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你怎么理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和其中包含的无数故事?

你怎么理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和其中包含的无数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1958 更新时间:2024/1/20 23:41:08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儒家的观点吗,儒家又是如何看待君臣关系呢?

“忠”与“孝”是儒家的两个重要概念,包含于我们常说的“八端”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中。对于这两个概念,我们自以为熟知,几乎不假思索地认为“忠”便是忠诚,即无条件的忠诚于君主;“孝”便是孝顺,即无条件的服从父母。

但熟知非真知。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蔽于流而不知源。后世小说家常说:“君叫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这两句话在市井中传播甚广,以至于有人认为这便是儒家的主张。其实并非如此,儒家恰恰是反对愚忠、愚孝的。我们无论是溯源于先秦还是后世儒学,都可证明这一点。

先秦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在政治上提出“德治”的主张。他认为臣子对于君主并不是一种人身依附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等的关系。他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臣子忠于君主才是必要的,因为这符合孔子“君君、臣臣”的原则。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以求见用于当道便是为了寻求明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是一味的愚忠于自己本国的君主。近年来出土的郭店楚简有一篇叫作《鲁穆公问子思》,鲁穆公问道:“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答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这便是说明一个臣子的本分不在于阿谀奉承,而是能够犯颜直谏,指出君主的错误和过失,只有如此,方是真正的忠臣。

到了孟子那里,则提出了“仁政”说,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个只有以民众利益为重的君主才具有统治的合法性,否则就应该推翻他,正如“汤放,武王伐纣”一样,这是吊民伐罪之举,具有天道之合理性。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后来的荀子也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即认为儒家的王道理想高于现实的政治,应该以王道理想为依据,而不是一味的逢迎君主。

以上便是儒家关于“忠”的主张,我们在儒家经典中也可以看出先秦时期还未出现绝对的尊君观念。

所谓的“忠”除了强调合乎道义的忠君外,最重要的还是强调对于朋友的“忠”。如《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此外,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悌不仅优先于忠信,而且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更是多于“忠信”,可见在孔子那里,“孝悌”的价值是高于“忠信”的。

儒学发展到汉代,在汉武帝时出现“独尊儒术,表彰六经”的状况,儒学获得了官方认可的正统地位。此时虽然已经由周代的封建制变为郡县制,但宗法制的传统还存在,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家国同构”。基于此,统治者意识到,用于处理家庭、宗族内部伦理关系的“孝”是可以被扩充到社会上的,这便是《礼记》所讲的“资于事父而事君则敬同”。因此,《孝经》在汉代极为重视,不仅将“举孝廉”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皇帝的谥号中还含有“孝”字,如汉孝文帝、汉孝武帝等,这便说明了统治者对于“孝”的重视。

《孝经开宗明义》便说:“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将“孝”伦理政治化,将其视为国家实行政教的根本。又说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里便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

在《孝经事君章》也说道:“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这里的“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便是强调对国君正确有益的政令要积极的奉行,以使其德政能够顺利实行;但同时也强调对于国君的过错和失误要及时加以纠正和补救,以使其恶政暴行能够受到制止。

在《孝经》中最为精彩的便是《谏诤章》,曾子问道:“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则明确对之加以否定。孔子认为:“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什么是谏诤?刘向在《说苑臣术》中说:“有能谏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由此我们可见一个真正的忠臣孝子不是一味的“顺”,有时该“逆”的时候还得“逆”。不要一味的无条件的愚忠愚孝,因为父母、君主总有糊涂的时候,如果不加以及时的阻止他们,就会让他们犯下更大的过错。如果是这样,便会毁坏他们的名节。可是后来的腐儒、小说家呢,严重的曲解了儒家的本意,提出“君叫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的极端言论。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唏嘘“经是好经,可惜让歪嘴的和尚念歪了”。

但是,翻开历史,我们发现历史上虽然有很多愚忠愚孝的行为,但也不乏敢于犯谏直谏者。如唐代的魏征,明代的海瑞,他们敢于逆龙鳞,勇于指出皇帝的过失,不仅体现了一个臣子的赤胆忠心,也让人们明白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忠”。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更加明白无误的了解到儒家不仅反对愚忠愚孝,还提倡诤子和诤臣。

所谓的忠一方面是指君王的行为符合道义时,要积极的奉行;另一方面则是指君王的行为不合道义时,应该及时谏诤,以使其免于错误和过失。所谓的孝也是一方面指父母的行为合道义时,应该积极的顺承他们,反之则要做诤子,以及时匡正他们的过失,维护他们的声誉。

文:里先生

参考文献:《说苑臣术》《孝经》《礼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个人感觉这句话包含最深的含义便是古代君王巩固自己中央集权所实施的手段之一,古时候的皇帝是中央集权的核心与权利唯一的合法人。即朕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利、朕就是法律。皇帝可以掌控所有人的生死。

