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十岁即位的赵惠文王是如何将赵国发展成强国的?

十岁即位的赵惠文王是如何将赵国发展成强国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317 更新时间:2024/1/15 18:02:19

赵惠文王赵何,是战国后期一位杰出的治世君主。他在位时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之善于用人,轻徭薄赋,睦邻友好,为国家的发展营造出了一个有利的内外环境,最终将赵国推上鼎盛治世。他是赵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称王的君主,为赵国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一、首位赵王。赵何,是赵武灵王赵雍的儿子,也是赵国第一位正式称王的君主。至于赵武灵王,据现在能确信的资料来看,很可能生前就没有称王。有一种说法是,公孙衍发动五国相王,赵武灵王也称王了;但是不久,赵武灵王又取消了称王,他认为自己的国家还不强盛,称王是有名无实,便自降一格,自称赵君。有人认为,赵武灵王最初没称王,后来见国家强盛了才称王,就应该称呼他为赵王。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赵武灵王生前并未称王,只称“君”,他所谓的“称王”之事实际上是儿子赵惠文王称王后,对他的追谥之号,其本人在生前并未直接、公然称王。

也有人说,赵武灵王生前的确是称王了,因为他尊夫人吴娃为惠后,他若不是王,又何来后呢?但是,历史上的君主,自己本身不称王,夫人称后的又不是没有。故,不能将妻子称后与君主本身称王直接牵连一起。还有人说,赵武灵王晚年,在国内已经称王,但对外还是自称赵君。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只是不会太大。在国内都已经公然称王了,对外还有必要遮遮掩掩的吗?从赵武灵王的一贯作风来看,不像那回事儿。所以,现在的影视剧中一致称呼他为赵王,实际上是欠妥的。

而赵惠文王即位后,国内外形势已经大不一样了,因为战国七雄,甚至小小的宋国、中山国也跃跃欲试,要称王。在这种情况下,综合国力已经跻身各国前列的赵国,已经没有理由不称王了。于是,赵惠文王也就正式称王了,是为赵国历史上首位正式称王的君主。

二、初政之路。在赵何之前,赵武灵王就生有儿子,其中还有赵武灵王夫人韩氏所生的嫡子赵章,且已经被立为太子。赵何幸运之处在于,他出生的时候,韩氏夫人已经去世,他的母亲吴娃深得赵武灵王爱宠,且生下了三个儿子。可惜,惠后吴娃红颜薄命,在赵何八岁那年就香消玉殒了。不过,很有政治头脑的吴娃,在自己临死前,从不求赵武灵王的她求下了一件事:立自己生下的大儿子赵何为太子。

赵武灵王晚年最爱的女人就是吴娃,见她临死前这么请求,也没怎么考虑就点头了。改立国储,这不是件小事儿。而且,太子赵章也没犯下什么非要废黜才能惩罚的大错,所以,改立赵何为太子应该不会多么的顺利,势必遭到朝臣的反对。但是,赵武灵王一贯的雷厉风行作风,认定的事儿,谁反对估计也挡不住。所以,虽然遇到了困难,但是他还是克服了,赵何也就真当成了储君,而赵章则被废黜。

此时的赵何年仅八岁,赵章应该比他大十岁左右。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才当了二年太子的赵何继位做了赵王,赵武灵王退位做了主父。赵何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却很聪颖,明白自己的王位并不稳固,所以努力结好群臣,将权力下放,让群臣感受到赵王的尊重。即位初期,赵何将肥义、周、公子成、李兑、信期、高信、韩徐为等文武大臣均授予要职,表示出充分的信任,而他们也乐于为少年君主效力。这样一来,主父的权力就逐渐被架空了。作为退二线的老领导,主父的年纪并不老,还只有四十多岁,权力欲望正强的时候,猛然间如此,十分的不习惯。他还想掌权,但是群臣却不买账,因为国家只有一个君主,那就是赵何,尽管他年龄小。

