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群体中的主干,人口几乎占94%。到21世纪初,汉族将与其他兄弟民族(根源也是同祖共宗的)所构成的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华裔)完成向“华人”“华族”的转变。
汉人的名称
贾敬颜《“汉人”考》说:顾名思义,汉人之称来源于汉朝,但汉朝的人并不被称为汉人,而被称为秦人。
其证有四:
1、《史记·大宛列传》:贰师与越始成、李哆等计:“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按:《汉书·李广利传》在抄录这段文字时,只将“秦人”改为“汉人”,余如故。可见秦人与汉人相等。这里的汉人乃汉朝之人。
2、《汉书·匈奴传》:“于是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颜师古注:“秦时有人亡入匈奴者,今其子孙尚号秦人。”按:有此可能性。匈奴称秦人后裔仍为秦人,连累而称汉朝之人为秦人,道理上说得通。
3、《汉书·西域传》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下轮台之诏罪己,引军侯弘上书“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勾若马’。”颜师古注:“请中国人为秦人,习故言也。”按:宋人马永卿《嫩真子》卷一“中国为汉”条,据此传为说,引申曰“故今夷狄谓中国为汉,亦由是也。”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于此年此纪事之后发挥说:“据汉时匈奴谓中国为秦人,至唐及国朝则谓中国为汉,如汉人、汉儿之类,皆习故而言。”此说与颜说、马说是一致的。
4、永寿年间石刻《刘平国治口(函)谷关颂》“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以七月二十六日发家,从秦人孟伯山、狄虎贲、赵当卑、万口羌、石当卑、程阿羌等六人共来作口口口口谷关。”王国维考此刻石,即引上列《大宛》、《匈奴》、《西域》三传以证秦人即汉人。
值得注意的是,东汉已有“汉人”之称,其义为“汉朝之人”。《后汉书·耿恭列传》称车师王国后王夫人“先世汉人”。《西域传》有汉人韩融。《南匈奴传》既有汉人郭衡,又称:“永初三年夏,汉人韩琮随南单于人朝。”《乌桓鲜卑传》:汉人逋逃为鲜卑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此蔡邕奏议之文,参《通鉴》卷五七。同传建安十一年(206年)纪事“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余万户”。《通鉴》卷六五乃改换此句作:“乌桓乘天下大乱,略有汉民十余万户。”这许多处的“汉人”或“汉民”,均谓汉朝之人也。
李慈铭《桃华圣解庵日记》辛集第二集光绪四年(1878年)二月二十日载:汉人名称,中国人别称,汉人起于魏末。北齐高氏……及执魏政,其姻戚同起者,如娄昭、尉景、刘贵等,皆非中国种族,遂目中原人为汉人。如《文宣皇后李氏传》云:“帝将建中宫,高隆之、高德正言,汉妇人不可为天下母。”以李后为赵郡李希宗女也。《杨愔传》:“太皇太后曰:‘岂可使我母子受汉老妪斟酌? ……’”以时愔等议,欲处娄于北宫,政归李后,故娄后为此言也。《废帝纪》云:“文宣每言太子得汉家性质。”以废帝李后所生也。此类甚多,皆分别汉人之始。
高洋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云:“一钱汉,温公以意易之,言汉人不值钱也。自刘、石凭陵以来,汉人仰食于胡者众,其为人蔑视固宜。”《辍耕录》卷八,言今人谓贱大夫曰汉子。按北齐魏恺自散骑常侍迁青州刺史,固辞,文宣帝大怒曰:‘何物汉子,与官不就!’北齐贱视汉人史料比它史要多,其甚者至詈汉为狗汉、贼汉。
后来称男子为汉子,如常言说“男子汉大丈夫”“汉子”“大汉”。《福惠全书·刑名部·人命上·疑狱》:“叫他汉子来,交与他,凭他去罢。”《询刍录》云:“汉武征匈奴二十余年,马畜孕重,随殒疲极。闻汉兵,莫不畏者,称为汉儿,又曰好汉。自后遂为男子之称。”则汉儿即汉子,早起于汉武帝时,当时汉朝强大,汉人也被尊贵,故常称汉人为好汉。
又称丈夫为汉子,《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八回:“偏你会那等轻狂百势,大清早辰,刁蹬着汉子,请太医看。”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姑不与若争,汝汉子来矣。”
又作男子之称,《水浒传》第四回:“只见远远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山来。”也有将男子连在一起者,如著名剧作家沙叶新有剧本《寻找男子汉》。又称干力气活的壮汉为夯汉,《儒林外史》第一回:“正存想间,只见远远的一个夯汉,挑了一担食盒来。”
