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轼的儿子中,谁最优秀,谁最像苏轼?

苏轼的儿子中,谁最优秀,谁最像苏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160 更新时间:2024/2/21 23:30:35

苏迈①、苏迨dài②、苏过③、苏遁④。其中,苏迈是苏轼原配王弗所生,苏迨和苏过是苏轼继妻王闰之所生,苏遁是妾室王朝云所生。

都说书香传家,子弟成器,苏家究竟如何,下面我们就从长子苏迈说起。

苏迈:纯良坚韧的“苏家湖”主人

苏迈(1059-1119),字维康,是苏轼长子,由原配王弗所生。1054年,18岁的苏轼与16岁的王弗在家乡眉州成婚(四川),夫妻二人感情甚笃、琴瑟和谐。

1057年,苏轼赴京赶考,金榜题名,高中第二,名声大噪。(实际上苏轼的文章已达到第一名的水平)正值初入仕途、大展拳脚之际,苏轼的母亲不幸病逝,苏轼回乡守孝三年。

1059年,也就是为母守孝的最后一年,长子苏迈出生。年末,苏轼守孝结束,返回朝廷,开了他一波三折的仕途。

1065年,仁宗已经去世两年,此时已是英宗朝,由于之前参加制科考试,再拔头筹,苏轼被授予判登闻鼓院、直史馆。

这两个官职直白来说,前者是登闻鼓院的长官,掌管受理官民建议和申诉;后者则是史馆的职务之一,通常是重点培养的官员升迁前用来过渡的职位。

由此可见,当时的苏轼可谓是名声不凡,前途无量。当时唯一的儿子苏迈自然跟在苏轼身边,在京读书。

然而生活总是好坏参半,这一年,谦谨贤慧的王弗不幸病逝,年仅27岁。29岁的苏轼失去了相知相伴11年的贤内助,7岁的苏迈则过早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转过一年(1066年),苏迈的祖父苏洵病逝,于是8岁的他跟着父亲苏轼扶丧出京,返回眉山安葬祖父。之后便是三年守孝时间,苏迈便在眉山继续读书。

1075年,苏轼调任密州知州,在那里“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颇显豪情。苏迈跟随父亲,在密州继续读书,17岁的年纪却已完成了“走

南闯北”。1077年,19岁的苏迈娶殿中侍御史吕陶之女。之后,苏轼又调任徐州知州三年,接着转调湖州(1079年),全家跟随。湖州是苏轼的伤心之地,这里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说白了就是新党编造文字狱故意打击苏轼。结果,上任仅三个月的苏轼就被逮捕回京,锒铛入狱。弟弟们还小,这期间,21岁的苏迈负责每天为监狱中的苏轼送饭。当时情况很凶险,苏轼坐牢百余天,几度濒临死亡,全家老小也跟着惴惴不安。

神宗其实只想敲打敲打苏轼,让他不要那么锋芒毕露、骜不驯,但新党却想置苏轼于死地,好在新党领袖王安石也为苏轼求情,神宗顺势而为,苏轼这才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并且就地监视。

苏迈虽然上任了,但苏轼其实没有真去汝州,因为长途奔波,爱妾王朝云所生的小儿子不幸夭折,所以苏轼请求滞留常州,获朝廷批准。1085年正月,苏迈续娶石康伯之女,这亲家不简单,也是出自眉山的当世名士。所以,别看苏轼在官场不得意,但是很多名士依然买他的账,这就是苏轼的影响力。

同年三月,苏轼告病获准,苏迈陪父亲到徐州养病。由于囊中羞涩,苏轼在泗水边用低价买了一片低洼地,给苏迈盖屋筑房,安家立业,人们形象地称呼这里为

“苏家湖”。不得不感慨,父亲为儿子成家买房的确是自古有之的悠久传统。

虽然打贬谪黄州起就很不如意,但这一年神宗去世,哲宗继位,旧党重新上台,苏轼获得起复。

1086年,苏迈调任酸枣县令。1089年,苏轼不断加官,做到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简单说就是国家级大学士、掌管起草诏告、掌管科举考试,这才是符合苏轼实际才能和地位的官职。不过苏轼还是那个耿直的苏轼,他看不惯旧党对新党的打压,认为双方是一丘之貉,结果又把旧党给得罪了,不得已苏轼再次自请外调,第二次赴杭州主政。

同年,苏迈则改任西安县丞,但由于苏轼为首的蜀派和当政的洛派不对付,最终任命诰免。1090年,苏迈授雄州防御推官,知河间令。

1093年,掌权的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重新启用新党,旧党再次遭受打击,连带着还有两头得罪人的苏轼。也是在这一年,陪伴苏轼二十五载的继妻王闰之去世。

1119年,苏迈病逝在萧县皇藏峪,享年61岁。他临终遗嘱,就葬在萧县城南的小龙岗山,一是钟意这片秀美之地,二是为了守望“苏家湖”,以及那些年和父亲一同渡过的岁月。