为了重掌权力,主父利令智昏,怂恿赵章起来与赵何争权夺利,妄图以此来充当协调人,把已经让出去的权力要回来。可是,赵惠文王赵何不同意,群臣也不同意。后来,便出现了在赵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沙丘宫变,赵章一党被剿杀,主父被困饿死。沙丘宫变后,赵何虽然巩固了王位,但是主父的英年早逝,对于赵国和赵王来说却未必是好事。因为只要有主父在,赵国朝臣中无人敢擅权,但是他死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沙丘宫变,死的人中,也有肥义。肥义早在赵武灵王父亲赵肃侯在位时就十分得志,被委以重任,是三朝重臣,德高望重。肥义一死,公子成被委以重任,为相邦,封安平君。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是赵惠文王的大父。爷爷做相,孙子做王,且孙子年幼,朝政大权自然被爷爷所专。公子成死后,李兑又接着专权,赵惠文王形同傀儡。赵惠文王一直在瞅机会,想一举夺权。不久,机会来了。

赵惠文王十二年(前287),苏秦发起合纵攻秦运动,李兑大力支持,但是,赵国大将韩徐为却建议联燕抗齐,发生了冲突。后来,在韩徐为等人支持下,赵惠文王罢免了李兑,重用自己的弟弟平原君赵胜为相。自此,二十二岁的赵何算是彻底把控了国家大权。

三、治世之路赵惠文王在位时期,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善于用人,朝中确也人才济济,多为一时之选,文有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蔺相如等,武有韩徐为、廉颇、赵奢、楼昌等。赵惠文王不但善于发现人才,更善于使用人才,对于自己的朝臣,他给予较高的待遇和充分的信任。此外,赵惠文王还乐于听取朝臣们的不同意见,善于纳谏。赵惠文王主政期间,赵国在列国中继续发挥着大国作用和影响,加入到苏秦发起的合纵攻秦运动中,迫使秦国取消了“西帝”的称号,回归王位,还收复了之前被秦国攻占的王公、符逾城。

不久,又参与五国伐齐之中,在乐毅的主持下,赵国廉颇督军攻克阳晋,而后又与燕军联合进入临淄,将东方首富齐国重创。赵惠文王时期,赵国不断进攻魏国、齐国,攻占了大片领土,国势蒸蒸日上,逐渐成为关东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国匹敌的大国,也成为秦国东出的最大障碍。在对待秦国冒犯时,赵惠文王也毫不软弱,“和氏璧”风波时,他毅然派蔺相如到秦国去,就是要让天下人看看赵国的胸襟与胆量。而最后,蔺相如的不辱使命,给秦国的强权和仗势欺人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之后的渑池会上,赵惠文王带领蔺相如等人更是用超人的才智与胆略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宴会上,秦王请赵王鼓瑟助兴,赵王恐却之不恭,就鼓瑟一曲。

秦国御史却记道:某年、月、日,秦王令赵王鼓瑟。对于此等明显挑衅和侮辱,有损国家尊严的事儿,蔺相如等人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便“强”秦王为赵王击缶,挽回面子。蔺相如如此对待秦王,秦国大臣自然无法心平气和,当场予以反击:请赵国献出十五座城来为秦王祝寿!蔺相如的回击则更加有力:赵国出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可以商量,不过有一个前提,那便是秦国需要把咸阳城献给赵国,为我们赵王贺寿!秦王虽恼怒,却也知道廉颇带领大军在边境做好了作战准备,自己倘若扣下赵王,也捞不到什么好处,毕竟赵国不同于楚国,而这位赵王也不是当年的楚怀王熊槐,况且又有蔺相如、信期等文武大臣随驾,只好礼送其出境。

