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万历年间的朝日鸣梁海战,到底谁是胜利方?历史的真相是什么?

万历年间的朝日鸣梁海战,到底谁是胜利方?历史的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049 更新时间:2024/2/21 22:57:59

日本太阁丰田秀吉掌权,以“假道入唐”为由,趁机入侵朝鲜。所谓的“假道入唐”,即希望借道朝鲜,让他率军进攻明朝。当时的日本以“唐”指代中国。

日本入侵朝鲜的目标直指明朝,再加上当时的朝鲜是大明朝的藩属国,所以,万历帝派明军陆海两路,驰援朝鲜,史称“万历朝鲜之役”。这场大战总共分为两次。第一次开始于1592年,明军入朝,大败日本,三方在1593年议和休战。第二次大战开始于1597年,日军再次大举入侵,以明军的全面介入,并于1598年击溃日军结束,而鸣梁海战就发生在第二次大战初期。

1597年3月,日本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九鬼嘉隆等人率军再次大举入侵朝鲜。战前,小西行长使用反间计,成功让朝鲜将名将舜臣解职入狱。朝鲜海军由将领元均接管。

漆川梁海战,由于元均大意,误认日本舰队只是运输船,指挥失误,导致惨败。朝鲜海军此战,几乎全军覆没,元均本人战死。日军趁机占领了朝鲜周边多个岛屿,作为前进的基地。

朝鲜形势危急,李舜臣复职。当时,朝鲜舰队只剩下12艘残存的龟船、板屋船。但是日本舰队,却至少有130艘战舰,以及200余艘补给船。双方实力明显过于悬殊,李舜臣最终选择了在水道狭窄、水流湍急的鸣梁海峡伏击日军。

鸣梁海峡宽仅294米,可以比较轻松在两岸拉开钢索。同时,海峡内的水流,还会每隔3个小时左右转变方。李舜臣就利用鸣梁海峡的这些特点,制定了伏击计划。

1597年10月26日的清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舜臣派出一艘军舰诱敌。日本舰队成功被诱入鸣梁海峡的伏击圈。当日舰靠近后,隐蔽在山脚附近的李舜臣指挥朝鲜海军对日舰发起了猛烈的炮轰。

日舰是尖底船,在湍急的水流中,摇晃剧烈,再加上朝鲜舰只有山体掩护,所以,日舰炮火的命中率很低。而朝鲜的龟船、板屋船则是平底船,相对平稳,日舰屡屡被朝舰的炮火击中,损失惨重。

先进入鸣梁海峡的日舰准备回撤,李舜臣让人拉起了提前设置好的铁索链,日舰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日军舰队先锋将领来岛通总被击毙。

随着战斗的持续,鸣梁海峡内的水流开始逆转,不了解情况的日舰,陷入了更加混乱的状况。李舜臣则趁机率领12艘龟船、板屋船对日军展开了更加猛烈的进攻,据说撞毁击沉日舰30余艘,击伤92艘日舰。

至于死亡人数,朝鲜史料记载,击毙日军近8000人,而朝军仅阵亡34人。这一战果明显被夸大了。据统计,日军正支作战舰队总人数,也才7000人出头。

但是,不管日军到底被击沉、击伤了多少舰只,被击毙多少人,最终,朝鲜舰队因为寡不敌众,战到傍晚趁夜色撤退。而日军舰队因为对水域不熟悉,没敢追击,也撤退了。

第二天,即1597年10月27日,日本舰队派藤堂高虎等人前往战场查探情况,发现朝鲜水师已经撤走。日军舰队主力继续前进,攻克了朝鲜水师的大本营,并且与日本陆军成功会师,协助日本陆军进攻朝鲜。

按照日军后续的动向推测,李舜臣在鸣梁海峡击溃的应该只是被朝鲜诱饵舰只引诱过去的,日军舰队的前锋舰队。而日军的主力舰队,并未到达战场。李舜臣在收割了包围圈内的日舰之后,很快就撤退了。所以,日军舰队主力犹在,随后攻克了朝鲜水师的大本营。

单从鸣梁海战而言,李舜臣率领明显实力较弱的朝鲜舰队,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战术上绝对是朝军胜利了。因为双方实力悬殊,一场海战的损失,并不足以阻止日本舰队前进的步伐,所以,日本舰队之后按照既定计划,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可以说全局上日军胜利了。

而在朝鲜史料中所记载的,李舜臣在之后的四个月中,十战十捷,消灭了众多的日本海军,并且成功阻断了日军海上补给线,应该都是吹牛的成分居多。

因为朝鲜海军损失殆尽,所以,万历帝在收到求援之后,迅速派遣大明水师前往朝鲜。同时,大明陆军也开赴朝鲜。

大明和朝鲜的陆军联军,虽然进攻日军据点屡战不胜,接连遭遇了蔚山之战、泗川之战的失败,没能拿下日军据点。但是,在整个战斗过程中,明、朝联军却取得了多次连续性胜利,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严重削弱了日军的士气。日军虽然守住了据点,却再也无心恋战,开始分批撤离朝鲜。

1598年11月,日军撤退,大明及朝鲜联军开始追击、围剿日军。明朝水师数百艘战舰,在水师提督陈璘,副将邓子龙,以及朝鲜李舜臣的协助下,开始截击撤退的日本舰队。露梁海一战,大明水师击沉、击毁日舰数百艘,日军死伤数万人。日军指挥官小西行长狼狈逃窜。而明军副将邓子龙,已经朝鲜名将李舜臣,则在此次海战中战死。

