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忠于刘备,忠于蜀国,这是值得肯定,也符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当然也有人从不同角度出发,指出诸葛亮的忠是愚忠。我认为不然。
汉末的士大夫面临分裂割据的局面,都会选择投靠的对象。诸葛亮在荆州,日子相对太平,而治理荆州的刘表是朝廷官员。这些都让诸葛亮不会贬低汉朝,而且还会对汉朝充满感情。刘备能得到诸葛亮的忠心,他举复兴汉朝的旗帜是一方面,他的能力以及号召力、凝聚力是另一方面。刘备和诸葛亮是互补而完美的组成,他们因为共同理想和目标联系在一起。
三国这部书,对评论天天都有,就是老生常谈了。
高力士晚年为唐玄宗绝食而死,他为什么对李隆基这么忠心?
高力士原本叫冯元一,早在年幼时便牵涉了一桩谋反案。
由于他生的面貌清秀,人又聪慧伶俐,于是被岭南讨击史李千里阉割后,送给了武则天。
当时朝政都由武则天说了算,李氏皇族子孙多被她所戮。李千里为了自保,“数进符瑞诸异物”以求武则天欢心。他知道武则天信佛,便给冯元一改了个名字叫“力士”,把他和另一唤作“金刚”的阉童一并送到宫中。
(高力士剧照)
冯力士年纪虽小,却极会察颜观色。人又勤奋好学,连武则天都夸他“黠惠”。并让他进入专门为内官所设的“习艺馆”学习文化和骑射。学成后,便让他随侍左右。
不过后来,冯力士在工作中犯了小错,竟被武则天驱逐出宫。
就在山穷水尽之时,宦官高延福向他伸出了援手,将他收为义子,并运用武三思的关系,最终让武则天宽恕了他的罪过,并被重新召入宫中。
后来,李显夺位。
李显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他又是个宠妻狂魔,朝廷事务一应都交给韦皇后应对。结果韦皇后一心要效仿武则天做女皇帝,搞得朝堂上乌烟瘴气,人心惶惶。
也就是这个时候,高力士认准了有为青年李隆基。
本来,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就算李显不做皇帝了,也轮不到李隆基来做皇帝。但高力士识人,认定李隆基绝非平庸之辈,而李隆基也正欲谋大事,急于结交朝臣,所以二人一拍即合。
这年,李隆基25岁,还是临淄王。高力士也才20岁。两个年纪相仿,再加上两人亦都能文能武,因此关系非常亲近。
公元710年,在高力士的帮助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之变,成功地把韦氏一族悉数诛杀,并拥立父亲李旦继承了帝位。同时,由于李隆基政变有功,被封为太子。
公元712年,在李旦的禅让下,李隆基登基继位。
(李隆基剧照)
然而太平公主在朝中不断扩张势力,一心想要夺权。
所谓卧榻之下,岂容他人安睡。李隆基和高力士联合起来,再次发动了先天政变,彻底把太平公主及她的党羽一网打尽。从此,朝廷便被李隆基牢牢控制在手中。
两次政变,高力士不仅为李隆基出谋划策,还身先士卒替李隆基铲除异己,可以说,李隆基能坐上皇帝的位子,高力士功不可没。
李隆基对高力士非常信任,让他侍奉左右,并破格把他提拔为青光禄大夫、右监门卫将军、云麾将军、执掌内事省事务。
高力士这个人很知分寸。李隆基每次许他以高官厚禄,他都没有沾沾自喜,反而一再推辞,为什么呢?原来他感恩养父高延福,认为自己所受官禄,不能高过高延福。
高力士的行为让李隆基赞叹不已,觉得他人品又好,工作能力又强,愈发器重他。
高力士并没有恃宠而骄,依旧全心全意侍奉李隆基,还为李隆基分担政务。比如官员的上奏,都由他先过目,大事才报给李隆基,小事便由他全权处理。
随着李隆基年老,愈发怠于政事。高力士的作用也就愈发突出了,他不仅要处理李隆基和朝臣们的关系,还要帮助李隆基在重大问题做决策。
对于这个时段高力士的评价,《旧唐书》是这么说的:“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故近无闲言,远无横议。”这个评价显然是非常好的。