赵惠文王治下一班文武大臣,在他的强力领导下不仅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于治国理政上也毫不含糊,将国内治理的井井有条,赵国国势日盛,迎来了鼎盛时期。他在位的三十多年里,赵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勃兴,综合国力持续提升,成为当时除秦国之外,列国中最为强大的地区大国。赵惠文王十岁即位,在位三十三年后,于公元前266年去世,享年四十三岁。他的去世,代表着赵国一个时代的结束。太子赵丹继位,是为赵孝成王,预示着赵国的历史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这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对于赵国来说,却未必是一个好时代。

赵惠文王时期,赵国能成为强国,一方面是赵惠文王继承了父亲赵武灵王的丰功伟绩,自己也善于识人用人,另一方面则是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十岁继位的赵惠文王继承了赵武灵王的丰功伟绩公元前299年,42岁的赵武灵王决定传位给年仅10岁儿子赵何,自己专注于军事,为赵国开疆拓土。退位后的赵武灵王战功赫赫,仅仅3年多就为赵国开拓了很多的土地:

1.赵惠文王二年,赵武灵王夺取了云中、雁门二郡;

2.赵惠文王二年,收服楼烦,赵国骑兵力量大增;

3.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国。

赵武灵王不愧是军事天才,短短两三年,就夺取了两个郡、灭了两个国。赵国国力陡增,跃为东方六国的翘楚,赵武灵王去世后,余威还在,之后多年没有国家敢入侵。赵惠文王躺在父亲的功绩簿上,享受着改革的红利。

没办法,谁让他有个牛逼哄哄的老爹呢?

赵惠文王善纳忠言,知人善任赵惠文王能听得进去忠言,知人善任,手底下文臣武将众多且配合默契,将赵国的事业推进了一步。

赵惠文王时期,赵国最有名的文臣武将就是廉颇、蔺相如了。除了他们俩之外,还有一些牛人,比方说:宦者令缪贤,别看他是个太监,他可为赵国推荐了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蔺相如;平原君赵胜长平之战中的表现颇令人失望,向赵惠文王推荐了赵括的父亲赵奢;还有平阳君赵豹,这位在长平之战前的一番言辞饱含真知灼见,可惜没被采纳……

正是在这些名将名相的辅佐下,赵惠文王将赵国带到了巅峰。

赵奢打败秦国,魏国、齐国先后没落赵惠文王时期,赵国国力强盛,除了变法的红利、君臣的默契配合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外部环境对赵国有利。

1.阏与之战赵国获胜,秦国不敢犯边

公元前270年,秦国进兵包围了赵国重镇阏与,赵国名将廉颇一筹莫展,如果赵国不能做出强有力的反击,后果难料。

廉颇都没办法,赵国君臣十分紧张。天佑赵国,这时候一个收税官站了出来,说我觉得可以打这一仗。然后很有条理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赵惠文王当即拍板,就你了。

这位收税官采用了一连串精彩的战术诡计,把不可一世的秦军打败了,之后多年,秦国不敢再来侵犯了。这位收税官就是大名鼎鼎的马服君赵奢。

2.魏国、齐国开始衰落

赵惠文王登位后,魏国已经跌落中原霸主之位好多年了,赵国少了一个对手。

公元前284年,以燕国为首的五国联军打败齐国,东方大国齐国从此一蹶不振。

魏国、齐国的衰落,间接促进了赵国的崛起。

总结:赵惠文王时期,赵国能成为强国,首先是赵惠文王继承了赵武灵王的丰功伟绩;其次是赵惠文王知人善任,赵国文臣武将辈出;最后,与魏、齐两国的衰落有很大的关系。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会对皇帝绝对忠诚?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御前侍卫也就是皇帝身边的人,特别是清朝,其深有优待的,因为御前侍卫离皇帝近,职位高,地位尊,很容易升迁,清朝由侍卫出身而做到卿相的不少,如索尼、索额图、明珠、和等。那为什么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会对皇帝绝对忠心呢?因为御前侍卫多是来自满蒙贵族王公大臣、宗室子弟和皇帝信任器重之人。对于人品出众、武艺超群的

