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如此浩大的三项工程都属于空前绝后的大事业,但就在他宣誓大隋王朝赫赫君权,立下丰功伟绩的同时,也将老百姓们折腾得够呛。
在此之后,出于长远的政治眼光,隋炀帝便率领着大批军队,浩浩荡荡北上突厥,巡视塞北草原,西行半年之久,远涉青海与河西走廊,一方面炫耀国力,一方面极大地扩张了大隋领土。
不得不承认,隋炀帝确实开创了自汉武帝以来,几百年都不曾有过的国家富强局面,使得隋朝迅速达到了一个国力的鼎盛阶段。
直到此时,北、西、南三个方向,基本上都对大隋表示臣服,唯独东方的一个小国高句丽(gāo gōu lí)不服。
为此,隋炀帝又把目光投向了高句丽,经过四年多的准备之后,隋炀帝杨广御驾亲征,踏上了东征高句丽之路。
实际上,古代人打仗和现在差不多,最主要的就是后勤保障工作,早在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元月,隋炀帝就曾颁布诏令,征发河北郡县的男女共百万人,修建永济渠。
永济渠从南边的洛阳开始,一直修到北边的涿郡(今北京地区附近),而隋炀帝修建这条运河的初衷,原本就是准备用来攻打高句丽的。
因此,运河一开通,隋炀帝就想要通过水路将隋朝的士兵和粮草一起运到涿郡,之后再以涿郡作为基地,继而进攻辽东。
运河有了,大船自然也不能少。因此,在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二月,隋炀帝就下令征调民夫,在东莱海口(今山东半岛)打造三百艘巨大的战船,并且严令规定,必须要在一个月之内完成。
据说,当时为了赶工,民夫们简直是不分昼夜,有不少人一直在水里待着,根本就无法上岸休息,好多人自腰部以下都生出了蛆虫。
因此,等一个月时限已到,三百艘战船造好的时候,那些造船的民夫也已经死了大半。
经过一年多不计成本的折腾,在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正月初一,各项准备工作终于就绪之后,隋炀帝从全国各地调集来的大军,共计一百一十三万余人(对外号称两百万人)齐集涿郡,准备攻打高句丽。
根据隋炀帝诏书中的说法,这两百万人的军队被分成了左右两翼,每翼十二军,算起来一共二十四路大军,这支天朝天军一路上旌旗招展、号带飘摇,各个部队的番号清楚明白,也不保守军事秘密,就这样开始向前推进。
根据史书《资治通鉴·隋纪·隋纪五》记载,隋炀帝这支一百多万大军的出征方略为“日遣一军,相去四十里,连营渐进”。总之,等隋炀帝所有的部队出发完毕之后,一共就用了整整四十天的时间,首尾相隔一千多里。
由此可见,如此的行军方式和布阵方式,隋朝军队的战斗力实际上已经大打折扣了。
更为荒唐的是,隋炀帝率领的军队除了战斗人员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闲杂人员,包括大型乐队,成群的和尚、道士、尼姑,还有宫内的嫔妃、女眷,以及大臣家属。
【临发,帝谓述曰:“礼,七十者行役以妇人从,公宜以家累自随。古称妇人不入军,谓临战时耳。至于营垒之间,无所伤也。项籍虞姬,即其故事。”——引自《隋书·列传·卷二十六》】
大家要知道,古代人打仗最为忌讳的一件事情,莫过于军营中有女人的存在。
对此,隋炀帝还曾跟宰相宇文述说过:“你也带上家眷一起来吧,不要听别人胡说八道,说什么女人上战场不吉利。真正临阵对战的时候,不要轻易让女人露面就可以了。安营扎寨的时候,有女眷在身边,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当年西楚霸王项羽打仗的时候,不是也带着虞姬吗!”
不仅如此,在隋朝的出征大军之内,隋炀帝还带来了不少各个小国的酋长、君主和使节。
因为,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的时候,隋炀帝曾把很多西域小国的君主和使者们带回了中原来显摆,其中有很多人都觉得大隋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好打秋风了,因此有不少人干脆就没有再回自己的小国,其中还包括突厥的处罗可汗。
【注:打秋风——俗语,利用各种关系或者假借某种名义,向有钱人索取财物。】
正所谓:骄兵必败。
隋炀帝此次出征,怎么看都不像要去打仗,更像是去参加嘉年华,重演当年的数次巡游。
一支征伐大军中,居然有如此之多不相干的闲杂人员,可想而知,隋炀帝杨广此次的“东征高句丽”之路,肯定不会顺利!
