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兵变后后周仍有实力为何不反扑?

赵匡胤兵变后后周仍有实力为何不反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716 更新时间:2024/2/21 23:30:39

下面,我就来说说北宋初期的“二李之乱”。

李筠的叛乱

陈桥兵变,大宋开国后,昭义节度使李筠旗帜鲜明地反对新政权。

李筠乃是后周的一员悍将,他先后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诸政权。郭威称帝后,提拔李筠为昭义节度使,坐镇潞州(今山西长治)。李筠担任昭义节度使的时间很长,地位相当稳固,是非常有实力的地方诸侯。

赵匡胤政变夺权后,积极拉拢诸地方势力。在这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里,许多地方势力纷纷向新的中央政权表示效忠。可是,昭义节度使李筠却没有动静。宋太祖晓得李筠的实力,便主动拉拢,许以高官厚爵,派使节抵潞州,加封李筠为中书令。

开封的使节抵达后,在招待宴会上,李筠出人意料地令人请出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画像,悬挂于厅壁之上,竟然对着郭威的画像,号啕大哭起来。此举表明李筠不愿归顺新朝廷。究其原因,并非仅仅忠于后周,而是他认为赵匡胤乃是后辈,居然这样爬到他脑袋上,心有不满。况且赵匡胤授予他中书令之职,表面上是升官,实际是要削夺其兵权。这一点,李筠岂有不知之理。

在得知李筠的态度后,北汉皇帝刘钧派使节秘密会见李筠,约请他共同起兵,对抗新成立的大宋政权。

建隆元年四月,李筠与赵匡胤的战争爆发了。

仗着有北汉政权的支持,对于这场战争,李筠信心十足,在他看来,“吾周朝宿将,与世宗(柴荣)义同兄弟;禁卫之士,皆吾旧人。”他认为只要自己扛起郭威、柴荣的大旗为号召,后周旧将以及禁军官兵势必会倒戈,推翻赵匡胤的政权。

可是李筠的判断完全错了。

赵匡胤对后周旧将恩威并施,官照当甚至还获得提拔,俸禄照领,有几个人脑残想着为后周效忠呢?对于李筠的叛乱,赵匡胤是有充分准备的,当战火燃起时,他马上派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率部进讨。

李筠虽然得到北汉的援助,可是与北汉的矛盾很快暴露出来。北汉与后周是世仇,而李筠口口声声自称后周遗臣,令北汉皇帝大为不满;同时,北汉皇帝刘钧派了一名监军到李筠军中,这也引起李筠的不满。这种互不信任严重削弱双方联合作战的力量。

为了迅速平定叛乱,刚刚上台四个多月的赵匡胤决定御驾亲征。很快,石守信与高怀德便给皇帝送上一份厚礼,他们在泽州南大破李筠及北汉联军三万余人,生擒北汉将领范守图,击杀监军卢赞。

连吃败仗后,李筠只得龟缩在泽州,撄城固守。

六月,宋太祖赵匡胤抵达泽州,亲自坐镇前线,指挥攻城。宋军派出一支敢死队攻城,终于登上城墙,泽州终于陷落了。李筠不愿成为宋军的俘虏,他在城池陷落后,自焚身亡。这位昭义节度使从起兵到败亡,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李重进之叛乱

在李筠叛乱的同时,有一个人也蠢蠢欲动,他就是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在诸节度使中,李重进身份是比较特殊的。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也是战功赫赫的将领。在柴荣统治时期,他与张永德、赵匡胤等人分掌兵权。柴荣死后,朝廷授李重进检校太尉,改淮南节度使,出镇扬州。不久后,赵匡胤黄袍加身,篡位夺权,而后削去李重进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

恰好在这个时候,李筠起兵反宋,李重进反复盘算,决心与李筠联合。然而,由于李筠迅速败亡,李重进错失了起兵的最佳时机。

平定李筠之乱后,朝廷一纸令下,把李重进由淮南节度使调为平卢节度使。这下子李重进害怕了,担心一旦离开老巢,就会遭到赵匡胤的毒手。赵匡胤为了让李重进安心,特赐免死铁券,以表立场。

李重进仍然不放心,因为他乃是周室近亲,郭威的外甥,而且有兵权。像他这样的人,岂不是新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么?一道免死铁券,难道真能保全性命吗?显然,李重进更愿意拼死反击,而非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中。他拒绝朝廷的调令,呆在自己的地盘,修缮城池,积极备战,并向南唐求援。

既然李重进不愿归顺新政权,赵匡胤就不客气了。

建隆元年十月,石守信被委任为扬州行营都部署,辖王审琦、李处耘等将领,率领精锐禁军部队讨伐李重进。谋臣赵普向赵匡胤指出:“李重进凭恃长淮,缮修孤垒,外绝救援,内乏资粮,宜速取之。”赵匡胤听从赵普提议,下诏亲征,统领六军将士从开封出发,乘舟顺流而下,直扑扬州。

