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是“乱世奸雄”?这种说法在宋朝之后才逐渐盛行

曹操是“乱世奸雄”?这种说法在宋朝之后才逐渐盛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527 更新时间:2023/12/12 8:15:12

三国时期的著名史学家陈寿所编撰的《三国志》当中曾形容曹操为“超世之人”、“非常之人”、“名列最右”,这些词语直白地表达了陈寿对曹操的推崇,这本书对后世影响颇深,奠定了对曹操颂扬的基调。

唐朝李世民的《祭魏太祖武皇帝文》进一步确定了官方对于曹操的推崇。两宋与之前的朝代存在很大不同,北宋一直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威胁,后来还被逼迫到江南地区成为力量微小的南宋政权,这种政治局面和三国时期极其相似,南宋就相当于过去的西蜀虽然拥有尊贵的皇室血统,但也不得不被人压制。在这种情况下,官方对于曹魏的推崇自然会改变。

一、宋朝前曹操的形象变化及原因

(一)曹操形象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文人墨客追求精神上的宽容和超然,所以研究三国历史的文人比较少,在为数不多的文献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了。

在这本书中,他曾形容曹操说“魏太祖机变无方,略不世出。”这一观点可以代表当时大部分文人学者的看法。到了隋唐时期,这一看法并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变化。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讨高丽时,还特地前去曹操的西陵拜祭,这次拜祭是自三国以后最高规格的一次祭拜。唐玄宗的这一行为足以反映当时正统思想对于曹操的肯定。

曹操的军事实力极强,他戎马一生,拥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军事荣誉。在镇压黄巾起义时,他以几千军马大胜数十万义军,解放了上百万被压迫的农民并且将他们妥善地安置了下来。对于投降的农民起义军,他采取了安抚招行的政策,这相对于其他同时代的封建军阀的大肆屠杀来说十分进步。

同时,他有着一颗心系百姓之心,他写过的很多诗篇都能体现出他对于底层人民的同情。他还将这种同情付诸于实践,大力提倡节俭,即使是他的子女妃嫔都要严于律己,不得奢侈享乐,在他死后也没有像其他封建贵族那样大修陵寝。这些政治成果,经济成就,军事战绩,让他受到当事瞩目和后世的赞颂。

(二)曹操这一形象变化的原因

站在三国后的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曹操极具政治目光,与三国同时代的其他贵族豪强相比,曹操作出了无人可比的贡献,也因此他可以在政治上占据主动地位。

在宋朝之前的世人看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合适时机的一种必要选择,当时的汉朝廷已经腐败衰微到濒临地步了,曹操还以“天子之礼”尊崇汉献帝,这显然是一种忠臣贤良的表现。并且这一做法为以后军事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合理合法的解释。

“挟天子”这件事,并非曹操首创,董卓也曾挟持过天子,但是当时的汉王室,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舆论的抨击和各路军阀的围攻下,董卓最终失败。

董卓失败后最强大的诸侯袁绍认为,即使供奉汉家天子,对于自己的政治地位也没有什么加持作用,所以他对汉献帝采取了“不迎驾”的态度。这种态度引发了士人的抨击,而曹操趁此良机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二、宋朝时期曹操形象的变化及原因

(一)宋朝曹操官方形象的变化及原因

两宋时期,人们对于三国人物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蜀国的刘关张三兄弟渐渐被世人所推崇,而曹操却受到了贬低。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写道“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

南宋的洪迈在《容斋五笔》中,对于曹操曾说过的“宁我负人,无人负我”极其批判。在这本书中,刘备被塑造成了“兴复汉室”的正面英雄形象,而曹操却变成了“篡汉小人”。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了北宋政府。在建国后他深深吸取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致使中央朝廷灭亡的教训,在进行统治时,千方百计巩固中央集权。对于三国人物形象的改造就是他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措施。在当时的宋政府看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自然就是“乱臣贼子”,与他所对抗的皇室后裔刘备拥有着正统地位,应该受到推崇。

同时北宋时期“程朱理学”盛行,这一学派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推崇封建道德规范。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曹操的“挟天子令诸侯”显然是一种僭越的行为,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随着“程朱理学”的广泛传播当时的士大夫普遍唾弃曹操的行为。