出征之时,各路隋军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一百一十三万人,而为大军运输物资的民夫则高于隋军人数的两倍。算起来,当时隋朝直接和间接参战的人数其实已经超过了五百万人。
与此同时,长期为这些人服务,往来在道路上的还有数十万人,他们运物资、运粮食,挤满了道路,昼夜不停地干活,因为条件艰苦,使得一路上死者相枕、臭秽盈路,给天下造成了很大的骚动。
大业八年三月底,隋朝大军到达了辽河,最初的“东岸大战”,隋军打得还算不错,一下子消灭了高句丽军队近一万人,而后隋军乘胜包围了辽东城。
【“……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亡。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引自《资治通鉴·隋纪五》】
为了显示大隋军队乃仁义之师,隋炀帝还打着“吊民伐罪,非为功名”的旗号,严令禁止手下的将军们轻兵掩袭、偷袭或者孤军独斗,而且还正大光明地颁下诏书,但凡有攻击军事行动,三道之间必须要相互通报,所有的军事进止一定要奏闻皇帝,等待皇帝回复命令,明确指示之后才能行动。
当时,坚守辽东城的高句丽军队数次出击不利,最后只得婴城固守。
因此,隋炀帝下令:“高丽若降,即宜抚纳。”(意思是说,只要高句丽军人表示投降,必须安抚接纳,不得再纵兵进攻。)
自此开始,每当辽东城即将被攻陷的时候,城中高句丽军队的将领就马上声称自己要投降了,让他们快快回去禀告隋炀帝。
一听对方要投降,隋朝的将领们也不敢继续进攻了,只得在原地向隋炀帝上奏表,告诉他城中的守将想要投降,等隋炀帝的回复命令到达的时候,城里的高句丽军队早已经趁此间隙,重新把防御措施弄好了。
高句丽军队就这样反反复复多次,而隋炀帝却一直执迷不悟,为了自己下过的一道命令,他“死要面子”,让隋朝军民在辽东城外“活受罪”,以至于隋军攻打多日,也没能把辽东城给攻下来。
当时,名为来护儿的隋军大将率领水军中了高句丽军队的诈降之计,损失惨重,不得不因此退兵。
而深受隋炀帝信任的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率领的军队,包括其他九部兵马,在行至萨水(今朝鲜清川江)附近的时候,由于士卒疲弊,粮草无法跟上,也难以再战了。
更要命的是,隋军在撤退的时候,遇上了高句丽军队的四面夹击,由于各个部队距离太远,战线拉得过长,又缺少补给,使得隋军中很多将士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继而仓皇逃窜。
这九路大军原本一共有三十万五千人,可当他们退回到辽东城下的时候,却只剩下了两千七百人,而隋军的物资、储备、兵器和军械,基本也都在逃跑的路上全部损失殆尽。
至此,隋炀帝杨广的“第一次攻伐高句丽之战”以失败而告终。
此次攻伐高句丽,使得隋军士卒死亡过半,同时还造成了大隋国内的农民耕稼失时,再加上隋朝各级官吏贪婪残忍,趁机鱼肉百姓,逼得隋朝百姓迫不得已,纷纷开始聚集造反,王薄、窦建德等隋末英雄,也都率领农民愤而起义。
由此,在隋朝国内因为征伐高句丽,已经出现了大乱的征兆。
不得不说,隋炀帝就是一个偏执狂,搞出如此大的动静还兵败而归,隋朝国内也开始大乱,稍稍消停两年不行吗?
