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有人说战国时秦七代君王个个贤能,而其他六国则昏君不断呢?

为什么有人说战国时秦七代君王个个贤能,而其他六国则昏君不断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017 更新时间:2024/1/19 16:50:07

个个贤能真的算不上,主要是制度好,萧规曹随,如果不昏,哪怕是庸也不会出大乱子。当然了贤能的还是有的,我们可以逐一进行分析一下。

贾宜在《过秦论》中提到:“孝公即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春秋初期各国版图

很明显题主所说的七代贤能,也就是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秦始皇。我觉得如果要给他们按照才能排名次应该是这样的:孝公>惠文王>秦始皇>昭襄王,另外三个就不要排了,武王太刚烈,孝文王当了五十多年太子,继位三天就去世了,庄襄王也只是萧规曹随,在位时间也不长。

秦孝公秦国自从穆公以后,跻身于大国行列,秦穆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史记》称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但是到了孝公经过国君频繁更换,秦怀公被逼自杀,大臣拥立秦灵公,灵公早逝,秦简公夺位,献公被流放,简公殁惠公继位,惠公殁年幼的出公继位,小主夫人当政,秦国贵族迎回献公杀出公和小主夫人,史称四代之乱,秦国内乱不断,导致国力逐渐衰落。到了孝公之时,秦丢失河西之地,列国卑秦。

战国初期

秦孝公决意要恢复穆公霸业,发布求贤令。魏国经过李悝变法成为第一强国,楚国完成吴起变法,但是吴起被杀后变法没有持续下去。秦国也曾效仿山东六国变法,秦简公的时候,学习中原允许百姓配剑,养成尚武风气,按照田亩收缴赋税,但是变法仍然只是徒有其表,五十万大军被魏国五万人打的一败涂地。

秦孝公极度渴望得到变法人才,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经过景监的推荐面见了孝公。孝公对商鞅的变法非常赞赏,于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对秦国进行了最深彻的变法。孝公当时是顶住很大压力的,太子犯法太子太傅赢虔被治罪,又对太子太师公孙贾施以墨刑,守旧派才消停下来。

孝公时期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此时中原霸主魏国被齐国击败,庞涓被杀,商鞅抓住机会劝说孝公讨伐魏国,商鞅诱骗公子,俘虏了公子,夺回河西之地。

秦惠文王惠文王继位,秦国看似强大,但是内外交困。内有商鞅威望日隆,东有公孙衍合纵六国攻秦,西有义渠犯边。还有守旧派的反扑,变法能否持续下去,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秦惠文王首先利用赢虔和守旧派对商鞅的痛恨,除掉了商鞅,一举巩固的自己地位。虽然商鞅死了,但是秦惠文王并没有废除变法。在巩固了地位以后,秦惠文王任用张仪为相,破坏了公孙衍合纵的策略。

惠文王时期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向东任用张仪为相,诓骗魏国占领了河西全部土地,又攻占了河东地,为秦国东出制造了跳板,在张仪的劝说下韩,魏,楚,赵纷纷割地求和。向西,秦惠文王任用司马错攻灭巴蜀,讨伐义渠,使秦国版图急剧扩张。

惠文王内诛权臣商鞅,选贤任能,在伐诸侯,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昭襄王秦武王死后,赵武灵王立秦昭襄王。昭襄王同时期的赵武灵王燕昭王,都是名震一时的贤能君主,每一个都不比昭襄王差。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在最初并没有掌权,有宣太后执政。后来昭襄王任用范睢,夺取了权力。任用白起,对山东六国多次进行讨伐,特别是长平之战后,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已经展现出来了。

昭襄王时期

但是他近攻显然比远交用的多,他的外交政绩平平,约定和齐国一起称帝,但是齐王却等到他先称帝,试探天下人态度,被齐王当小白鼠耍了。最后虽然战争胜利了,但是秦国民生也凋敝了。这这一点上他远远不如秦惠文王。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来,秦国早期的版图实际上是惠文王奠定的,但是惠文王在位期间,开拓疆域还不耽误富国。

秦始皇秦始皇在亲政前,吕不韦当政,吕不韦重用蒙骜,攻取赵国三十多座城池,韩国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座城池,对韩魏形成包围,领土已经与齐国接壤,可以说这个时候已经孤立了楚国,包围了韩魏,吕不韦的政绩也相当显著,李斯也是吕不韦推荐的。

在秦始皇亲政以后,任用李斯为相,任用王翦灭掉了赵国,燕国,楚国,王贲灭掉了魏国,齐国一统天下。在李斯的辅佐下,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施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奠定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但是晚年沉迷于长生之道,大兴土木,造成民怨沸腾。终究不如孝公,惠文王善始善终。

其实主要还是制度好,如果把秦昭襄王时期的赵惠文王相比较的话,昭襄王如果和赵惠文王换一下立场,赵惠文王未必比昭襄王差。赵惠文王任用廉颇,赵奢多次击败秦,齐史书称其:“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其实在战国时期,很多君主都能做到礼贤下士,有时候可能会糊涂,但是大多数算不上昏庸。主要还是秦国制度好。

