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四章,明君贤臣,讲了什么?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四章,明君贤臣,讲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577 更新时间:2024/2/21 7:34:39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四章明君贤臣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上一章韩非子就、舜、、武“弑君曲父”进行了深入的论说,主要还是按《竹书纪年》上的记载为准,他认为尧被舜囚,尧辟位,舜继位,关键是尧还尊舜为君,不知尧是心甘情愿,还是被逼无奈,总之韩非子认为尧、舜的作法不对,不合规矩,而汤、武“弑其主、刑其尸”更是不对。最让韩非子想不明白的是这四人的行为“天下誉之”天下人都为之称赞。

对“弑君曲父”的恶行,天下人不嗤之以鼻,反而大加赞赏,成了社会共识,在韩非子看来这就是天下至今不治的原因。韩非子“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的论定让人回味无穷。这里的“不治”并不是无序的混乱,而是没有达到韩非子理想中的“法治”无为。自古社会就处在“治与不治”的混合体中,只是要看整体与局部的治与不治,治与不治的比例。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特性就决定了完全的“治与不治”是不存在的。

从“道”的角度看,“天下至今不治”本就是事理,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自身的矛盾,治与不治就是天下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原力,如果天下治了,矛盾没有了,社会就不会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治与不治”是永远会并存下去,只是看谁占主导地位。韩非子将“天下所以至今不治”的原因归咎于尧、舜、汤、武和“天下誉之”有些偏颇。

天下的“治与不治”所涉及的原因很多,韩非子从“人情”与“社情”的角度得出“依法治国”的思想,依之则治,弃之则乱。韩非子说尧、舜、汤、武的故事,无非就是借此来说明没有法制与法治,是天下不治的原因。

为了继续深挖尧、舜、汤、武的历史“罪恶”,韩非子接上继续说道“夫所谓明君者,能畜其臣者也;所谓贤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意思是:所谓明君,应该是能够控制臣子的人;所谓贤臣,应该是能够彰明法律、治好官务来拥戴君主的人。

韩非子意思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对比来说明什么是明君贤臣,按此标准而言尧、舜、汤、武绝不是明君贤臣,自然就是“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是昏君奸臣了。明君能很好地控制住臣子,但,尧没有控制住舜,被舜囚禁,不得不辟位于舜。反过来说,贤臣要知法尽职拥戴君主,但舜显然不是,他知法犯法,囚禁尧帝逼其辟位,自己继位。在韩非子看来,尧与舜的所作所为都是不法之为,既没有按规矩行事,也没有依法理事。

尧舜时期没有明确的历史文献,也没有出土带有文字的文物,我们无法确定那个时代是否存在明确的法律条文,尤其是关于部落首领继承的规定。即使是韩非子也只是按自己的猜测或是研究,并以法家的标准与思想来评判尧、舜、汤、武的“弑君曲父”之为。这也是现代人文科学研究的方法,就像我们认定中国自秦汉以来二千多年的历史是“封建”一样,我们只是用了现化西方化的历史观来评判我们历史。这样的评判标准显然是不科学,不公正的,是对我们自身灿烂历史的侮辱。

韩非子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来评判夏商周时期的尧、舜、汤、武,显然,这也是不科学,不公正的,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学说,拿古人来说事,只因为现在的人都推崇尧舜汤武,这有些哗众取宠。尧、舜的事我们不置评说,但汤武还是要讲一下,汤武伐灭夏被称做“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消灭暴君与暴政这是历史的前进,是由“不治”走“治”,是一种进步。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从《五蠹》中我们就知道在上古原始部落时期,部落首领是推举产生的,为部落的生存与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人才能被推举为首领。到了国家时期,朝代的更替都是从“不治”走向“治”,形式如“汤武革命”一样。从民众的角度讲,“治与不治”的主体是百姓,社会混乱百姓苦难,社会平安百姓安康,所以圣贤将朝代的更替上升为“替天行道”。

【夫所谓明君者,能畜其臣者也;所谓贤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

我们知道“明君贤臣”的概念就好,并在现实中实践。我们需要的是“忠诚”,而不是“愚忠”,忠诚者只对事不对人,愚忠者只对人不对事。对事才能按事物的规律与规则行事,事才能成功,事成才是“忠诚”的目的与实质。