到了南宋时期,整个中原大地的局势与三国时期十分相像。南宋就是当时弱小的蜀国,而今就是强大的魏国。这两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军事上还是思想上都处于敌对状态。贬低曹操,就相当于在思想上贬低金人。

总的来说,曹操官方形象变化的原因还是和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念有关。在宋朝之前是如此,在宋朝之后也是如此。封建社会中的正统有着相对性,所以各个朝代对曹操的看法存在不同。在过去北方的中原地区就是官方所认定的正统,但是到了南宋,偏居一隅的南宋政府才被当时的世人看作正统。

(二)曹操民间形象的变化及原因

民间对于曹操看法的演变大致与官方相同,不同的是,民间看法主要源于各种画本、说书等艺术的传播。相较于官方来说,民间对于曹操看法的感情色彩较重。

南宋时期,数以百万的民众从北方颠沛流离,逃到了南方,他们饱受妻离子散之苦,深受重建家园的艰辛,因此他们对北方的金人十分的痛恨。他们希望金人的铁蹄也能像曹魏大军赤壁之战后那样被隔在长江以北,这种思想让民间对曹操的看法与官方形成了一致。

民间百姓对于曹操的看法主要出自具体事件,很少会去考虑当时的历史环境。南朝人裴松之曾搜集了很多有损曹操形象的史料,编著在陈寿《三国志》的注释当中。这些史料事实究竟如何,很难分辨,但都给曹操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宋朝经济发达的同时文艺活动也得到了发展,民间产生了很多以说书、唱戏为生的艺人,他们将这些素材改编成了打动人心的艺术,在这些艺术当中,代表北方势力的曹操被塑造成了反面角色,这深深影响了曹操在民间的形象。

总结:

历史已经远去,事实究竟如何我们很难推测,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曹操之可以脱颖而出必然有他独到的才能。

他革除了东汉朝廷的弊政,肃清了四野贼寇,有着功不可没的功绩,当然他当权时期也有着杀人无度的行为。封建王朝对于他的看法,都是在不同政治背景下加工而成的,我们不应该偏向一方,要联系三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客观地看待。

更多文章

  • 明朝时期的一场军事壮举:成化犁庭,究竟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公开承认成化犁庭吗,成化犁庭资料,日本评价成化犁庭之战

    成化,即明朝第八位皇帝朱见深的年号;犁庭,“犁”为动词,即为犁平和扫荡之意;“庭”,则为龙庭,指的是古代匈奴的统治中心。《汉书》中记载:“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所以,通过这样的简单剖析,我们大致可以得知,所谓“成化犁庭”,他指的是明朝时期对于关外少数民族部落的一场军事行动。那么具体情况如

  • 明朝朱元璋墓地,位置就在明孝陵,偏偏没人敢盗,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墓明孝陵讲解,朱元璋之墓为什么叫明孝陵,朱元璋的明孝陵有没有被盗

    这个地方,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皇后的合葬墓穴,也是南京市的唯一文化遗产,要说帝王的墓地,那些盗墓者可是觊觎不已,不过这个明孝陵,却相对来说保存的很完整。说起这个朱元璋,他开创了明朝,公元1368年的时候,成为了信任皇帝,当时是在南京称王,于是在他去世之后,也想留在南京,于是明孝陵就定址于南

  • 一桩几只蛤蟆引出的谋杀亲夫案,这个明朝奇闻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甘肃天水女子出轨邻居谋杀亲夫,陈艳娇谋杀亲夫的新闻,女子勾结情夫谋杀亲夫

    禁蛙令是事情的起因明朝的西江地区,有一个吃蛙的习俗。当地人嗜蛙如命,甚至到了无蛙不欢的地步。因此,也催生了很多人以捕蛙为业。在金钱的诱惑下,当地的捕蛙人疯狂地捕蛙。新任的巡抚陈公上任后,对这种恶俗深恶痛绝,于是就对各州县发出檄文,禁止百姓捕蛙。但是政令下去后,石沉大海,当地人依然我行我素。陈公怒了,