除了处理朝臣之间的关系,高力士还为李隆基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件就是立太子;还一件就是撮合了杨玉环和李隆基。
(杨玉环和李隆基剧照)
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
眼见都城不保,高力士保护着李隆基逃往成都。两人此时亦都是白头翁,但高力士一路上仍然尽心尽力保护在李隆基身侧。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并举行了登基大典,是为唐肃宗。紧接着他又率军平定叛乱,收复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
次年,待战事平定后,李隆基在高力士的陪伴下,又回到了长安。
只是此去经年,在李亨的安排下,李隆基只能屈居于曾经做临淄王的府邸兴庆宫。尽管杨玉环已烟消云散,还好有高力士一路相伴,李隆基的老年生活,好歹还有个作伴的。
但李亨还是觉得不放心,毕竟李隆基和高力士可是一起革过两次命的。再加上李隆基在兴庆宫的阁楼上饮酒时,一些百姓看到了,便纷纷向他跪拜,这无疑让李亨夜不能寐。
于是,李亨又把李隆基的居所改到了更加偏僻的太极宫。
(李亨剧照)
李亨命李辅国负责此事。
李辅国拿着鸡毛当令箭,带了五百持刀骑兵,前往迎接李隆基。
说是迎接,他这一阵势着实吓人。只见刀光闪闪一片,把个李隆基吓得不轻。
高力士十分着恼,呵斥李辅国,命他不得对太上皇无礼。又代李隆基向五百士兵问好,尽管李辅国骂他“不解事”,还杀了他两名侍从,但邪不压正,再加上李隆基余威犹存,那些士兵胆怯,最终纷纷下马给李隆基请安。李隆基这才化险为夷,好歹算平安地迁居到了太极宫。
不过,高力士却因此得罪了李辅国,再加上李亨也不愿意让高力士常在李隆基左右,所以李辅国的诬告来得很及时。
不久,高力士不仅被削去所有职务,还被流放于巫州。临行前,高力士请求再见李隆基一面,未准,只得抱憾上路。
公元762年,李亨大赦天下,高力士这才得以回京,然而他在走到朗州时,听说李隆基已去世的消息后,不禁“北望号恸,呕血而卒”。
高力士一生都对李隆基忠心不二,李隆基去世后,他亦不愿苟活。明人李贽赞他为“高力士真忠臣也!”
(参考史料:《明皇杂录》《旧唐史》)
按照《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死后,流放外地的高力士被放回。走到朗州时,听说太上皇李隆基已死,高力士伤心大哭,呕血而死。此时是宝应元年三月,高力士七十九岁,他并不是绝食而死。
那么,高力士为什么对唐玄宗的感情这么深厚?这般忠心呢?
高力士从小被阉入宫,因为记忆力过人,很得武则天、武三思的赏识。唐玄宗登基后,也非常倚重高力士。
此前,唐太宗借鉴历史教训,很注意防范宦官,规定宦官最高只能做到四品。但唐玄宗李隆基时代,破坏了这个规矩。
当时设立了内侍省,由高力士负责,许多政事先交内侍省,由它筛选之后,再呈唐玄宗。其中一些小事就由内侍省决定,不再上报唐玄宗。这就给了高力士这些太监们很多的擅权的机会。
特别是唐玄宗晚年时,逐渐怠政,许多大事和人事的任用,都与高力士商量。唐玄宗曾经说:“力士当上,我寝乃安。”
唐玄宗信赖高力士,封他为骠骑大将军,渤海郡公。高力士还娶了妻子,父母和岳父都得到隆重的封赏。唐玄宗称呼他为将军,皇太子李亨把他视为兄长,普通的亲王、公主称他为“翁”,皇亲们称他为“爹”。可见,高力士的地位在开元、天宝年间尊崇无比。
当时,满朝文武包括皇太子都知道高力士在皇帝面前说话很有分量,都对他小心逢迎。高力士聚敛了海量的财富,他所代表的宦官势力也越来越大,到后来终于不可收拾。
安史之乱,高力士陪伴唐玄宗逃往四川,归来之后,继续服侍太上皇。此时,唐肃宗的亲信太监李辅国当权,在他的授意下,高力士被流放到巫州。
唐玄宗和唐肃宗死后,唐代宗继位,高力士被放回,途中死掉。他为唐玄宗呕血而死,因为唐玄宗给过他太多太多的东西,而唐代中晚期的宦官之祸,也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