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所说的“帝”与“宗”其实就是一个谥号与庙号的区别。
称“帝”是按照谥号来的,比如汉景帝、汉武帝、隋文帝等等,其中景、武、文这些都是谥号。
所谓谥号,乃是人死后,由别人对于其一生功过做的一个总结性的评价,起到的是一个盖棺定论的作用。所以不同的谥号,代表着不同意义,有好坏褒贬之分。
前面所说的景、武、文这些这些都是褒谥,也称上谥;比如文代表道德博厚,勤学好问;武则代表开疆拓土,平定祸乱等等。
而像什么厉、炀、幽这些都是下谥,这个从其匹配的帝王就能看得出来,周厉王、周幽王、隋炀帝等等。
关于此有着专门的谥法规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一查!
而以谥号称呼帝王,在历史学界比较常见,因为自西周时期,基本上每位帝王都有谥号,只有秦朝时例外。当时秦始皇认为这样会造成“子议父、臣议君”的混乱,故将其废掉,直到汉朝才重新启用。
而且谥号比较简单,往往都是单字,便于记录和称呼!
但是到了唐代,谥号逐渐变了味道!安歇评谥号的大臣帝王们为了表达对先皇的尊敬,一般都不在用下谥,全都是上谥。
而且历代帝王为了表示尊敬还会对其会加“谥”,所有的好字眼儿就往上堆。到了明朝,皇帝的谥号已经固定在了十七字,比如天启皇帝就是“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清朝更加丧心病狂,一个比一个多,康熙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乾隆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这不仅起不到盖棺定论的作用,而且书写和称呼都非常费劲儿。
于是大家开始改用庙号称呼!
这个庙号就是古代帝王在太庙排位上的称呼!
这个庙号原本是挺严格的,不是每个皇帝都有的,需要帝王有大功德,这样才值得供奉嘛!
像西汉一朝,有庙号的就仅四位(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
但是到了唐代,庙号已经泛滥,每位皇帝都有庙号。
所以本着怎么简单怎么来的原则,庙号便成为了后世称呼皇帝的常用。
其和谥号一样,也有着盖棺定论的作用,一般来讲,庙号就是某某祖、某某宗,而其评价标准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功,指开创之功;德,指守成之德。
所以我们看到一般开国之君,都是称“祖“;比如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一般开国之君都是太祖,之所以称高祖乃是其追封了其父辈为太祖)
后面的皇帝则大都是称宗!(朱棣之所以称祖,那是嘉靖给改的,其原本是明太宗;康熙的圣祖那是雍正认为其功德太大强行加的)
同时也有好坏之分。
比如仁宗、孝宗、睿宗这些表示贤能;宪宗、宣宗、景宗这些则代表有功有过,穆宗、光宗即在位时间短,死得早。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这个庙号也逐渐被淘汰了!
因为当时皇帝的年号基本单一化,即一个皇帝就一个年号。这个比庙号更加容易区分辨别。所以我们在称呼明清时期的皇帝时大都以年号相称。
比如嘉靖、崇祯、康熙、乾隆。
当然,官方上还是要以庙号相称的,比如万历是明神宗皇帝,康熙是清圣祖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