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平天国灭亡后,这支中国军队逃到南美,如今有30万后代?

太平天国灭亡后,这支中国军队逃到南美,如今有30万后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962 更新时间:2024/3/11 1:39:01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荀子·大略》

太平天国运动是以洪秀全为主要代表进行的一场农民起义运动,其声势可以用“浩浩荡荡”四个字来进行形容,虽然这次农民起义运动最终以失败的结局告终,但它仍旧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甚至可以说,为往后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其将领基本全部被处死,就连那些残兵剩将也是死的死逃的逃,很快就销声匿迹。不过,近年来网上有一种说法流传的极广,说有一支一万人的太平军残部,以“契约劳工”的方式逃到了南美,在受尽欺压之后“被迫”反抗一度威震南美,至今还留下了30万后代。

那么,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疑点

一万余人的太平军能够全部混入秘鲁华工之中吗?在网上流传的各种说法中,逃到南美的太平军残部有一万余人,是以契约劳工(猪仔)的方式被卖过去的。不止如此,这些人还都是在伊基克附近的种植园里充当劳工。

事实上,这一点就非不合理。因为根据秘鲁方面在1876年的人口普查,得到的结果显示,在伊基克所属的塔拉帕卡省华工总人数也不超过800人,连同附近的塔克纳省华工总人数加起来也不不超过1000人。

由此可见,这一万余太平军残部的数字太过夸张了一些。除此之外,清廷还曾派遣傅云龙去拉丁美洲各国游历,对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到光绪元年(1875年)为止,派遣的华工人数做了记载,总人数大约十一万有余。

倘若一万余太平军残部一下子进入秘鲁,那秘鲁总统难道不应该“战战兢兢”吗?这么庞大的人口突然一下子进来,就算这些人没有“异心”,想必人家也不太相信吧。因此,单从这一点来看,网上流传的种种说法就存疑了。

当然了,在网上流传的说法中,这些进入秘鲁的华工还卷入了智利、秘鲁以及玻利维亚之间的硝石战争。但实际上,智利的出兵人数总共也不过9500人,秘鲁和玻利维亚的联军也不过1万余人。

那么,一万余太平军残部,岂不是完全可以左右战局了。要说威震南美,那的确非常有可能。但从历史记载的硝石战争资料来看,很明显是没有所谓的太平军影子的。

疑点

除了上面所说的疑点之外,还有其他疑点吗?事实上还真有一点是说不过去的。前面曾经说过,网上流传的说法当中,那些太平军残部是以“契约劳工”也就是猪仔的方式进入的秘鲁。

但是必须要了解的一点是,进入秘鲁的劳工,要进入种植园充当苦力,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正规流程”才行。“劳工”到埠之后,会先在秘鲁的《商报》等报刊登出广告出来。

譬如说,1855年某年某月有则广告:中国人对秘鲁种植园主和居民至关重要,美国某船已带来一批中国移民入港,想要获得契约转让者,请速至某公司洽谈。然后在广告的最后附上地址。

广告在报纸上登出之后,种植园的园主或者他们的代理人会到港口选购需要的华工苦力。在华人劳工方面,秘鲁的《商报》以及一些其他报纸是相当关切的。通常而言,它们关切的都是华人移民的种种危害。因此,倘若有一万余太平军残部进入,那必然会在交战的敏感时期被刊登出来。

但事实上,当时中西方有几家报纸都对硝石战争进行了前沿报道,但都没有丝毫提及太平军残部的相关细节。

照这么说的话,那网上流传的这种说法是不是纯粹编造的谣言呢?真相又是什么样子呢?

真相

网上能够流传出这样的说法,是不是纯粹的无根之水呢?事实上,这个流传的说法是存在原型的,只不过其中的情节被无限夸大了。首先第一点,太平军被清廷剿灭之后,在其兴起地广东和广西一带确实有一些残部和家属。

他们的当时害怕清政府清算,为了活命就偷渡去了南美。当然,说是偷渡过去,其实就是被蛇头卖了过去。其次第二点,这些劳工在南美洲种植园当苦力的时候,确实被园主当作奴隶一般使唤。

最后一点,这些劳工也确实无法忍受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起义,杀死农场主、杀死管家等等,甚至惊动了美国领事。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声势浩大的暴动,但涉及的总人数也才不过900人,远远没有一万余人那么夸张。

后来这些华工被秘鲁当局镇压,一直到硝石战争爆发,他们才被智利“解救” 了出来。因为不少华工将智利人视为解放者的缘故,甚至去投效了智利军。不过,即便如此,那些智利军中的华工也没有直接参与战争,更多的是被编入了后勤部队。

