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心澄,1959年2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谢心澄于1982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同年通过CUSPEA选拔考试赴美国深造;1988年获得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1年至2004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类资助;200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研究室主任;2009年出任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主任;2011年至2018年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担任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谢心澄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并特别致力于促进理论与实验研究的深度融合。
基本资料
中文名:谢心澄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1959年2月
毕业院校:美国马里兰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59年2月,谢心澄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江苏省常州市。
1978年,从江苏南京市第四中学毕业,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78年9月—1982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通过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选拔考试赴美国深造。
1982年9月—1988年7月,就读于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8年—1991年,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1年—2004年,先后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klahomaStateUniversity)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00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国际量子结构中心成员。
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类资助。
2004年,担任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校董事会教授。
200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研究室主任。
2009年,出任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主任。
2010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2011年—2018年11月,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物理学部)。
2018年2月,担任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谢心澄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谢心澄在低维体系电输运研究方面,他用光子辅助模型对二维电子系统中微波诱导的“零电阻”现象作出了系统解释;提出用电子droplet态来解释二维金属至绝缘体相变现象;预言了双层体系中可能存在填充因子为1/2的态,为相关实验所证实。在自旋电子学领域,深入讨论了自旋流定义;提出低维体系中关于自旋极化产生和自旋输运调控的新方案、新模型;提出“自旋超导”等具有重大潜在影响的新型量子态等。
学术论著
根据2021年9月北京大学学者主页网站显示,谢心澄共发表SCI文章120多篇,包括三十余篇《PhysicalReviewLetters》文章。
承担项目
根据2021年9月北京大学学者主页网站显示,谢心澄担任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主持一项中科院方向性项目,一项基金委重点项目,长期以来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和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ofEnergy)的连续支持。
谢心澄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谢心澄强调,科研中有些基本的品质必须要满足,比如诚信,在此基础上,老师更为看重的是学生有没有做科研的驱动力,有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同学们在科研活动中遇到困难、挫折,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不代表你就没长进,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学到东西,学到如何做科研,实际上是个人成长的过程。他说“如果你从事的工作总是能够激发你的创造力,并且经过思考和努力,最后能解决问题,发挥出自身的价值,那就是非常好的选择。”
谢心澄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迁回中国
谢心澄应好友之邀,和太太结束在美国的稳定生活,将美国的房子卖掉,举家迁回中国。
人物评价
谢心澄在量子霍尔效应、电荷及自旋输运、低维量子体系等领域中,对新型量子现象的发现及理解做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评)
谢心澄应邀于2013年至2015年出任物理评论快报DivisionalAssociateEditor,是全球入选担任这一职务的极少数几位杰出华人物理学家之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