苏迨:淡泊厌仕的竺僧

苏迨(1070-1126)初名叔寄、竺僧,字仲豫,是苏轼次子,生母是苏轼的继妻王闰之。

苏迨在京城出生时,正是神宗刚即位、新党刚上台的时候,之后苏轼因为抨击新政,被迫外调杭州。自此,襁褓中的苏迨便开始随父亲四处迁居。

可能正是因为过早地经受了生活的奔波,苏迨从小身体就不好,到了四岁仍不会走路,出门还得让人背着,这可愁坏了苏轼。

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四岁不知行, 抱负烦背腹。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选自苏轼《赠上天竺辩才师》 予兄子瞻中子迨,生三年不能行,请师为 落发摩顶祝之,不数日能行走如他儿。 ——选自苏辙《龙井辩才法师塔碑》

恰好苏轼在杭州遇到了上天竺寺的辩才法师,二人结成了忘年交。辩才精通医术,解决过许多疑难杂症,颇有名望。在辩才的摩顶医治下,苏迨这才康复,行走如常,因而取名竺僧。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当时为翰林学士,17岁的苏迨以明堂恩授承务郎官衔(从九品,虚职)。

之后,苏轼为苏迨求娶欧阳修的孙女为妻,欧阳氏系欧阳修第三子欧阳棐(fěi)第六女,可惜此女没几年便病逝,苏迨后来又续娶了第七女。

1090年,21岁的苏迨②和弟弟苏过③一起以诗赋解两浙路,赴试来年春闱,说白了就是通过了省试,向国家级的科举考试冲刺,结果二人双双落榜。

1091年,苏轼当时第二次杭州任罢,转任颍州知州。时逢大旱,苏轼派苏迨赴张龙公祠求雨并迎送龙骨,期间作诗受到苏轼称赞,言称“这小子的勇气比我强。”

“吾侪归卧髀骨裂,会友携壶劳行役。”仆 笑曰:“是男也,好勇过我。” ——选自苏轼的《祷雨帖》

苏迨为人淡泊名利,一心向学,厌弃仕途。苏轼去世后(1101年),他曾闭门读书十年,学识文章上颇有成就,其书法也被赞为“颇有家法”。

1074年,3岁的苏过随全家到密州。1077年,6岁的苏过随全家到徐州。

1079年,8岁到湖州,在那里乌台诗案使苏家陷入巨大危机。苏轼七月底被拘捕,8月中旬被押抵汴京,囚禁在御史台所属的监狱中。

苏迈①跟到京师照顾父亲,苏过③和苏迨②则跟母亲一同留在湖州。数月后,举家跟随被贬的苏轼来到了黄州。为了养家糊口,苏轼在园中开了一片坡地种菜,自此便自称“东坡居士”。

父亲的遭遇,使年幼的苏过对仕途的艰险有了切身体会,而家中微薄的收入,也使他从小就经历了艰苦生活的磨炼。

1084年,苏轼从黄州赴任汝州,途中苏过的幼弟夭折,加上路费耗尽,于是13岁的苏过跟随全家暂居常州。

1086年,哲宗即位之初,旧党上台,重用苏轼,叔父苏辙也在京中任要职,家里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好转。15岁的苏过得以和叔伯兄弟们,早起晚睡,共同读书。

“忆昔居大梁,共结慈明吕。 晨窗惟六人,夜榻到三鼓。” ——苏过《冬夜怀诸兄弟》

可惜这种难得的安定生活仅持续了四年,由于苏轼拒绝同流合污,又得罪了旧党,连番打压之下,苏轼再度被迫外调,全家开始了新一轮的迁居生活。

1097年,苏轼再被贬至海南岛儋州,这时远在徐州的大哥苏迈①赶来惠州照顾家眷。61岁的苏轼则由26岁的苏过③陪同前往荒凉的儋州,与语言习俗不通的当地人杂居。

在儋州的3年里,苏过除了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外,仍像在惠州时那样,在父亲的指点下,读书作文,从未间断。而更可贵的是,他注意观察当地的社会生活,了解民间疾苦,写下了不少反映海南人民生活文化的诗文。

椰酒醍醐白,银皮琥珀红。伧狞醉野獠,绝倒共邻翁。 莳芋人人送,囷庖日日丰。瘴收黎母谷,露入菊花丛。 ——选自苏过《怀惠许兄弟》

艰苦的环境中,苏过和父亲以读书、著述、诗文唱和为乐,不得不说从学识到胸怀,苏过都颇似苏轼。

1101年,苏轼北归途中,在常州病逝,苏过悲痛不已,与几位兄长一起在汝州安葬了父亲。

为了看守父亲的坟墓,苏过便移家汝州,从此长住在那里。

苏遁:朝云之子,苏氏之痛

苏遁(1083-1084),小名干儿,是苏轼的爱妾王朝云所生,可惜夭折在从黄州赶往汝州的路上,年仅两岁,实为可惜。

苏轼大为悲痛,曾作诗《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名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以祭奠。

结语:满门高才

《宋史》有云:“轼三子:迈、迨、过,俱善为文。”