当然不行!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正月,隋炀帝又开始御驾亲征,第二次征伐高句丽。
三月,隋朝军队又到达了辽东,四月二十七日,大军重新渡过了辽水。
至此,隋炀帝再也不打着“仁义之师”的旗号,而是命令诸将,竭尽全力攻打辽东城,各位将领可以便宜从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用等待皇帝的诏令),总之一定要将其拿下。
当隋军马上就要攻克辽东城的时候,忽然传来了一个消息:隋朝大臣杨玄感在后方造反了。
【杨玄感,字号不详,弘农华阴人,司徒楚公杨素嫡长子。隋朝大臣,因父亲杨素的军功授柱国,与杨素都是二品官。】
作为隋朝时期大名鼎鼎的宰相杨素之子,杨玄感绝对不是一般的农民起义军头目,而是纯粹的贵族子弟。
【体貌雄伟,美须髯。少时晚成,人多谓之痴,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不痴也。”及长,好读书,便骑射。——引自《隋书·卷七十·列传第三十五》】
根据史书记载,杨玄感是个骁勇之人,便骑射、好读书,称得上是文武全才,且相貌出众。
其实,隋炀帝对于杨玄感一直都是非常不错的。
大业初年,宰相杨素病死之后,隋炀帝就允许杨玄感以长子的身份袭爵楚国公,而且还很快提拔他为礼部尚书。
大家要知道,“礼部尚书”一职在隋朝的时候,属于“八座”之一,身份特别清贵,权力又大。
可即便是这样,杨玄感也依旧认定,自己的父亲杨素是被隋炀帝杨广逼死的,因此在他的内心中,还是非常痛恨隋炀帝的。
【玄感屯兵尚书省,每誓众曰:“我身为上柱国,家累巨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隋书·卷七十·列传第三十五》】
作为一个很有号召力的人,杨玄感在起兵的时候,对手下人说道:“我官至上柱国,家中富贵至极,别无他求。如今我不顾灭族的危险,就是为了把天下百姓从极端困难的处境中解救出来。”
听了杨玄感的话,手下人都十分高兴,附近的老百姓们也争相送来了大量的牛酒和粮食,而百姓子弟每天到军门请求效力的人,每天都有数千人之多。
只可惜,杨玄感自视清高,不愿听从手下同为贵族子弟出身的李密的建议,屡出臭招,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他就兵败被杀了。
怒极之余,隋炀帝命令手下酷吏郑善果(时任大理卿)、御史大夫裴蕴,还有留守樊子盖等人,在大隋国内严查杨玄感的追随者。
【帝谓蕴曰:“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引自《资治通鉴·隋纪六》】
隋炀帝在诏令中说道:“杨玄感此次造反,一呼而跟从者十万,更加说明天下造反的人数不多,如果太多就应该相聚为盗。不把这些人全部杀掉,就无法惩戒以后的效仿者。”
接到隋炀帝杨广的诏旨,裴蕴与樊子盖等人立刻严刑峻法,在大隋国内一下子就杀掉了三万多人,而且还把所有的犯人籍没全家(家产全部没收)。
在此其间,被冤杀而死的人,更是占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二。
当初,杨玄感包围东都洛阳的时候,曾经开仓赈济过百姓。因此,隋炀帝又颁下诏令:凡是当时接受过赈济粮食的老百姓,全部都拉到都城南面,统统活埋。
至此,隋炀帝杨广的“第二次攻伐高句丽之战”,因为杨玄感的突然造反而退兵,再次以失败而告终。
【春,二月,辛未,诏百僚议伐高丽,数日,无敢言者。——引自《资治通鉴·隋纪六》】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二月,隋炀帝再次召集文武百官商量东征事宜,准备第三次征伐高句丽。
根据史书中的记载,当时文武百官们讨论了半天,却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说话。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说来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大家都不同意。
其次,大家都不敢说。
毕竟,当时隋朝国内早就已经乱了套,全国各地都有百姓造反,而所谓的“隋末农民战争”,其实在隋炀帝第一次准备征伐高句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此时此刻,用“天下苦秦(隋)久矣”这句话来形容当时的隋国局面,也算得上是非常贴切的。
大业七年的时候,隋炀帝在山东地区的征兵(役夫)之举,已经搞得当地百姓民不聊生了。
当时,山东邹平县有一个名叫王薄的人,自称“知世郎”,在长白山(并非吉林长白山,而是山东邹平县的一个小山头)造反了,而他也是第一个扯起隋末农民起义大旗的领袖。
王薄还曾编了一首歌——《无向辽东浪死歌》,内容也是朗朗上口: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王薄《无向辽东浪死歌》】
大意是指:我就是长白山前的知世郎,穿着红罗做成的锦背裆。我的长槊可以刺破天半,抡起大刀可以辉映日光。如此威武的我上山可以吃獐鹿,下山能够吃牛羊。如果官军要来杀我,我就舍命提刀向前闯。横竖都是一死,与其死在异乡辽东成为孤魂野鬼,倒不如现在就死,也算是值得了。
隋朝国内动荡不安,百姓们纷纷起义,而隋炀帝还有心思三征高句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隋炀帝杨广太过偏执,属于那种志大才疏的人!