  • 你怎么理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和其中包含的无数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儒家的观点吗,儒家又是如何看待君臣关系呢?“忠”与“孝”是儒家的两个重要概念,包含于我们常说的“八端”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中。对于这两个概念,我们自以为熟知,几乎不假思索地认为“忠”便是忠诚,即无条件的忠诚于君主;“孝”便是孝顺,即无条件的服从父母。但熟知非真知。究其

  • 为什么有人说战国时秦七代君王个个贤能,而其他六国则昏君不断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个个贤能真的算不上,主要是制度好,萧规曹随,如果不昏,哪怕是庸也不会出大乱子。当然了贤能的还是有的,我们可以逐一进行分析一下。贾宜在《过秦论》中提到:“孝公即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

  • 秦惠文王是怎么带领秦国东征天下的?秦惠文王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秦惠文王,姓嬴名驷,秦孝公之子,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在位期间,开疆扩土,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关于他是怎么带领秦国东征天下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生平。秦惠文王19岁即位,即位后第一个挡路人就是商鞅这个大尾巴,然后就是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这时,嬴虔,公孙贾这

  • 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哪位秦王功劳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秦惠文王贡献最大,是他继沿用商鞅变法,派司马错取得巴蜀,巴蜀乃天府之国,使秦国有了重要的粮草供应基地,使秦国的国力位于其他六国之首,具备了一并天下的实力。贾谊的《过秦论》有言道:奋六世之余烈。说的是:始皇帝,在继承前人光辉业绩的基础上,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大业。这里的六世,尤其是始皇之前的前六位。一世:

  • 古代皇帝如何保证大臣的忠心?法国皇帝最奇葩,靠一根绳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御人术,在帝王之家那种混乱不堪的环境能登上帝位的,除了扶植上去的傀儡皇帝。凡事用手段上去的没几个简单的。说一个雍正雍正是太子嘛历史上好像也是篡改遗召上位的。雍正当上皇帝以后他本身严苛多疑对下面的人不放心于是就想方设法探知大臣的一举一动。所以他就在每个大臣家里安插耳目随时知道他们的言

  • 如何看待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忠于刘备,忠于蜀国,这是值得肯定,也符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当然也有人从不同角度出发,指出诸葛亮的忠是愚忠。我认为不然。汉末的士大夫面临分裂割据的局面,都会选择投靠的对象。诸葛亮在荆州,日子相对太平,而治理荆州的刘表是朝廷官员。这些都让诸葛亮不会贬低汉朝,而且还会对汉朝充满感情。刘备能得到诸葛亮的

  • 古代帝王中,哪位帝王能称得上是“痴情郎”?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非明孝宗朱佑堂莫属,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人。是中国历史上,″一夫一事制首位皇帝。对于古代帝王在情的方面不能要求太多,毕竟他们是天子,后宫佳丽三千,而且要考虑后代继位等问题,痴情对于他们来说,我的理解是对某一位太后或妃子的理解比其他的要深,情感上依赖性比较高,对其各方面的事情都有所关注。在我看来,我认为是

  • 一君王13岁登基,仁爱一生,为何该君王却不被世人铭记?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我觉得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他没有自己的子嗣,继位的是他的侄子,所以后人对他的颂扬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因为宋仁宗是个仁爱厚道的君王,他在位的时候一心考虑的都是其他人,没有过多的宣传自己,所以才导致了后人对这个君王都没什么印象。宋仁宗赵祯本人在政治上不是很突出的人,我觉得他之所以能治理出一个盛世王

  • 韩信对刘邦忠心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史记》中关于韩信的记载其实很有意思,如果你结合他身边一个很重要,但是又很容易被忽略的人来解读他,你就会发现:韩信当初没有背叛刘邦,其实并非出于他的忠心,而是他没实力造反。以下个人观点,欢迎讨论。我们先说前面提到的韩信身边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那个人。他就是韩信身边的一名谋士:蒯彻。蒯彻最大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