朝代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已经超出了“孝悌忠顺”的道德与价值观。只是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从未中断,所以讲起此话题就显得很是沉重,不管怎么样,当今的中国是最好的中国,我们一直在进步,没有辜负圣贤的思想。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有哪些成功篡位的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篡位,古代特指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中国历史上,篡位的帝王不胜枚举。本文仅以秦~清为上下限,择其要者粗略罗列之。01、公元8年十一月,西汉“假(代理)皇帝”王莽代汉即真天子位,国号“新”,建立新朝;开中国帝制以来篡位之先例。02、220年十月,东汉丞相、魏王曹丕废黜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篡立称帝,是为魏

  • 历史上最成功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华夏影响来说秦始皇绝对最大,为什么这么说?秦始皇,中国第一位尊为皇帝的人,称帝在位12年,一生执政37年统一六国,结束了华夏300年的战乱,自此华夏车同轨,字同文。文字度量的统一极大的方便了文化,经济的发展与传承。五次巡游,提高了秦朝的合法性,为大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尽管华夏分分合合,四分五裂的

  • 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人们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到底何许人也?汉王朝的开国第一文臣、相国侯萧何是也!那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又是个什么来路呢?这还要从汉王朝的开国第一武臣韩信说起。成也萧何韩信受胯下之辱和向漂母乞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平心而论,韩信的前半生活得并不光彩,甚至有些憋屈!好在他赶上了秦末的乱世,在

  • 古代有哪些皇帝出身贫寒,却靠自己奋斗逆袭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陈霸先,大家不熟悉,南北朝时的打鱼娃,最终成为一朝天子,国家就用他的姓“陈”命名的,太霸气了!一战成名陈霸先生活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南北朝,各路王公贵族你争我夺,争抢地盘称王称帝。但陈霸先却出身贫寒,小时候以打鱼为生,喜欢练习武功强身健体。长大后在农村呆不住了,就跑到梁朝的都城南京打工,当了油库的库

  • 历史上有太子成功转正为皇帝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太子转正是不太多,太子这个职业风险太大,正所谓树大招风。自古皇家无骨肉亲情。以明清举例。纵观清朝,康熙应该是唯一以皇太子身份继位的。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接受汤若望的建议,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注意,顺治帝生前都没敢公布皇太子人选。康熙以后,只有康熙的次子,也就是嫡皇子胤仍是太子。以后都是立

  • 贾谊之《过秦论》,为汉王朝谋划长治久安之道,是否只是个幻想?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贾谊的《过秦论》并非幻想。《过秦论》洋洋洒洒写尽“秦”之发家史,分析“秦”亡之原因,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劝诫君王施行仁政。《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其核心不在于讲述六国、秦国,也不在于讲述陈涉,而在于上篇最后那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什么意思?就是说“秦朝不施行仁政而导致了天下攻守形势发生变化。”

  • 有哪些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分享?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欲成大器者必有苦读诗书的精神,然而中国历史上在寒窗中苦读者很多。最闻名的是苏秦和孙敬,这两个人勤学苦读的故事恐怕是家喻户晓,夫孺皆知。《战国策、秦策一》中简介苏秦读书欲睡,用锥子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苦读事例,孙敬,字文宝,特别爱学习,晨夕不休。当到了实在太困倦

  • 古代有哪些读书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2.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

  •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在劝诫人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反对意见,即使这些话不好听。这句谚语容易让人认为忠言就一定逆耳,一定不好听,就像良药一样苦口。其实,忠言也可以说得顺耳一些,就看怎么去表达,南辕北辙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都是忠言,但不会逆耳,君王自然愿意听取。一味地说教,一味地反对的忠言

  • 古代哪个皇帝最喜欢读书?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皇帝如果从秦始皇开始到溥仪结束共经历了83个王朝,2132年。共有皇帝408位。在众多的皇帝中说谁最爱读书,这个还难说清,但我认为最爱读书的应该是清圣祖康熙。康熙执政长达61年,作为一个有远见有报负的君主,深知读书和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他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历法和地图:《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