露梁海战,才是大明、朝鲜联军,对日军的一次全面胜利。此后,陈璘指挥明军,又全歼了留在朝鲜的日本残兵。万历年间的这次抗日援朝大战,明朝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万历年间,明神宗还是有钱的。如果大明水师联合朝鲜,在露梁海战之后,趁机进攻日本本土,说不定还真有机会拿下整个日本呀。如果那样子的话,相信万历皇帝的声望,在中国历史上将会达到空前的高度,而整个东亚地区的历史也将随之改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上朝,为什么唐朝以前大臣们坐着,宋朝站着,明清时需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的跪拜,恰恰就是从贬低其他人的人格来宣扬自己的神圣不可侵犯,来追求自己的幸福感、生命安全感,这正是古今中外的多数统治者惯用的伎俩,特别是在中国近代的满清,更是将此发展到了极致。清朝末年不得不废除跪拜礼法,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跪拜礼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倒退。先秦时期,室内的重要会议、宴会等,大家都是席地而

  • 苏轼的儿子中,谁最优秀,谁最像苏轼?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苏迈①、苏迨dài②、苏过③、苏遁④。其中,苏迈是苏轼原配王弗所生,苏迨和苏过是苏轼继妻王闰之所生,苏遁是妾室王朝云所生。都说书香传家,子弟成器,苏家究竟如何,下面我们就从长子苏迈说起。 苏迈:纯良坚韧的“苏家湖”主人 苏迈(1059-1119),字维康,是苏轼长子,由原配王弗所生。1054年,18

  • 赵匡胤兵变后后周仍有实力为何不反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下面,我就来说说北宋初期的“二李之乱”。李筠的叛乱陈桥兵变,大宋开国后,昭义节度使李筠旗帜鲜明地反对新政权。李筠乃是后周的一员悍将,他先后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诸政权。郭威称帝后,提拔李筠为昭义节度使,坐镇潞州(今山西长治)。李筠担任昭义节度使的时间很长,地位相当稳固,是非常有实力的地方诸侯。赵

  • 朱棣篡了朱允炆皇位,为何其他几十个藩王不反对,对皇位没兴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但在建文帝削藩后,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以“清君侧”名义当上皇帝,让人奇怪的是,为何其他几十个藩王不反对呢?他们对皇位没兴趣吗?一、马皇后生了几个儿子,朱棣就是四子,而长子英年早逝,二子、三子因数次犯错受到了责罚,且他们在靖难之役前就离世了。如此来看,朱棣是嫡系,还是众多藩王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因此大家

  • 朱元璋一手创立锦衣卫,诛灭贪官15万余,却为何被后世骂了几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为家族兄弟众多,他排名老八,所以小名也叫朱重八。那时候家庭生活贫困,他们一大家子的人都是靠着给地主刘继祖种田来维持生计。穷苦人家的孩子向来都是早当家的,幼年时期的朱重八,在5岁的时候就开始放牛牧羊,孩童的乐趣是最简单天真的,人生中最美好的生活有些时候并不是只要银子才

  •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唐诗与酒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创作中,到处都有酒的影子。诗词和酒结合最鼎盛的时期,当属唐朝。唐朝时期,诗歌进入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人们大都喜欢饮酒, 酒已经成为了唐代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也是他们创作诗歌时不可缺少的灵感源泉。唐朝诗歌的发展繁荣也隐映着唐代酒文化的发展繁荣,许多流传千古、广为传颂的佳作都是酒后而

  • 唐明皇传世唯一书法墨迹,蔡京、蔡卞和王文治都做了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李隆基,陇西成纪人,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为临淄郡王。延和元年(712)受禅为帝。公元712至756年在位,庙号玄宗,年号先天、开元、天宝。工书,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旧唐书·本纪》称玄宗“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书法工整、字迹清晰、秀美多姿。在唐代书法中占有

  • 朱元璋两个武功最强的儿子,一个逼死皇帝,一个被皇帝逼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朱元璋的勇猛也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据记载朱元璋有两个儿子与之非常相似,尤其是朱元璋的这股勇猛尚武之风,这两个儿子分别就是燕王朱棣和湘献王朱柏,虽然这两人都很勇猛,但是两个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一个把皇帝逼死,一个被皇帝逼死。燕王朱棣大家都很熟悉,论武功、论军事指挥能力,朱棣绝对算

  •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年纪尚小,宋哲宗登基初期,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八年后,宋哲宗亲政,推行新法,进行体制改革。此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上书劝阻哲宗,不要轻易改变政策。这篇文章让苏辙因言获罪,哲宗一怒之下,罢黜了苏辙以及与苏辙交好的一系列能臣,使得蔡京等人得以上位。而蔡京等人的腐败,最终导致了北宋王朝的靖康之

  • 大脚马皇后去世之后,素来以无情著称的朱元璋为何不再重新立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上尝罢朝,内臣、女史更进奏事不已。上凄然不怿,曰: “皇后在,吾岂有此烦聒哉?”后在时,内政一不以烦上。上从容甚适,故不胜哀悼焉。—《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七》马皇后与朱元璋剧照既然如此,朱元璋为什么不干脆再立一个皇后呢?毕竟原配皇后去世,再新立一位继后,也不是丢人现眼的事情。笔者以为从个人感情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