  • 明定陵被挖掘后,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是怎么处理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定陵万历皇帝尸骨去哪了,万历皇帝明定陵真实影像,烧万历尸骨的讲解员李亚娟

    定陵之所以被挖掘,只能是万历皇帝点儿背。本来“挖墓狂魔”郭沫是想挖掘秦始皇陵、武则天的乾陵以及明永乐皇帝的长陵的,然而他向相关部门申请,一直没有被批准。最后,在他各方努力下,他得以挖掘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定陵规模小,并有传言已经被盗掘,这才被批转)先练练手,积累一些挖掘皇陵的经验。于是,倒霉蛋万历皇

  • 皇帝赐给了宋江毒酒,却偏偏不敢动这个好汉,人家来头大皇帝怂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江被赐毒酒是皇帝默认的,皇帝对宋江的态度,皇帝知道宋江喝的是毒酒吗

    其实那些梁山好汉,都是被逼着上了梁山的,这些大家也都知道,大家自然是和政府有些仇恨的,他们并没有直接谋反,但也是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意,说宋江是梁山的老大,但宋江也是毁掉梁山的人。当初为了向朝廷递投名状,他带着自己的兄弟,和方腊集团作战,其实朝廷也打的一手好算盘,这两个集团互相争斗,最后拼个你死我活,最

  • 朱元璋对此皇子最偏心,不仅封地最重要,还把皇宫赐给他当王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儿子封地一览表,湖南武冈有朱元璋子孙住的王府吗,朱元璋的燕王府在哪里

    大臣们对此心知肚明,没人公开说不(极少的敢言者也都获罪),于是分封诸子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对于这个重大事件,朱元璋颁布了一个正式的诏谕,封第二子为秦王、第三子为晋王、第四子为燕王、第五子为吴王、第六子为楚王、第七子为齐王,第八子为潭王、第九子为赵王、第十子为鲁王。其后,幼年皇子长大后,又先后封王。从

  •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老家凤阳的百姓本应享福,为何却沦为乞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是不是四川凤阳的,朱元璋是徐州人还是凤阳人,朱元璋的陵墓 凤阳

    凤阳花鼓戏中说到凤阳是一个好地方,但是呢,自从朱元璋当了皇帝,这里就灾祸不断,不是水灾就是旱灾,有时还有蝗虫吃庄稼,弄得百姓饥饿难耐。那么凤阳百姓的苦难生活真的是因为朱元璋吗?有人说,这是真的。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让自己的家乡更充盈一些,就把江南的有钱人家迁到凤阳,还不叫他们离开。过惯了优越生活

  • 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外出游玩时裙子被风吹了起来,产生了一成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被追赶时听见风吹,朱元璋皇后病死,朱元璋成语

    在他还是农民的时候,有一位结发妻子姓马,这位姑娘人也比较好,比较贤惠,没有嫌弃老朱出身贫贱,还和他好好的生活,照顾他,还在潘阳湖水战的时候,把自己所有的首饰都当了,用来犒劳军队。当时她组织了不少的妇女,专门为了将士们缝补衣服,后来老朱当了皇帝也没有忘记自己妻子的好,马氏也就成为了马皇后,这位马皇后虽

  • 明太祖定下一个祖制,朱棣上台带头反对,后世皇帝个个置若罔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太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棣说过什么

    在大明《祖训》中,朱元璋对太监做了明确规定:“太监不得兼内外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廷。”而且朱元璋还在宫门中立下一块铁牌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朱元璋是苦出身,得了天下后更是谨小慎微,生怕皇权被这些近侍所蚕食,所以他以史为鉴,提出了这种严厉防范措施,然而让朱

  • 宋太宗的两项科举改革措施,为后世开了一个好头,可谓功不可没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太宗科举改革措施,宋太宗科举最新消息,宋太宗对待科举贡献

    宋太宗刚即位,就非常重视通过科举制度选拨人才,他曾对宰相薛居正说:“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拨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政治之具矣。”宋太宗头脑很清醒,明白科举及第者不可能个个都成大器,只要有百分之一二十的人能成大才就不错了。为此,他奉行广种薄收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进科举取士制度。第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