孔子曾经说过:“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就被后人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属于封建修社会中所谓的“三纲五常”之一。最早记载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了。

其实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后面还有另外一句,这句话同样和三纲五常思想挂钩,它就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也有人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是“儒家”的话,有人曾翻遍所有的儒家典籍也找不到相关的证据。最后才被人发现这只是一句戏文。

个人觉得最具代表性可以体现这句话的人物就是民族英雄“岳飞”。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有人说战国时秦七代君王个个贤能,而其他六国则昏君不断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个个贤能真的算不上,主要是制度好,萧规曹随,如果不昏,哪怕是庸也不会出大乱子。当然了贤能的还是有的,我们可以逐一进行分析一下。贾宜在《过秦论》中提到:“孝公即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

  • 秦惠文王是怎么带领秦国东征天下的?秦惠文王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秦惠文王,姓嬴名驷,秦孝公之子,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在位期间,开疆扩土,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关于他是怎么带领秦国东征天下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生平。秦惠文王19岁即位,即位后第一个挡路人就是商鞅这个大尾巴,然后就是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这时,嬴虔,公孙贾这

  • 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哪位秦王功劳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秦惠文王贡献最大,是他继沿用商鞅变法,派司马错取得巴蜀,巴蜀乃天府之国,使秦国有了重要的粮草供应基地,使秦国的国力位于其他六国之首,具备了一并天下的实力。贾谊的《过秦论》有言道:奋六世之余烈。说的是:始皇帝,在继承前人光辉业绩的基础上,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大业。这里的六世,尤其是始皇之前的前六位。一世:

  • 古代皇帝如何保证大臣的忠心?法国皇帝最奇葩,靠一根绳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御人术,在帝王之家那种混乱不堪的环境能登上帝位的,除了扶植上去的傀儡皇帝。凡事用手段上去的没几个简单的。说一个雍正雍正是太子嘛历史上好像也是篡改遗召上位的。雍正当上皇帝以后他本身严苛多疑对下面的人不放心于是就想方设法探知大臣的一举一动。所以他就在每个大臣家里安插耳目随时知道他们的言

  • 如何看待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忠于刘备,忠于蜀国,这是值得肯定,也符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当然也有人从不同角度出发,指出诸葛亮的忠是愚忠。我认为不然。汉末的士大夫面临分裂割据的局面,都会选择投靠的对象。诸葛亮在荆州,日子相对太平,而治理荆州的刘表是朝廷官员。这些都让诸葛亮不会贬低汉朝,而且还会对汉朝充满感情。刘备能得到诸葛亮的

  • 古代帝王中,哪位帝王能称得上是“痴情郎”?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非明孝宗朱佑堂莫属,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人。是中国历史上,″一夫一事制首位皇帝。对于古代帝王在情的方面不能要求太多,毕竟他们是天子,后宫佳丽三千,而且要考虑后代继位等问题,痴情对于他们来说,我的理解是对某一位太后或妃子的理解比其他的要深,情感上依赖性比较高,对其各方面的事情都有所关注。在我看来,我认为是

  • 一君王13岁登基,仁爱一生,为何该君王却不被世人铭记?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我觉得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他没有自己的子嗣,继位的是他的侄子,所以后人对他的颂扬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因为宋仁宗是个仁爱厚道的君王,他在位的时候一心考虑的都是其他人,没有过多的宣传自己,所以才导致了后人对这个君王都没什么印象。宋仁宗赵祯本人在政治上不是很突出的人,我觉得他之所以能治理出一个盛世王

  • 韩信对刘邦忠心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史记》中关于韩信的记载其实很有意思,如果你结合他身边一个很重要,但是又很容易被忽略的人来解读他,你就会发现:韩信当初没有背叛刘邦,其实并非出于他的忠心,而是他没实力造反。以下个人观点,欢迎讨论。我们先说前面提到的韩信身边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那个人。他就是韩信身边的一名谋士:蒯彻。蒯彻最大的能耐

  • 李斯本要被罢黜,为何又被重用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李斯被启用,标志着秦国延续了商鞅变法以来“任人惟才”的人才制度,避免了“开倒车”。一、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人才制度自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秦国的顶级政治人才,几乎都是来自东方各诸侯国;尤其是魏国,更是带头孜孜不倦的为秦国“无私贡献”,公孙鞅、范雎这两大令秦国脱胎换骨的顶级智囊,在魏国根本入不

  • 为什么在古代大部分将军都效忠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以往的朝代,皇帝都会在都城为武将建造府邸,安置武将的家属,并包揽安保工作,免除武将临敌对阵时的后顾之忧。武将的适龄子弟大多享有免试进入初级公务员序列的优惠待遇,猛看是一人为将,全家在公,实际上是武将的家人都当了朝廷的抵押品人质。所以,古代的武将通常不会反叛,而是效忠皇帝。谢邀,让一个人效忠一个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