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名人大全>范瑞祥

范瑞祥

所属分类:名人大全 编辑:胖次 访问量:2266 更新时间:2023/12/16 18:59:30

范瑞祥,1965年6月出生于甘肃省武威市,祖籍为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运载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总师,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范瑞祥于1981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1985年本科毕业后被免试推荐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199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10月—2004年6月任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某新型洲际导弹副总设计师;2004年6月—2009年5月任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和某新型洲际导弹总设计师;2008年担任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201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航天运载技术专业组组长;2014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范瑞祥主要从事运载火箭总体设计技术研究工作。

基本资料

名:范瑞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甘肃省武威市

出生日期:1965年6月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4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65年6月,范瑞祥出生于甘肃省武威市。

1981年,从武威一中毕业,考入北京航空学院。

1985年,本科毕业后被免试推荐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

199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从事航天科研工作。

1993年—2001年,担任长征二号F结构系统主任设计师。

1999年—2001年,担任某新型导弹结构系统主任设计师。

2001年10月—2004年6月,任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和某新型洲际导弹副总设计师。

2004年6月—2009年5月,任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和某新型洲际导弹总设计师。

2008年,担任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201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航天运载技术专业组组长。

2014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16年6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名单。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范瑞祥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范瑞祥担任长征二号F结构系统主任设计师期间,组织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箭体和逃逸系统结构技术攻关工作,解决了大型整流罩结构设计、逃逸系统多个特种机构研制、运载火箭结构轻质化及可靠性设计等技术;担任某新型导弹结构系统主任设计师期间,组织完成了该导弹弹体结构研制工作,并在弹体结构轻质化和低冲击分离装置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担任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期间,组织完成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两种新型固体上面级的研制、以及多项关键技术攻关工作。

科研奖励

截至2018年10月,多年来,范瑞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排名第十七)、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发明专利

截至2018年10月,范瑞祥申请并获授权国防发明专利18项。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10月,范瑞祥在中国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其中10篇为第一作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科技委年会上发表论文5篇;参与编写著作2部。

范瑞祥人才培养

寄语学生

范瑞祥寄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1-2022学年硕士毕业生要坚持“终生学习”的习惯,勇敢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养成良好的“与人沟通”和“与人合作”的团结和团队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栋梁。

培养成果

截至2018年10月,范瑞祥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2名、型号副总设计师19名、主任设计师29名。

讲学讲座

时间

讲座名称

地点

2016年11月22日

长征火箭的发展和未来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2018年6月7日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年7月

中国运载火箭发展历程

线上+线下(北京)

范瑞祥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2014年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17年5月

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7年10月

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20年9月

中国航天基金会奖钱学森杰出贡献奖

2021年11月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06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

-

《航空知识》编委

-

《问天少年》编委

-

中央军委科技委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范瑞祥幼年丧父,由在兰州工作的哥哥供其上学。上学期间,他与母亲、腿有残疾的弟弟一起生活。2020年3月,其年近百岁的母亲病故。

婚姻家庭

范瑞祥的妻子叫陈极,二人也为同事关系。

人物评价

范瑞祥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领域的优秀科学家,他矢志不渝,始终在航天科技领域刻苦攻关,勇攀高峰,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把满腔热血献给了自己挚爱的航天事业。(榆次融媒体中心评)

爱人范瑞祥是一个十分勤奋、十分认真的人,他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认认真真。(范瑞祥的妻子陈予极评)

范瑞祥和他的团队为中国当代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蒋一评)

标签: 范瑞祥

更多文章

  • 范守善

    名人大全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范守善

    范守善,1947年2月出生于山西晋城,材料物理和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晋城市光机电产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进站院士。1970年范守善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获得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 方岱宁

    名人大全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方岱宁

    方岱宁,1958年4月3日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浙江宁波,材料力学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方岱宁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1986年获得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得以色列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95年至2009年历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副教授、教授;

  • 高德利

    名人大全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高德利

    高德利,1958年4月16日出生于山东省禹城市,油气钻探与开采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德利于1982年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1984年获得西南石油学院矿场机械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石油大学(北京)油气井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在清华大学力学站完成博士后研

  • 高镇同

    名人大全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高镇同

    高镇同,1928年11月生于北京,江西都昌人,结构疲劳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6年至1950年在北洋大学航空系学习,毕业后曾在清华大学任助教。1952年起在北京航空学院工作,历任材料力学实验室主任、固体力学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过8家飞机制造

  • 葛昌纯

    名人大全编辑:君莫笑标签:葛昌纯

    葛昌纯,1934年3月6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省平湖市,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52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1983年获德国Dresden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葛昌纯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在气体

  • 顾秉林

    名人大全编辑:胖次标签:顾秉林

    顾秉林,1945年出生于吉林德惠,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和材料科学家,清华大学原校长。1960年至1965年就读于包头市第九中学,毕业于芜湖市第一中学;1965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1970年大学毕业并留校工作;1973年3月至1975年7月及1978年1月至1979年11月,先后在清华大学固体物理

  • 顾宁

    名人大全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顾宁

    顾宁,男,1964年5月生,籍贯江苏南京,生物医用纳米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会士(AIMBEFellow),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顾宁于1982年—1986年本科就读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微波技术专业;1988年—1990年硕士就读于东南

  • 顾诵芬

    名人大全编辑:晴天标签:顾诵芬

    顾诵芬,1930年2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顾诵芬于1951年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之后进入航空工业局生产处工作;1952年至1956年担任航空工业局飞机技术科工程师;1956年至1

  • 顾逸东

    名人大全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顾逸东

    顾逸东,祖籍江苏苏州,1946年出生于江苏淮安,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应用技术和浮空飞行器专家,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6月-1996年7月,任国际空间委员会(COSPAR)科学气球组委员;1993年7月-1

  • 郭烈锦

    名人大全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郭烈锦

    郭烈锦,1963年出生于江西省遂川县,工程热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79年郭烈锦考入西安交通大学锅炉专业,1989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博士学位后在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多相流与传热研究室任教,历任助教、讲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