杜甫也曾说过:统一天下不是秦国的功劳,而是六国都犯过致命的错误。

秦国一共经历了6位君主,他们是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依法治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法家思想更是深入每个国君的心中。

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秦国作为边陲之国,被其他六国所看不起,所以正是处于这种“忧患”之境,才造就了国君的励精图治,反观其他六国,似乎有些背道而驰了。

《大秦帝国》中有句歌词: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唱出了秦国人的众志成城,励精图强的精神,所以即使是遇到君王平庸的时候,借助法家依然能成就一番功业。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惠文王是怎么带领秦国东征天下的?秦惠文王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秦惠文王,姓嬴名驷,秦孝公之子,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在位期间,开疆扩土,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关于他是怎么带领秦国东征天下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生平。秦惠文王19岁即位,即位后第一个挡路人就是商鞅这个大尾巴,然后就是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这时,嬴虔,公孙贾这

  • 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哪位秦王功劳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秦惠文王贡献最大,是他继沿用商鞅变法,派司马错取得巴蜀,巴蜀乃天府之国,使秦国有了重要的粮草供应基地,使秦国的国力位于其他六国之首,具备了一并天下的实力。贾谊的《过秦论》有言道:奋六世之余烈。说的是:始皇帝,在继承前人光辉业绩的基础上,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大业。这里的六世,尤其是始皇之前的前六位。一世:

  • 古代皇帝如何保证大臣的忠心?法国皇帝最奇葩,靠一根绳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御人术,在帝王之家那种混乱不堪的环境能登上帝位的,除了扶植上去的傀儡皇帝。凡事用手段上去的没几个简单的。说一个雍正雍正是太子嘛历史上好像也是篡改遗召上位的。雍正当上皇帝以后他本身严苛多疑对下面的人不放心于是就想方设法探知大臣的一举一动。所以他就在每个大臣家里安插耳目随时知道他们的言

  • 如何看待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忠于刘备,忠于蜀国,这是值得肯定,也符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当然也有人从不同角度出发,指出诸葛亮的忠是愚忠。我认为不然。汉末的士大夫面临分裂割据的局面,都会选择投靠的对象。诸葛亮在荆州,日子相对太平,而治理荆州的刘表是朝廷官员。这些都让诸葛亮不会贬低汉朝,而且还会对汉朝充满感情。刘备能得到诸葛亮的

  • 古代帝王中,哪位帝王能称得上是“痴情郎”?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非明孝宗朱佑堂莫属,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人。是中国历史上,″一夫一事制首位皇帝。对于古代帝王在情的方面不能要求太多,毕竟他们是天子,后宫佳丽三千,而且要考虑后代继位等问题,痴情对于他们来说,我的理解是对某一位太后或妃子的理解比其他的要深,情感上依赖性比较高,对其各方面的事情都有所关注。在我看来,我认为是

  • 一君王13岁登基,仁爱一生,为何该君王却不被世人铭记?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我觉得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他没有自己的子嗣,继位的是他的侄子,所以后人对他的颂扬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因为宋仁宗是个仁爱厚道的君王,他在位的时候一心考虑的都是其他人,没有过多的宣传自己,所以才导致了后人对这个君王都没什么印象。宋仁宗赵祯本人在政治上不是很突出的人,我觉得他之所以能治理出一个盛世王

  • 韩信对刘邦忠心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史记》中关于韩信的记载其实很有意思,如果你结合他身边一个很重要,但是又很容易被忽略的人来解读他,你就会发现:韩信当初没有背叛刘邦,其实并非出于他的忠心,而是他没实力造反。以下个人观点,欢迎讨论。我们先说前面提到的韩信身边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那个人。他就是韩信身边的一名谋士:蒯彻。蒯彻最大的能耐

  • 李斯本要被罢黜,为何又被重用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李斯被启用,标志着秦国延续了商鞅变法以来“任人惟才”的人才制度,避免了“开倒车”。一、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人才制度自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秦国的顶级政治人才,几乎都是来自东方各诸侯国;尤其是魏国,更是带头孜孜不倦的为秦国“无私贡献”,公孙鞅、范雎这两大令秦国脱胎换骨的顶级智囊,在魏国根本入不

  • 为什么在古代大部分将军都效忠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以往的朝代,皇帝都会在都城为武将建造府邸,安置武将的家属,并包揽安保工作,免除武将临敌对阵时的后顾之忧。武将的适龄子弟大多享有免试进入初级公务员序列的优惠待遇,猛看是一人为将,全家在公,实际上是武将的家人都当了朝廷的抵押品人质。所以,古代的武将通常不会反叛,而是效忠皇帝。谢邀,让一个人效忠一个人,本

  • 秦国为何能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连续几代君王都是有雄才大略的君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需要说明的是,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不能说个个都是雄才大略的君王,至少孝文王(在位三天)和庄襄王(在位三年,没有建树)就担不起这种称呼,另外,轻骠好勇,受伤而死的秦武王以及大半生形同傀儡,后半生昏招迭出的昭襄王,算不算雄才伟略还待商榷。如此算来,当的起雄才伟略四字的怕只有秦孝公、惠文王和秦始皇三人了。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