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李朝义

李朝义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36 更新时间:2024/1/17 15:49:06

朝义(1933年6月5日—2018年8月11日),男,重庆人,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朝义于1956年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0134部队担任军医;1961年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加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研究所,后转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随后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工作;2000年获得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8年8月11日逝世,享年85岁。李朝义对视网膜、外膝体视皮层神经元的非传统感受野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基本资料

名:李朝义

外文名:LiChaoyi

国籍:中国

出生地:重庆

出生日期:1933年6月5日

逝世日期:2018年8月11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33年06月05日,李朝义出生于重庆。

1956年11月,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0134部队担任军医。

1961年09月,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工作。

197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9年05月,加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研究所,后转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随后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工作。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8月11日18时49分,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5岁。

主要成就

李朝义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朝义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对视网膜、外膝体和视皮层神经元的非传统感受野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通过实验确定在视网膜和外膝体神经元的传统感受野以外,还存在着一个比感受野面积大几十倍的“去抑制区”,并证明这个区的活动对于传递图形的区域亮度和亮度梯度信息起决定性作用。还确定在初级视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周围,也存在一个能调制感受野反应的大区域,将它命名为“整合野”,在详细地研究了“整合野”的时空结构和调谐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感受野“三重结构”的新理论模型,来说明视觉感受野的多种功能。

学术论著&专利

截至2019年4月,李朝义在国际和中国国内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90篇,获得近20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9年4月,李朝义获得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李朝义人才培养

讲座报告

2008年7月2日上午,李朝义电子科技大学暑期学校学员们作了题为《Eyemovements,visualperceptionandattention》的学术报告。

2016年5月25日下午,李朝义在洋泾菊园实验学校举行的“院士进校园”科普报告会上,为师生带来了一场《脑与意识问题的探索》的科普报告。

李朝义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单位

1999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

2000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会

社会任职

李朝义先后担任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亚太地区委员会理事,中国科学院重大交叉前沿研究项目“脑和意识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主编。2005年5月后,在电子科技大学担任双聘院士、电子科技大学视觉认知与类脑计算实验室主任、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他还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兼职教授、重庆市视觉损伤与再生修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暨南大学兼职教授或荣誉教授。

人物评价

李朝义具有敏锐的战略眼光,积极面向国家需求,活跃在科学前沿,他善于把握学科发展机遇,在视觉信息大范围整合研究等方面始终处于国际前沿,并推动其成为研究复杂视觉信息处理神经机制的国际热点,为中国视觉的脑机制、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他严谨治学,淡泊名利,为人正直,胸怀坦荡,平易近人,关爱后生,以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人格培育了一批杰出人才。(中国科学院评)

李朝义先生自2005年加盟电子科技大学以来,倾其知识和智慧,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言传身教,关爱后学,为电子科大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电子科技大学评)

李朝义院士是中国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在视觉的脑机制、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国生命与健康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六十年如一日、潜心致研、锐意创新的精神,将一直鼓舞着大家在科学道路上勇往直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评)

后世纪念

李朝义院士纪念论坛

2019年7月5日至8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第四届中国视觉科学会议(CVSC2019)暨李朝义院士纪念论坛。为纪念视觉科学研究学者李朝义院士的卓越贡献,大会于6日下午举办了李朝义院士纪念论坛。

标签: 李朝义

更多文章

  • 刘光鼎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光鼎

    刘光鼎(1929年12月29日-2018年8月7日),山东蓬莱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刘光鼎1948年9月参加革命;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随即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2年;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任队长;1964年任地质部海洋地质所地球物理

  • 周尧和

    名人大全编辑:笑红尘标签:周尧和

    周尧和(1927年5月30日—2018年7月30日),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周尧和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3年赴前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深造;1957年研究生毕业,获苏联技术

  • 宋玉泉

    名人大全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玉泉

    宋玉泉(1933年6月12日—2018年7月27日),河北张北人,金属材料超塑性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吉林大学教授。宋玉泉1955年9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后分配至吉林工业大学物理教研室任教;1980年晋升为吉林工业大学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吉林工业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

  • 林尊琪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林尊琪

    林尊琪(1942年6月3日—2018年5月28日),男,出生于北京市,原籍广东潮阳,高功率激光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总工程师。1964年林尊琪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研究生,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实

  • 李天

    名人大全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天

    李天(1938年10月2日—2018年4月11日),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隐身专业领域的开创者,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歼八系列飞机和歼十一飞机气动力专业总师,中国四代机背景项目课题主要负责人。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

  • 郝柏林

    名人大全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郝柏林

    郝柏林(1934年6月26日—2018年3月7日),北京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郝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进入前苏联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学习;1956年转学到哈尔科夫国立大学物理数学系;1959年从哈尔科夫国立大学毕

  • 孙枢

    名人大全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孙枢

    孙枢(1933年7月23日~2018年2月11日),江苏金坛人,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伦敦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1933年7月23日出生于江苏金坛,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出任中国科学

  • 袁承业

    名人大全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袁承业

    袁承业(1924年8月14日—2018年1月9日),浙江上虞人,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袁承业于1948年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毕业;1951年作为建国后首批公派留学生在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5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回国;1956年调到

  • 吴旻

    名人大全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吴旻

    吴旻(1925年12月16日-2017年10月16日),出生于北京,籍贯江苏常州,肿瘤遗传学家,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吴旻195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50年—1952年任武汉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医师;1954年—1957年任中央流行病研究所

  • 柯俊

    名人大全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柯俊

    柯俊(1917.6.23-2017.8.8),浙江黄岩人,材料物理学及科学技术史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柯俊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学士学位,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1984年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