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的为国,为民和为汉室兴立的真实心意,慨括起来八个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非也。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曹魏得了天时,孙吴得了地利,刘备集团只能在“人和”上翻腾。
刘氏宗族是政治正确的一面旗帜。
正是这面旗帜使蜀汉有了名正言顺的政治理念兴复汉室。
刘备本身就是这一口号的旗帜,他死了,刘家后代是旗帜,所以诸葛孔明要一直维护这面大旗迎风飘扬。蜀汉集团本钱很少,要是政治正确再丢了,那就更不容易操作。
诸葛亮天生就不是奸臣性格,其性无儒生之劣,却有儒者之良,他的志向不在光宗耀祖升官发财这样针尖大的利益实惠,而在“扭准乾坤、抚平天下”之处。现代新中国不也有这样的伟人吗?比如毛主席的伙伴周总理。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志向高远之英杰,岂是世间皆为俗识凡见的庸士所能理解。
帮助秦始皇灭六国的名将有哪些?
说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时期。首先是秦国的崛起,秦孝公刚刚即位时候,秦国的国力极度衰弱,缺乏战力,别说称霸六国,就连生存都快成问题了。于是秦孝公发布招贤令,启用商鞅图强改革,力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之后又经历了几个巩固和发展时期。也就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时期,最后才到了秦王嬴政时期,也就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中国一统,称始皇帝。帮助秦始皇灭六国名将有:
首先是白起,被封为武安君,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被称为战神,杀人狂魔。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地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白起一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共歼灭六国军队165万,令人闻之胆寒。
其次是王翦,在秦灭六国之战中,王翦作为统帅出征的有三次,灭三国,尤其是攻灭的赵、楚等国均为强国。公元前228年,率兵合击攻赵,使用反间计除掉赵国主将李牧,一举灭赵,俘获赵王;公元前224年,率60万军攻楚,第二年攻破楚都寿春,俘楚王,楚灭;公元前222年,率军平定江南地,俘虏百越国君,置会稽郡。
再次是蒙恬,在统一六国之战中曾经跟随王翦之子王贲攻破齐都,完成统一战争最后一役,不过在此战中功绩并不显赫;蒙恬武力主要体现在对外族匈奴的战争上;公元前215年,率30万军出击匈奴,连战连捷;公元前214年,彻底击溃匈奴主力,匈奴人北退700里,秦军一举收复河套等地区,自此后,有秦一世,匈奴再不敢南下犯边。
还有就是秦国名将王翦之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将领,其主要战功有:公元前225年,率军攻魏,引黄河水灌魏都大梁,降魏王,灭魏国;公元前222年,率军攻燕国辽东地,俘虏燕王,灭燕国,接着又攻破代国,俘虏代国君;公元前221年,率军攻齐,俘虏齐王,齐国灭,六国实现统一。
(全文完)
从公元前247年秦王政上台,至前221年秦灭六国,史书里有记载的秦国名将有蒙骜、蒙武、杨端和、桓、王翦、王贲、内史滕、李信等。
下面,我略述一下这些秦国名将的表现:
第一,蒙骜、蒙武公元247年,秦国大将蒙骜挥师击赵,夺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紧接着又攻取晋阳城。不久后,秦庄襄王病死,宰相吕不韦扶秦王嬴政上台。为了确保政局稳定,吕不韦把正在伐赵的名将蒙骜调回咸阳,蒙骜留下一支军队驻守晋阳城,晋阳百姓乘机揭竿而起,赶走秦军。次年,秦国再度派蒙骜出兵,平定晋阳之乱。
公元前244年,蒙骜伐韩,取十三城。次年,攻魏,取两城。公元前242年,蒙骜攻魏,取酸枣等二十城。
蒙武是蒙骜的儿子,在秦国第一次发动灭楚之战时,李信是主帅,蒙武是副帅。秦军兵分两路,李信进攻平舆,蒙武进攻寝丘,两路大军都大获全胜。后来李信孤军深入,成为强弩之末,被迫撤军,与蒙武会师。楚军乘机发动反攻,李信与蒙武的两处营垒全部被楚军攻入,秦军七名都尉被杀,士卒死伤无数,伐楚之战以失利告终。后来,蒙武追随王翦再度发动灭楚之战。
