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族”之称因汉朝而来,东汉之后经过长期发展到隋唐才确定称谓

“汉族”之称因汉朝而来,东汉之后经过长期发展到隋唐才确定称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710 更新时间:2024/1/24 9:07:07

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群体中的主干,人口几乎占94%。到21世纪初,汉族将与其他兄弟民族(根源也是同祖共宗的)所构成的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华裔)完成向“华人”“华族”的转变。

汉人的名称

贾敬颜《“汉人”考》说:顾名思义,汉人之称来源于汉朝,但汉朝的人并不被称为汉人,而被称为秦人。

其证有四:

1、《史记·大宛列传》:贰师与越始成、李哆等计:“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按:《汉书·李广利传》在抄录这段文字时,只将“秦人”改为“汉人”,余如故。可见秦人与汉人相等。这里的汉人乃汉朝之人。

2、《汉书·匈奴传》:“于是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颜师古注:“秦时有人亡入匈奴者,今其子孙尚号秦人。”按:有此可能性。匈奴称秦人后裔仍为秦人,连累而称汉朝之人为秦人,道理上说得通。

3、《汉书·西域传》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下轮台之诏罪己,引军侯弘上书“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勾若马’。”颜师古注:“请中国人为秦人,习故言也。”按:宋人马永卿《嫩真子》卷一“中国为汉”条,据此传为说,引申曰“故今夷狄谓中国为汉,亦由是也。”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于此年此纪事之后发挥说:“据汉时匈奴谓中国为秦人,至唐及国朝则谓中国为汉,如汉人、汉儿之类,皆习故而言。”此说与颜说、马说是一致的。

4、永寿年间石刻《刘平国治口(函)谷关颂》“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以七月二十六日发家,从秦人孟伯山、狄虎贲、赵当卑、万口羌、石当卑、程阿羌等六人共来作口口口口谷关。”王国维考此刻石,即引上列《大宛》、《匈奴》、《西域》三传以证秦人即汉人。

值得注意的是,东汉已有“汉人”之称,其义为“汉朝之人”。《后汉书·耿恭列传》称车师王国后王夫人“先世汉人”。《西域传》有汉人韩融。《南匈奴传》既有汉人郭衡,又称:“永初三年夏,汉人韩琮随南单于人朝。”《乌桓鲜卑传》:汉人逋逃为鲜卑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此蔡邕奏议之文,参《通鉴》卷五七。同传建安十一年(206年)纪事“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余万户”。《通鉴》卷六五乃改换此句作:“乌桓乘天下大乱,略有汉民十余万户。”这许多处的“汉人”或“汉民”,均谓汉朝之人也。

李慈铭《桃华圣解庵日记》辛集第二集光绪四年(1878年)二月二十日载:汉人名称,中国人别称,汉人起于魏末。北齐高氏……及执魏政,其姻戚同起者,如娄昭、尉景、刘贵等,皆非中国种族,遂目中原人为汉人。如《文宣皇后李氏传》云:“帝将建中宫,高隆之、高德正言,汉妇人不可为天下母。”以李后为赵郡李希宗女也。《杨愔传》:“太皇太后曰:‘岂可使我母子受汉老妪斟酌? ……’”以时愔等议,欲处娄于北宫,政归李后,故娄后为此言也。《废帝纪》云:“文宣每言太子得汉家性质。”以废帝李后所生也。此类甚多,皆分别汉人之始。

高洋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云:“一钱汉,温公以意易之,言汉人不值钱也。自刘、石凭陵以来,汉人仰食于胡者众,其为人蔑视固宜。”《辍耕录》卷八,言今人谓贱大夫曰汉子。按北齐魏恺自散骑常侍迁青州刺史,固辞,文宣帝大怒曰:‘何物汉子,与官不就!’北齐贱视汉人史料比它史要多,其甚者至詈汉为狗汉、贼汉。

后来称男子为汉子,如常言说“男子汉大丈夫”“汉子”“大汉”。《福惠全书·刑名部·人命上·疑狱》:“叫他汉子来,交与他,凭他去罢。”《询刍录》云:“汉武征匈奴二十余年,马畜孕重,随殒疲极。闻汉兵,莫不畏者,称为汉儿,又曰好汉。自后遂为男子之称。”则汉儿即汉子,早起于汉武帝时,当时汉朝强大,汉人也被尊贵,故常称汉人为好汉。

又称丈夫为汉子,《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八回:“偏你会那等轻狂百势,大清早辰,刁蹬着汉子,请太医看。”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姑不与若争,汝汉子来矣。”

又作男子之称,《水浒传》第四回:“只见远远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山来。”也有将男子连在一起者,如著名剧作家沙叶新有剧本《寻找男子汉》。又称干力气活的壮汉为夯汉,《儒林外史》第一回:“正存想间,只见远远的一个夯汉,挑了一担食盒来。”