大家可以想一想,隋炀帝第二次征伐高句丽的时候,眼看着就要将辽东城给攻破了,却因为国内的杨玄感突然造反,落得个功败垂成,他又怎么会甘心呢?无论如何,隋炀帝都得把这个面子找补回来。
事实上,此时的隋炀帝早就已经不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了,而是类似于一个赌红了眼的赌徒。
因此,在大业十年的二月二十日,隋炀帝又下诏,宣布自己要第三次御驾亲征,讨伐高句丽。
见皇帝诏令已下,大臣们也没有办法,只得全国总动员,各地的士兵、民夫,各种各样的车辆、马匹,全部齐集涿郡,再一次浩浩荡荡向辽东进发。
同年七月,隋炀帝的车驾到达了怀远镇,此时的隋朝国内已经一片大乱,因此征兵的数目无法完成,使得很多人都没能按期到达。
但是,作为一个小国,高句丽似乎也有些支撑不住了。
于是,国王高元便派出使臣,向隋炀帝请降,顺便还把先前逃到高句丽的隋朝叛臣斛斯政绑起来一并装上了车,送到了隋军大营。
见自己的面子找回来了,隋炀帝非常高兴,马上下令班师回朝。
岂料,隋炀帝好不容易刚刚挣回的一点面子,又在回朝途中给弄丢了……
隋炀帝从辽东城往大兴城回师,中间经过河北邯郸的时候,突然冲出了一支八千人的起义军,这支奇兵一拥而上,愣是把隋炀帝大军的后勤部队给抢了,其中还包括隋炀帝的四十二匹御马。
堂堂一国之君,如今号称得胜还朝,却在半道上被自己国家的老百姓给劫了,这事要是传出去,得让隋炀帝多没面子啊!
别急,更郁闷、更没面子的事情,还在后面等着隋炀帝呢!
当时,眼看着就要过年了,按照国家惯例,隋朝每年都要在元旦的时候举行大朝会,每当那个时候,四夷小国的君主们都要前来朝见隋炀帝,跪地行礼,进献土特产。
当然,他们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要来大打秋风。
毕竟,作为大国的皇帝,隋炀帝肯定会跟往常一样,赏赐他们很多的物品。
如今,既然高句丽已经投降了,隋炀帝就在此次大朝会之前,派出使者征召高句丽国主高元入朝朝见自己。
按理说,先前表示投降的高元,确实应该到达京城亲自拜见隋炀帝,表示臣服。
岂料,高元心里却在想:如今你上百万的隋朝大军都回撤了,难道还会因为我不去拜见你,再发一次大军攻打我不成?
因此,高元压根就没搭理隋朝派来的这位使臣。
得知此消息,隋炀帝气得浑身发抖,想着几年来劳民伤财,御驾亲征打了高句丽三次,隋朝国内因此都乱成了一锅粥,高句丽国主竟敢不来。如此,那些四夷君主又怎能知道我大隋王朝的威风呢?
每每想到这里,隋炀帝杨广也是既憋屈又郁闷。
可以说,除了在江都等死的那一年半载,隋炀帝杨广在位的十几年时间里,几乎年年都在折腾,简直片刻都不得消停。
只可惜,这位精力过人的皇帝不但好大喜功,而且还急功近利,每项工程都是大干快上,每次行动都是志在必得,每次折腾都意味着人民的苦难。
最终结果:一征高句丽,山东农民反;二征高句丽,隋朝大臣杨玄感反;三征高句丽,全国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