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如何看待当时的西学?带着大臣亲自试药,派中医给西医看病

康熙如何看待当时的西学?带着大臣亲自试药,派中医给西医看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522 更新时间:2024/4/14 10:50:36

康熙三十二年开始,曾经身体非强壮的康熙开始出现病症。曾几时,这位在手拉弓箭一天就射杀几头老虎、豹子和各种不计其数的禽兽的狩猎者的康熙也终于不得不服老。从年少患天花大难不死后,留下一脸麻子,因此对于疾病的恐惧康熙比其他人要体会的更深。

相关画面

此外他的祖父皇太极在英年早逝,留下了刚刚建立的清朝撒手而去。他的父亲福临也是由于患天花最终不治留下孤儿寡母,如不是祖母的呵护,这位男人或许最终不能长大,这一点他多次自己深情的说过数次。

人到晚年,血气就已经走衰老,而一生强势的康熙在政务和儿子们的不断操心下,身体开始出现各种症状。这年,他亲笔记述了自己的病情“朕自五月初八日始患汗病,十三日始疟疾,隔一日来一次,甚重,二十七日疟疾痊愈。”这次疾病,在康熙试着服用传教士带来的西药得到迅速康复,此前他已经多次服用御医的药物,见效很慢,于是力排众议服了这种法国传教士带来的“药粉”,并很快显效“朕按西洋大夫之方配药服用后,睡眠稍安了。”

此后在几位大臣的主动“实验”服用其他西药后,“朝廷诸臣亦赞叹曰:凡病人如此迅速康复者,实从未经见。”

因此老皇帝开始注重研究西药,为了便于学习,他任命西方传教士出任宫廷御医,还成立了相关研究药品的实验区。几年后,法国传教士在京城病故,康熙深表惋惜:“似此外科,委实难得,且人品亦优,深为可悯,朕甚哀之。”

因此不忘叫人继续寻找外科人才,“外科人才甚为重要,如有外科大夫,当快速找来,此事至关重要不可稍有怠慢。”

1704年的时候,康熙派人到广东传旨给来华洋人,“若无学问只传教者,暂留广东,若西洋人内有技艺巧思,或系外科大夫者,急速派人送到京城。”可知康熙对于西药的重视。除了自己吃西药外,他对身边人的健康也表示关注,据相关资料记载,从康熙四十二年到五十年,他经常为大臣和儿子甚至身旁的侍卫、八旗子弟看病求医问药,还有大夫诊疗的方子20多件。但是康熙虽然对西药很重视,却并未忽视中药的作用,有时他派出中医大夫“与西洋大夫商议,尽力勤治”,堪称最早的“中西医结合”。

有趣的是这些西方传教士们有时也是经常生病,康熙这个时候还派出御医为他们诊治。所谓的“亲往看视”。这些西方传教士对中医并不相信,有一次一位绘画的洋人右膀子疼痛,在中医看后说:“必针灸”,而这个洋人却不想,因此上报康熙,最后康熙表示:“西洋人既然不愿意针灸,那就不勉强了。”

西药在康熙这里属于新鲜事物,对于中药,他从小就非常熟悉,因此在他的设想就是,两种药物各有特长,可以随着病情去不断选择。

康熙四十七年,老皇帝因为废黜太子和十八阿哥死亡导致了精神大为刺激,由此出现了严重的“心悸”,用他自述就是“朕体渐弱,心跳加增甚重。”不得不采取药物治疗。但是吃了一段中药后效果不太明显,最后在传教士的建议下开始饮用一种葡萄药酒。不久他在上谕中这样写道:“前者朕体违和,伊等(传教士)跪奏:西洋上品葡萄酒乃大补之物,高年饮此,如婴童服人乳之力,谆谆泣陈,求朕进此,必然有益。朕鉴其诚,即准所奏。每日进葡萄酒几次,甚觉有益,饮膳亦加 今每日竟日进数次。”

此后经过调养,竟然这种葡萄酒将康熙的“心悸”治疗康复。从此,康熙开始喜欢喝上葡萄酒,并且不断指示传教士进贡这种补品。在康熙五十一年的时候,在收到大量的西洋物品后,老皇帝下发了一道谕旨“嗣后倘得西洋葡萄酒,绘画颜料送来,其俱停。”可知康熙对西方的东西并不是照单全收。

对于西方的这些东西,康熙其实并不陌生,早在康熙中年时期就开始研究西方历法和数学,因此研究西药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联系方向。除了西药外,康熙还曾召集集众大臣在乾清宫门前观测日影,搞了一次“科学”活动,这些都说明他对于西方科学的兴趣。

当天康熙讲了很多前所未闻的内容,比如音律与数学的关系、圆周率、日影如何观测,以及正午时分日影大概多长,会到什么地方等等。在观测日影时,先是让大臣们在一旁观看,到了正午,日影果然按照康熙预测的地方。大臣熙赶忙赞叹说:“仰承圣训,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胜欢庆之至。”张玉书也称颂说:“退而相顾惊喜,深愧以前学识浅陋,固守陈言,而不知其迷惑也。”