又有硬汉、铁汉、倔汉、猛汉、蛮汉、肥汉等名称。贫穷的男子则叫作穷汉,《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曹州有一个穷汉,叫做贾仁。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称人之夫和老男子叫做老汉,《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这园是老汉的性命,如何舍得卖?”还有懒汉、病汉、呆汉、傻汉、淫汉、赌汉、糊涂汉、野汉子等等,都系指各种类型的男子,至今汉子已成了男子的通用词。

元时将人分为四等,曰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辍耕录》载有八种汉人,其中竹因歹即《至元译语》的“札忽歹”,义为“汉儿”。《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八月定拟军官格例,以“女真、契丹同汉人。若女真、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真生长汉地,同汉人。”

西辽德宗,被西域各国尊为“桃花石大汗”。喀喇汗王朝哈桑·本·苏莱曼被尊称为“桃花石·博格拉汗”。这些由华北西迁而立国于中亚的契丹人、回纥人都以称“桃花石汗”为光荣,意即中国皇帝和汉人皇帝。

清代秘密会社称帮派之一为“汉流”,又称“汉留”。意为汉人之流,以反抗满清的统治。戴魏光《洪门史》说:“汉留之义云何?自其字义言之,汉族遗留之谓也。”实也含有汉民族主义的强烈思想意识,一直在民间流传,散布很广。

汉族名称来源

吕振羽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作汉族。”吕思勉说:“汉族之称,起于刘邦有天下之后。”江应樑主编的《中国民族史》说:汉王朝的建立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加巩固,也使华夏民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大一统的观念是汉民族意识的主要特点之一。汉代的思想家发挥先秦追求统一的观念说,《春秋》把大一统当作首要的大事,因为天地之常道,古今之通义。“大一统”成为立国的指导思想,也成为汉民族自身稳定和发展的根本原则。

在“大一统”观念的指导下,汉族居于中央,少数民族分居四边,也就是四裔。四裔就是“夷狄之总名”,不再把四夷所居的地方看成“外国”,而是中国的边疆。……不再强调华夷差别,而宣扬天下一家,各民族是兄弟的理想,这正是“大一统”观念下,汉民族意识的新特点。这些论述都是非常精辟和恰当的。

田继周说:汉族之称始于汉朝。这一族体在先秦时称夏或华夏。……秦灭六国,统称“诸夏”,夏族又因秦朝的建立而称为秦人。但因秦朝存时甚短,影响有限,秦人之称没能成为夏族的固定和普遍的名称。汉朝的建立和由于它前后存在了400多年,在我国历史上和民族关系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循贯例因朝代而名的汉人、汉族,便逐步代替了夏或华夏之称,成为这一族体固定的和普遍的称谓。

汉之族称产生和逐步代替夏之称,有一个长期过程。它产生于汉,经过魏晋南北朝,到了隋唐,才比较固定了,才比较普遍地代替了夏称。说明了汉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刘彻

秦朝国祚短暂,汉承秦制。汉初,完全因袭秦朝历法和服装样式颜色,至汉武帝时,北逐匈奴,西通西域,征西羌,东迁瓯越之民于江淮间,南平南越、西南夷,进一步发展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又尊崇儒术,把儒家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推广到全国各地,定宗庙百官之仪。历两汉400余年的发展,一个统一的稳定的人数众多的汉族开始著称于世。

东汉史籍中始见“汉人”一词(《后汉书·西羌列传》:“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其意与今天的“汉族”或“汉民族”相同。

李志敏认为:萧子显《南齐书》已多处记述有“汉语”和“汉人”诸辞。《南齐书·魏虏传》曰“诸曹府有仓库,悉置比官,皆使通汉虏语,以为传译。”又曰“初佛狸母是汉人,为木未所杀,佛狸以乳母为太后。”同书《芮芮传》:“宋世其国相,希利重解犀算数术,通胡汉语。”萧子显为齐梁间人,其中“汉人”“汉语”诸辞,当是南朝久已流行的成语。

与《南齐书》同时的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亦有关于“胡汉译言”的记述。《水经注》曰:“吐京即土军,胡汉译言,言有讹变。”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篇》:“高坐道人,不作汉语,或问此意,简文曰:以简应对之烦。”“汉语”一辞是与汉族名号相关联的辞汇,“汉语”当然是“汉语人语言”这个复合辞的简语辞,所以汉族名号当起源于东晋时期。

《南史·杜骥传》说:骥“尝侍宋文帝,言及史籍,上曰:金日磾,忠孝纯洁,汉人美及。”金日磾本匈奴休屠王太子,武帝时从昆邪王归汉,宋文帝说“汉人莫及”当是从族属意义上说的,意思是说“汉族人莫及”。如果这个认识不错,那么汉族名号在南北朝初期就已存在了。

