弟赵廷美。杜太后临终前给赵匡胤设计的传位

  • 大明第一功臣说的这句话,换谁当皇帝都得杀,何况是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大明朱元璋杀功臣名单,朱元璋杀功臣都是罪有应得吗,朱元璋的功臣明细统计

    李善长其人善于调护诸将,因才用人,朱元璋任太平兴国大元帅时,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朱元璋任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时,李善长为参议,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他裁决。后来,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李善长兼领大都督府司马,升任行省参知政事。吴元年(1367年),李善长论功被封为宣国公,也因此改称左相国,居百官之首,他

  • 传言韦太后为金人生下两个孩子有何依据?辛弃疾:我亲眼目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辛弃疾为什么杀死金人,辛弃疾被金人俘虏过吗,辛弃疾的八卦资料简介

    1、被掳至金国靖康之耻中,韦太后和柔福帝姬等人一起被掳到金国,还被送给了盖天大王。于是,很多人猜测,在服侍盖天大王的过程中,韦太后为求生很有可能早已失节,生下孩子也不足为其。另外,柔福帝姬在回国后不久,韦太后也被送回了南宋,但是韦太后却指认柔福帝姬是金朝派来的尼姑奸细,借此杀害了柔福帝姬。这种行为看

  • 都说明朝缺名将?其实这十位在中国历史上可以排上号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100位名将排名,明朝初年的名将,明朝抗倭十大名将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每个朝代都会出现名将,也是不是也就意味着都会出现十大名将?明朝是一个多发战争的朝代,名将也确实比较多,这些名将不论是生前还是生后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待遇,有的封侯有的被分封为公,这个特点在明太祖时期比较典型。那么明朝有十大名将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找到依据呢?首先我们从史料里面可以查阅到

  • 朱元璋有一个习惯很好,时不时就要来一次,但后宫的妃子叫苦不迭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元璋的怪癖,朱元璋最大的规矩,朱元璋制定了什么规矩

    朱元璋小时候很贫穷,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小的时候他给地主家放牛,但地主也经常压迫人民,他的母亲和哥哥,都被活活的饿死,幸好有个好心的邻居,帮他出了钱,才帮着把他的亲人埋葬了。朱元璋没有钱,只能到了寺庙中出家,但没想到寺庙也没有什么食物,眼看着大家都吃不饱饭,方丈也只好要大家自己出去找吃的,

  • 清初列强不敢欺负我国,还派来使臣想要通商,跟明朝此皇帝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初的四个通商口岸,清初开海通商的原因,明朝和哪些西方列强交过手

    对于清朝来说,大家都是很气愤的,满族人入关之后,逼着汉族人民剃发易服,从精神上控制大家,杀死了不少的无辜人民,还带来了闭关锁国政策,使得国家不但没发展,还落后了不少。不过在1840年之前,还是满族人统治的中原,但那些西方的列强,却并不敢欺负我国,只是到了晚清时期,他们才敢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还

  • 朱元璋把皇位传给孙子后结局如何?皇帝下落不明,皇后自焚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与达兰皇后吻戏,朱元璋皇后病死,朱元璋皇后葬礼完整版

    明朝的这些规矩都是朱元璋定下的,朱元璋的这个做法看似安全,其实弊端很多。比如说朱元璋的儿子朱标虽然是公开册立的太子,但还没等到继位就逝世了,本来大家都以为朱元璋会从儿子当中另立太子的,但朱元璋并没有,他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了储君,我们推测朱元璋的想法是想让皇位一直在嫡子这一脉传承,所以隔过了儿子把皇

  • 曹操是“乱世奸雄”?这种说法在宋朝之后才逐渐盛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曹操是奸雄还是枭雄呢,曹操何时走上奸雄之路,奸雄曹操完整版

    三国时期的著名史学家陈寿所编撰的《三国志》当中曾形容曹操为“超世之人”、“非常之人”、“名列最右”,这些词语直白地表达了陈寿对曹操的推崇,这本书对后世影响颇深,奠定了对曹操颂扬的基调。唐朝李世民的《祭魏太祖武皇帝文》进一步确定了官方对于曹操的推崇。两宋与之前的朝代存在很大不同,北宋一直被北方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