其实康熙学习西方知识开始于登基的第七年,南怀仁等传教士给他编纂了许多西方专业知识的课本。并拜南怀仁为师,“帝虽年幼,甚明敏,好学不倦,尤酷嗜西学。日召怀仁入内廷,如是凡五月。辙留之终日,使之讲授数学、天”。由此种种可以看出康熙确实对西方知识有着爱好的同时也有相当的造诣,因此,康熙在选用西药,重视中药的路上确实走出了许多不同以往的路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安禄山攀附宰相制造假政绩并尽力赢得皇帝欢心而得以坐拥一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相较于王忠嗣、高仙芝,安禄山没有显赫的战功、没有行云流水的文采,他的发迹更加戏剧和偶然。安禄山从小就是孤儿,30岁以前一直以商人的身份混迹在边疆地区。30岁步入军旅,用不到4年的时间就升到平卢将军,然后开始沉寂,在经历两次死里逃生之后,在40岁那年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节度使。

  • 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34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1643年,盛京传出消息,52岁的皇太极薨了。突如其来的病故,根本来不及留下遗诏。国不可一日无君,明争暗斗的立新皇也该出结果。当时夺皇位分成了两大派,一派是皇太极长子豪格,一派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多尔衮。咱们先来说说豪格这个皇太极长子。要想登上皇位,除去皇长子的身份,更多的是个人能力。豪格曾跟随皇

  • 安禄山叛乱初期唐军已对叛军形成包围之势,玄宗的干涉却改变战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叛乱初期,安禄山打了李隆基一个措手不及天宝十四载(755年)11月,安禄山率领旗下的15万大军在范阳起兵造反,其中仅有小部分留下镇守范阳、平卢、大同三大基地,其它兵马全部随他浩浩荡荡往南扑向大唐腹地。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安禄山如入无人之境,“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叛军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席卷黄

  • 康熙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及其家族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叶赫纳喇氏,本就是个庞大的家族,从禇孔格一路下来就子孙不少。其中有个名人,苏克萨哈,受遗诏为康熙帝辅政四大臣之一。与鳌拜不合,常不得志。康熙帝六年,被鳌拜及大学士班布尔善诬以不欲归政,列二十四罪,康熙六年(1667年)被杀(处绞)。其实,这支从他爷爷拜三开始,就是典型的政治投机者,一见风吹草动就脚底

  • 安史之乱时安庆绪和史思明互相提防,邺城战后史思明成为叛军主角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前夕的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即: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李林甫去世后,安禄山自认在朝廷中已经没有了能压制他的对手,于是和杨国忠的夺权逐渐公开化,最终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矫诏讨伐杨国忠,集结15万大军以范阳根据地就起兵了,而当时的史思明只是安禄山的追随者,当然他和别的追随者

  • 康熙、乾隆二帝,为什么能长寿?他们戒掉了一个古代帝王的通病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只可惜,中国历史上有400多位皇帝,他们的平均寿命却不到40岁,超过60岁的皇帝只有30多位。其中,康熙皇帝是比较长寿的皇帝,享年69岁,而乾隆皇帝则是最长寿的皇帝,享年89岁。康熙、乾隆两位爷孙皇帝为何能如此长寿?只因他们戒掉了一个古代众多帝王的通病。谈起古代众多帝王的一大通病,不用说很多人也知道

  • 安史之乱时回纥虽援唐但每次出兵不超五千人,并非平叛关键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旧唐书·回纥传》评论:“代宗诱回纥以平河朔,戡难中兴之功,大即大矣!然生灵之膏血已干,不能供其求取;朝廷之法令并弛,无以抑其凭陵。”明末清初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借援夷狄,导之以蹂中国,因使乘以窃据,其为失策无疑也。”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控制河北地区。接着洛阳、潼关、长安

  • 康熙帝幼子允祕:17岁封亲王,被哥哥雍正捧在手心里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帝的子女不少,光儿子就35个,正式齿序的也有24个之多,排序靠前的那些阿哥可谓耳熟能详,因为他们参与了九王夺嫡,在老十四以后那些阿哥们,知名度就远远不如哥哥们了。而在这些弟弟们之中,有一个最小的弟弟,那就是小二十四胤祕(其实胤祕还有个弟弟,但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没有齿序),他是康熙帝的幼子,他6岁

  • 康熙晚年的悔恨,他为何亲自为鳌拜平反,还说鳌中堂是大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的康熙尚且年幼,身边没有太多人的支持,而鳌拜则权力极大,在朝内说一不二,康熙与鳌拜的战斗可谓九死一生,但为何到了康熙的晚年,他却开始后悔击杀鳌拜,还要主动封他为大功臣,这其中又有和隐情。满清第一勇士鳌拜的威名有多厉害,看看朝中的索尼就知道了,索尼是索额图之父,顺治死前钦定的四大辅政大臣之首,不仅

  • 康熙王朝:孝庄三进索尼府而不入,最后用一根拐杖敲开大门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少年康熙想试试自己的学问究竟有多高,他用龙儿的名字去考试。结果得了第三名。当主考官苏克沙哈和副考官济世来向他禀报时,康熙高兴得当场就跳起来。济世恭祝他学业有成后起身离开。苏克沙哈让康熙看伍次友的考卷,文章中说鳌拜圈地是借此结党擅权。长此以往,党政日盛,皇权日衰,危机会演化为祸乱。一旦到那个时候,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