苏氏一门以诗书传家,子弟多贤能俊才之辈,可堪为后世之人持家教子的表率。

除了早夭的苏遁,苏迈①、苏迨②、苏过③都很优秀,其中又以苏过③最为才华横溢。至于最像苏轼的,自然还是有“小东坡”之称的苏过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匡胤兵变后后周仍有实力为何不反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下面,我就来说说北宋初期的“二李之乱”。李筠的叛乱陈桥兵变,大宋开国后,昭义节度使李筠旗帜鲜明地反对新政权。李筠乃是后周的一员悍将,他先后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诸政权。郭威称帝后,提拔李筠为昭义节度使,坐镇潞州(今山西长治)。李筠担任昭义节度使的时间很长,地位相当稳固,是非常有实力的地方诸侯。赵

  • 朱棣篡了朱允炆皇位,为何其他几十个藩王不反对,对皇位没兴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但在建文帝削藩后,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以“清君侧”名义当上皇帝,让人奇怪的是,为何其他几十个藩王不反对呢?他们对皇位没兴趣吗?一、马皇后生了几个儿子,朱棣就是四子,而长子英年早逝,二子、三子因数次犯错受到了责罚,且他们在靖难之役前就离世了。如此来看,朱棣是嫡系,还是众多藩王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因此大家

  • 朱元璋一手创立锦衣卫,诛灭贪官15万余,却为何被后世骂了几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为家族兄弟众多,他排名老八,所以小名也叫朱重八。那时候家庭生活贫困,他们一大家子的人都是靠着给地主刘继祖种田来维持生计。穷苦人家的孩子向来都是早当家的,幼年时期的朱重八,在5岁的时候就开始放牛牧羊,孩童的乐趣是最简单天真的,人生中最美好的生活有些时候并不是只要银子才

  •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唐诗与酒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创作中,到处都有酒的影子。诗词和酒结合最鼎盛的时期,当属唐朝。唐朝时期,诗歌进入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人们大都喜欢饮酒, 酒已经成为了唐代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也是他们创作诗歌时不可缺少的灵感源泉。唐朝诗歌的发展繁荣也隐映着唐代酒文化的发展繁荣,许多流传千古、广为传颂的佳作都是酒后而

  • 唐明皇传世唯一书法墨迹,蔡京、蔡卞和王文治都做了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李隆基,陇西成纪人,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为临淄郡王。延和元年(712)受禅为帝。公元712至756年在位,庙号玄宗,年号先天、开元、天宝。工书,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旧唐书·本纪》称玄宗“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书法工整、字迹清晰、秀美多姿。在唐代书法中占有

  • 朱元璋两个武功最强的儿子,一个逼死皇帝,一个被皇帝逼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朱元璋的勇猛也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据记载朱元璋有两个儿子与之非常相似,尤其是朱元璋的这股勇猛尚武之风,这两个儿子分别就是燕王朱棣和湘献王朱柏,虽然这两人都很勇猛,但是两个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一个把皇帝逼死,一个被皇帝逼死。燕王朱棣大家都很熟悉,论武功、论军事指挥能力,朱棣绝对算

  •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年纪尚小,宋哲宗登基初期,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八年后,宋哲宗亲政,推行新法,进行体制改革。此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上书劝阻哲宗,不要轻易改变政策。这篇文章让苏辙因言获罪,哲宗一怒之下,罢黜了苏辙以及与苏辙交好的一系列能臣,使得蔡京等人得以上位。而蔡京等人的腐败,最终导致了北宋王朝的靖康之

  • 大脚马皇后去世之后,素来以无情著称的朱元璋为何不再重新立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上尝罢朝,内臣、女史更进奏事不已。上凄然不怿,曰: “皇后在,吾岂有此烦聒哉?”后在时,内政一不以烦上。上从容甚适,故不胜哀悼焉。—《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七》马皇后与朱元璋剧照既然如此,朱元璋为什么不干脆再立一个皇后呢?毕竟原配皇后去世,再新立一位继后,也不是丢人现眼的事情。笔者以为从个人感情和现实

  • 人主之兴废,皆群卒为之?浅谈北宋基层士卒频繁变乱的成因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说北宋的灭亡,主要原因归结于赵匡胤重文轻武的政策,但实际上从北宋建立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北宋基层士卒的混乱在其他朝代很难见到,人主之兴废,皆群卒为之,如果说北宋是一个金字塔,那么这个金字塔的底座早已腐烂不堪。一、北宋的征兵制度的恶果(一)北宋募兵制赵匡胤能够从乱世当中取胜,建立自己的国家,足以说

  • 四叔朱棣心狠如刀:记懿文皇太子朱标后代在永乐时代的悲惨遭遇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当志得意满的燕庶人朱棣策马跨入金川门后,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派人入宫,请太后吕氏来军营一见。第二件是让女真宦官刘通率领一千精锐骑兵紧急出发,去解救被朝廷囚禁的周王朱橚和齐王朱榑。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剧照城门告破,大势已去,吕太后无奈来到靖难军中。朱棣见了皇嫂之后施以大礼,然后反复解释自己不得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