第二,杨端和在秦国名将中,杨端和知名度最低,其实他是战国后期秦军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公元前238年时,秦军伐魏,杨端和接连攻下垣、蒲阳、衍氏诸城,兵临仁、平丘、黄、济阳,进逼魏都大梁城。
公元前236年,杨端和与王翦、桓等攻赵,取邺城。公元前229年,秦军伐赵,兵分两路,一路由王翦指挥,另一路由杨端和统率河内兵团,进攻邯郸城。赵国以司马尚领兵对抗杨端和兵团。秦以反间计,司马尚被解职,代之以颜聚守卫邯郸城。秦军最终破邯郸,赵国灭亡。
第三,桓桓的史料不多,史学家杨宽认为,桓就是后来逃亡到燕国的秦国大将樊於期。
公元前236年,桓与王翦、杨端和等攻赵,取邺城。公元前234年,秦国大举攻赵,统帅桓出兵攻打平阳、武城,赵国政府派扈辄率军前往救援,赵军大败,十万名赵军将士横尸沙场。
平阳、武城之战的失利,震动赵国,赵国不得不起用闲置已久的名将李牧。公元前233年,桓兵团继续深入,与赵军战于赤丽、宜安。赤丽与宜安位于邯郸北面,显然桓的战略是实施大迂回,在攻克赤丽、宜安后,包抄邯郸,彻底把邯郸变为一座孤城。倘若桓的计谋得逞,赵国就岌岌可危了。然而,李牧拯救了赵国,在宜安之战中大破秦军。桓在宜安之战惨败后,不敢返回秦国,他只身一人逃到了燕国,改名樊於期。
第四,王翦王翦是继白起之后的又一位秦国名将,据史书所载,他“少而好兵”,后为秦国统一中国立下赫赫战功,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公元前236年,王翦与桓、杨端和等攻赵,攻克军事重镇阏与城,又连下阳、安阳等八城,尽取漳水流域之地。
公元前229年,秦军兵分两路攻赵,其中王翦统率上党兵团,进攻下井陉,与李牧对阵。秦国以反间计除掉李牧后,王翦兵团长驱直入,代替李牧出任总司令的赵葱硬着头皮与秦军决战,被打得大败,赵葱以死殉国。这一战,赵国精锐部队灰飞烟灭。王翦与杨端和联手,灭了赵国。
赵国灭亡后,王翦屯兵中山,兵临易水欲攻燕国。燕太子丹诈降,以荆轲谋刺秦王。刺秦失败后,秦王政大怒,派王翦、辛胜率兵进攻燕国。燕国与赵国残余势力代国联手抵御秦师,秦军击破燕、代军于易水以西。之后,王翦攻破燕都蓟城,燕王走保辽东。
后来,由于在伐楚一事上,王翦的建议得不到秦王的支持,他遂告老还乡。公元224年,由于李信战败,秦王再度起用王翦。王翦与蒙武率六十万大军,大举伐楚。经过一年多的血战,王翦终于扫灭楚国,为秦统一六国立下赫赫战功。
第五,内史滕内史是官名,滕是其名,姓氏不详。公元前231年,韩国为求生存,献南阳之地给秦国。秦王派内史滕接管新的土地。然而,韩王安完全打错了算盘,获得南阳后,秦王政马上指示地方军政长官内史滕,为伐韩做好最后的准备。
公元前230年,内史滕对韩国发动最后一击。奄奄一息的韩国无法抵挡秦军的攻势,韩国首都新郑被攻破,韩王安成为秦军的俘虏,韩国的土地悉数被秦国吞并。内史滕灭韩,拉开秦并六国的序幕。
第六、李信李信是战国末期秦军重要将领,是王翦麾下的勇将,追随王翦参加灭赵、伐燕之战。公元226年,秦军攻破燕都,燕王走保辽东。王翦派李信追击燕太子丹。李信率领数千名骑兵,深入追击,多次击破燕军,一直追击到衍水。燕王不得不杀太子丹,以向秦师谢罪。
同年,秦王欲伐楚,询问王翦、李信之意见。王翦强调伐楚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二十万足矣。秦王遂以李信为统帅伐楚,与蒙武率二十万大军攻楚。由于楚国面积辽阔,李信深入楚境内,战线拉得太长,已成强弩之末。楚军趁机发动反击,持续三天三夜的进攻,终于大破秦师,秦军被杀死的都尉七人,士兵不计其数。
后来,李信追随王贲参加灭燕、灭齐之战,算是挽回点面子。
第七,王贲王贲是王翦之子,上阵父子兵,同为秦国之名将。公元前226年,王贲击楚,连下十余城。
公元前225年,王贲攻魏,魏国坚守首都大梁城,在此之前,大梁城从未被攻陷过。该城的的防御工事堪称杰作,城墙厚实,高十仞,相当于十八点五米,比现存的西安古城墙要高出六米多。王贲祭出水淹战术,黄河、大沟水的大堤被决开,奔腾的河水灌入大梁城内。三个月后,被水长期浸泡的城墙轰然崩塌了一角,秦军涌入城内,魏军再也无力抵抗了。王贲占领了魏国王宫,俘虏并处死了魏王假,魏国灭亡。
公元前222年,王贲攻辽东,俘燕王,燕国灭亡。同年,王贲攻代,俘代王嘉,赵国之残余力量代政权灭亡。
公元前221年,王贲从燕南攻入齐都临淄,俘齐王建,齐国亡。这也是秦灭六国之役的最后一战。王贲总共灭掉魏、燕、代、齐四个政权,功勋直逼老爹王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