皇帝亲征总能鼓舞士气,前线官兵更是奋勇作战,终于攻破扬州。李重进的结局与李筠类似,但更凄惨,在城陷时,他纵火自焚——不仅是他一个人,还包括他的家人,都在灼热的火焰下化为灰烬。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棣篡了朱允炆皇位,为何其他几十个藩王不反对,对皇位没兴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但在建文帝削藩后,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以“清君侧”名义当上皇帝,让人奇怪的是,为何其他几十个藩王不反对呢?他们对皇位没兴趣吗?一、马皇后生了几个儿子,朱棣就是四子,而长子英年早逝,二子、三子因数次犯错受到了责罚,且他们在靖难之役前就离世了。如此来看,朱棣是嫡系,还是众多藩王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因此大家

  • 朱元璋一手创立锦衣卫,诛灭贪官15万余,却为何被后世骂了几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为家族兄弟众多,他排名老八,所以小名也叫朱重八。那时候家庭生活贫困,他们一大家子的人都是靠着给地主刘继祖种田来维持生计。穷苦人家的孩子向来都是早当家的,幼年时期的朱重八,在5岁的时候就开始放牛牧羊,孩童的乐趣是最简单天真的,人生中最美好的生活有些时候并不是只要银子才

  •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唐诗与酒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创作中,到处都有酒的影子。诗词和酒结合最鼎盛的时期,当属唐朝。唐朝时期,诗歌进入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人们大都喜欢饮酒, 酒已经成为了唐代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也是他们创作诗歌时不可缺少的灵感源泉。唐朝诗歌的发展繁荣也隐映着唐代酒文化的发展繁荣,许多流传千古、广为传颂的佳作都是酒后而

  • 唐明皇传世唯一书法墨迹,蔡京、蔡卞和王文治都做了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李隆基,陇西成纪人,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为临淄郡王。延和元年(712)受禅为帝。公元712至756年在位,庙号玄宗,年号先天、开元、天宝。工书,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旧唐书·本纪》称玄宗“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书法工整、字迹清晰、秀美多姿。在唐代书法中占有

  • 朱元璋两个武功最强的儿子,一个逼死皇帝,一个被皇帝逼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朱元璋的勇猛也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据记载朱元璋有两个儿子与之非常相似,尤其是朱元璋的这股勇猛尚武之风,这两个儿子分别就是燕王朱棣和湘献王朱柏,虽然这两人都很勇猛,但是两个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一个把皇帝逼死,一个被皇帝逼死。燕王朱棣大家都很熟悉,论武功、论军事指挥能力,朱棣绝对算

  •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年纪尚小,宋哲宗登基初期,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八年后,宋哲宗亲政,推行新法,进行体制改革。此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上书劝阻哲宗,不要轻易改变政策。这篇文章让苏辙因言获罪,哲宗一怒之下,罢黜了苏辙以及与苏辙交好的一系列能臣,使得蔡京等人得以上位。而蔡京等人的腐败,最终导致了北宋王朝的靖康之

  • 大脚马皇后去世之后,素来以无情著称的朱元璋为何不再重新立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上尝罢朝,内臣、女史更进奏事不已。上凄然不怿,曰: “皇后在,吾岂有此烦聒哉?”后在时,内政一不以烦上。上从容甚适,故不胜哀悼焉。—《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七》马皇后与朱元璋剧照既然如此,朱元璋为什么不干脆再立一个皇后呢?毕竟原配皇后去世,再新立一位继后,也不是丢人现眼的事情。笔者以为从个人感情和现实

  • 人主之兴废,皆群卒为之?浅谈北宋基层士卒频繁变乱的成因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说北宋的灭亡,主要原因归结于赵匡胤重文轻武的政策,但实际上从北宋建立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北宋基层士卒的混乱在其他朝代很难见到,人主之兴废,皆群卒为之,如果说北宋是一个金字塔,那么这个金字塔的底座早已腐烂不堪。一、北宋的征兵制度的恶果(一)北宋募兵制赵匡胤能够从乱世当中取胜,建立自己的国家,足以说

  • 四叔朱棣心狠如刀:记懿文皇太子朱标后代在永乐时代的悲惨遭遇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当志得意满的燕庶人朱棣策马跨入金川门后,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派人入宫,请太后吕氏来军营一见。第二件是让女真宦官刘通率领一千精锐骑兵紧急出发,去解救被朝廷囚禁的周王朱橚和齐王朱榑。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剧照城门告破,大势已去,吕太后无奈来到靖难军中。朱棣见了皇嫂之后施以大礼,然后反复解释自己不得已起

  • 一天,李自成正在晒太阳,抓虱子,挤的咯嘣咯嘣响,刘宗敏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这时,刘宗敏带进来一些姿色不错的明朝嫔妃宫女,李自成笑容满面,不住的点头,很满意的样子。他通通睡了一遍,并且把其中一个宫女册封了贵妃,满朝震动,议论纷纷,一些正直的官员直呼“大顺亡矣”!另一边,刘宗敏正抱着吴三桂的老婆陈圆圆,色咪咪的,赞不绝口,“美人呐!”其他一些将领也是胡作非为,强抢民女,严刑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