种种事迹穿插其中,让网上流传的种种说法有了原型,随后便将传说的情节进行夸大了。甚至说逃到南美的一万余残部到现在为止有了30万的后代。当然了,有没有30万的华人劳工后代确实值得探讨,但肯定跟太平天国的一万余太平军残部没什么关系。

结语

硝石战争结束之后,秘鲁掀起了第一波的排华浪潮。曾经作为模范劳工的华人,因为有些曾经被智利人“解救”而加入智利军的缘故,从而被视作祸患。此后几十年时间里,秘鲁上演了一幕幕的排华血案,即便清廷和北洋政府几度交涉,但都没有丝毫效果。

时至今日,秘鲁华裔人数众多,但回顾那一段历史,也不知作感想?庆幸的是,现如今我们的祖国足够强大,能够让中国人挺起胸膛平视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前期奠定的强大基础保证其在安史之乱后仍能苟延残喘百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举几组数字为例。安史之乱后的唐宪宗时期,宣武节度使韩弘有一回向朝廷进贡,“献马三千,绢五千,杂缯三万,金银器千”;但这只是九牛一毛,他的库存是这样:“库厩尚有钱百余万缗,绢百余万匹,马七千匹,粮三百万斛”,而且,这只是他手里的现货。唐穆宗时期,卢龙节度使刘整曾经一次性随手向朝廷进献战马1.5万匹。所

  • 清朝时的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清代的一品有正一品和从一品,另有文武之分。正一品在当代的级别应该是正国级。此中武官包孕:1.“三公”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名誉上是太子的先生,属于声誉上的一种虚职,并无实践的权力,不少都是天子为了表现恩宠而加封。可能相当于当初的天下政协主席或许天下人大委员会委员长之类。2.大学士,清代的大学士由“三

  • 以隋唐的统治而论,运河开凿乃是必然,但隋炀帝开运河加重时人负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下面就说说为什么运河必须开凿?关陇地区的农业生产既然衰退,而江南地区经过东晋、南朝二百七十多年间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却成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富饶之区。这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重心已逐渐转移到南方,然而隋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却

  • 清朝如果没有外部势力的影响,到底能不能过300年大关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距今最近的王朝,因此留下的史料很多,甚至还有一些影像资料,相比较其他朝代,清朝更为人所熟悉,因此可以说是一个很热门的朝代。那么今天宋安之就以清朝的制度入手,来说说如果清朝没有外部因素也就是西方列强的入侵,会不会过三百年的大关呢?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关于清朝的历

  •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 清朝正一品大官,能享受什么待遇?放到现在,也是让人羡慕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以前的中国,存在很多可以干一生的职业,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铁饭碗,但是现在已经很少很少了,但是还有一个职业是非常好的,那就是当国家的官员。不管是什么时候的官员,也都是为国家做事的人,自然是要有很好的待遇,这是对官员的一种嘉奖,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古代的时候,当官的福利也是很好的,他们可以免除赋税,可

  • 由李白@韩荆州、杜甫@韦左丞、白居易@顾况,看唐人科举的干谒之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干谒,是唐人科举时代,应试者与上层社会攀结、交游的一种十分广泛的文化现象。唐承隋制,除了三省六部制,也把隋代的科举制完整继承下来,这样,下层社会——即“庶族”知识分子,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跃龙门”。跻身上层社会——即“士族”,继而步入仕途,宦海浮游,因此,科举开考之前的“干谒”名流,必不可少。干谒名

  • 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为何晚年备受乾隆打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论贡献和资历,张廷玉称得上是一代名臣。康熙39年(1700年)张廷玉高中进士,从此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为清朝奉献一生,得到了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的高度赞扬,尤其是雍正皇帝对张廷玉赞赏有加特地许诺他死后可以配享太庙。也正是雍正的这个承诺,成为了后来乾隆借机打击张廷玉的借口。何谓配享太庙?太庙就是古代皇帝

  • 音乐漫谈67 | 隋唐的音乐机构、音乐家和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音乐机构我们前文已经提到,隋唐时期的宫廷燕乐发展迅猛而且规模宏大,相应的,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也呈现出了非常雄伟而且严格的规模。隋炀帝在关中设立教坊,唐玄宗又首创梨园的建制,从而使隋唐宫廷拥有自身隶属的音乐机构,它们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平行存在,相互补充,为隋唐时期的燕乐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资源,而严

  • 清朝时期的汉地十八省,为何不包括辽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辽东归燕国所有;秦汉时期,朝廷在这里设立了辽东郡;然而至三国时期,据史书记载,司马懿为了解决辽东公孙氏割据问题,大肆屠杀辽东人口,司马懿此举确实解决了辽东割据之患,但是他的这一举动又导致了辽东地区人口大规模减少。致使后来的辽东地区,被鲜卑、高句丽、百济等相继侵占。尽管唐朝时期唐高宗发兵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