按汉人之名既起于汉朝,那么,汉人的族类已早划分了,则汉族之名亦必早形成于汉武帝时代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清灭亡史:满清最后一位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是的,他便是大清的最后一位猛将:僧格林沁。1811年,在蒙古草原上,随着一声啼哭,一个男婴来到了这个世界。他的父亲看着这个到来的小生命满心欢喜,于是给他取名“僧格林沁”。僧格寓意狮子,而林沁则寓意珍宝,合起来便是狮子与珍宝。名字虽然霸气,但作为在科尔沁草原上,毫不起眼的一个四等台吉家庭。想要真正拥有

  • 古代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热到什么程度?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地球的温度是逐年升高的,如今全球的气温都在变暖,导致夏天普遍出现高温。殊不知古代的时候气温普遍没有这么高,所以对古人的生活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总有比较特殊的年份,夏天的时候炎热无比,令人非常不舒服。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最热的夏天,就是在乾隆八年,那个时候人们没有风扇和空调,也没有随时可以买到的

  • 后梁VS后唐中的胜负手:李存勖掌控河北|文史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后梁与后唐的大战中,河北的走向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后梁的集权措施导致河北藩镇改投后唐(此时国号尚是晋),继承德镇之后,魏博镇也投靠李存勖,李存勖兼有山西、河北之后,才真正具有撼动后梁的实力。请输入标题 bcdef本文欢迎转载。后梁试图肢解魏博除延请老师一事外,天祐十一至十二年(914—915)间

  • 康熙年间辛卯科场案:案件背后的博弈比案件更惊心动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科举舞弊案频发,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有三起,分别为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案、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和咸丰八年的戊午科场案。其中,辛卯科场案因康熙皇帝包庇涉案满人官员,引发朝堂满汉之争,甚至连曹雪芹的祖父、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都被卷入此案,案件背后的博弈远比案件本身更加惊心动魄!辛卯科场案,也叫江南

  • 隋唐时期青瓷到白瓷的跨越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巩义陶瓷业的范围普及整个洛河两岸、黄冶河到白冶河两岸、坞罗河到夹津口的罗水两岸、小关到米河镇的米河两岸。前言南北朝时期,巩县窑以生产青瓷为主,主要有罐、碗、盆、高足盘等生活用器,总体来看胎体厚重,品类也相对单调。到了隋朝,瓷器生产出现了变化,即由青瓷向白瓷转变。这在白河窑

  •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以及溥仪,与慈禧太后到底是怎样关系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道光,咸丰父子与慈禧道光与咸丰父子俩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上一对反差极大的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道光帝一生都以苛刻的节俭,身体力行地在挽救清帝国衰败的道路上努力着,然后清帝国就在他的努力之下,日渐衰败。而咸丰就比较放飞自我,基本上躺平,反正也挽回不了啥了,干脆直接在后宫沉迷女色,不问政事。而慈禧就是在

  • 公厨制度:唐王朝官员们的集体食堂,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出于统治者对官员的体恤首先,唐朝时期之所以会出现公厨制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为了体恤官员。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唐朝时期的参朝时间相当长,一般三品官员每月最少要有三次参拜,而朝会更是每日都需要参加,基本上从早上的五点就要上朝,一直延续到中午,然后如果政务没有处理完下午再继续议事,皇帝会亲自询问

  • 和珅中国第一大贪官,受贿方法众多,一法现在还有人用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从古至今贪污腐败一直都存在,历史上也有很多的王朝是因为贪污腐败而覆灭,在古代就有着很多的大贪官,但是最为出名的应该还是属于清朝的大贪官和珅,随着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剧的热播,和珅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和珅因为会拍马屁所以就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爱,就是因为有了乾隆的庇护,和珅才能够收敛钱财。可是在乾

  • 和珅9个老婆各有特点,但和珅离世后,她们的选择却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为此在父皇驾崩后只不过半个月,和珅就在大狱里被赐死了。虽然他只不过活了50岁(虚岁),却也很是值过了,毕竟他的飞黄腾达、红极一时,是多少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却是他的那些夫人。由于他的财富,已经比国库还要多,为此他的老婆也是达到了9个之多。先来看一下他的正妻冯霁雯,这位可是大有来头

  • 历史上的唐宣宗继位之后,为何能在晚唐时期开拓十三年中兴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晚唐历史中,唐宣宗李忱绝对是一个不一样的存在。这是因为,唐宣宗李忱在位的十三年时间里,摇摇欲坠的唐王朝居然展现出了一些生机。这样的情况,在那段历史时期是极其少见的。以至于,唐宣宗成功获得了“小太宗”的桂冠。而史料也称唐宣宗为“李之英主”。可见,唐宣宗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声誉。而其在位十三年时间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