又有硬汉、铁汉、倔汉、猛汉、蛮汉、肥汉等名称。贫穷的男子则叫作穷汉,《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曹州有一个穷汉,叫做贾仁。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称人之夫和老男子叫做老汉,《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这园是老汉的性命,如何舍得卖?”还有懒汉、病汉、呆汉、傻汉、淫汉、赌汉、糊涂汉、野汉子等等,都系指各种类型的男子,至今汉子已成了男子的通用词。
元时将人分为四等,曰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辍耕录》载有八种汉人,其中竹因歹即《至元译语》的“札忽歹”,义为“汉儿”。《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八月定拟军官格例,以“女真、契丹同汉人。若女真、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真生长汉地,同汉人。”
西辽德宗,被西域各国尊为“桃花石大汗”。喀喇汗王朝哈桑·本·苏莱曼被尊称为“桃花石·博格拉汗”。这些由华北西迁而立国于中亚的契丹人、回纥人都以称“桃花石汗”为光荣,意即中国皇帝和汉人皇帝。
清代秘密会社称帮派之一为“汉流”,又称“汉留”。意为汉人之流,以反抗满清的统治。戴魏光《洪门史》说:“汉留之义云何?自其字义言之,汉族遗留之谓也。”实也含有汉民族主义的强烈思想意识,一直在民间流传,散布很广。
汉族名称来源
吕振羽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作汉族。”吕思勉说:“汉族之称,起于刘邦有天下之后。”江应樑主编的《中国民族史》说:汉王朝的建立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加巩固,也使华夏民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大一统的观念是汉民族意识的主要特点之一。汉代的思想家发挥先秦追求统一的观念说,《春秋》把大一统当作首要的大事,因为天地之常道,古今之通义。“大一统”成为立国的指导思想,也成为汉民族自身稳定和发展的根本原则。
在“大一统”观念的指导下,汉族居于中央,少数民族分居四边,也就是四裔。四裔就是“夷狄之总名”,不再把四夷所居的地方看成“外国”,而是中国的边疆。……不再强调华夷差别,而宣扬天下一家,各民族是兄弟的理想,这正是“大一统”观念下,汉民族意识的新特点。这些论述都是非常精辟和恰当的。
田继周说:汉族之称始于汉朝。这一族体在先秦时称夏或华夏。……秦灭六国,统称“诸夏”,夏族又因秦朝的建立而称为秦人。但因秦朝存时甚短,影响有限,秦人之称没能成为夏族的固定和普遍的名称。汉朝的建立和由于它前后存在了400多年,在我国历史上和民族关系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循贯例因朝代而名的汉人、汉族,便逐步代替了夏或华夏之称,成为这一族体固定的和普遍的称谓。
汉之族称产生和逐步代替夏之称,有一个长期过程。它产生于汉,经过魏晋南北朝,到了隋唐,才比较固定了,才比较普遍地代替了夏称。说明了汉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秦朝国祚短暂,汉承秦制。汉初,完全因袭秦朝历法和服装样式颜色,至汉武帝时,北逐匈奴,西通西域,征西羌,东迁瓯越之民于江淮间,南平南越、西南夷,进一步发展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又尊崇儒术,把儒家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推广到全国各地,定宗庙百官之仪。历两汉400余年的发展,一个统一的稳定的人数众多的汉族开始著称于世。
东汉史籍中始见“汉人”一词(《后汉书·西羌列传》:“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其意与今天的“汉族”或“汉民族”相同。
李志敏认为:萧子显《南齐书》已多处记述有“汉语”和“汉人”诸辞。《南齐书·魏虏传》曰“诸曹府有仓库,悉置比官,皆使通汉虏语,以为传译。”又曰“初佛狸母是汉人,为木未所杀,佛狸以乳母为太后。”同书《芮芮传》:“宋世其国相,希利重解犀算数术,通胡汉语。”萧子显为齐梁间人,其中“汉人”“汉语”诸辞,当是南朝久已流行的成语。
与《南齐书》同时的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亦有关于“胡汉译言”的记述。《水经注》曰:“吐京即土军,胡汉译言,言有讹变。”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篇》:“高坐道人,不作汉语,或问此意,简文曰:以简应对之烦。”“汉语”一辞是与汉族名号相关联的辞汇,“汉语”当然是“汉语人语言”这个复合辞的简语辞,所以汉族名号当起源于东晋时期。
《南史·杜骥传》说:骥“尝侍宋文帝,言及史籍,上曰:金日磾,忠孝纯洁,汉人美及。”金日磾本匈奴休屠王太子,武帝时从昆邪王归汉,宋文帝说“汉人莫及”当是从族属意义上说的,意思是说“汉族人莫及”。如果这个认识不错,那么汉族名号在南北朝初期就已存在了。
按汉人之名既起于汉朝,那么,汉人的族类已早划分了,则汉族之名亦必早形成于汉武帝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