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节俭终究是相对的。清朝皇帝中,道光素有“节俭”的美誉,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关于这位皇帝厉行节俭之事,还有个颇为讽刺的段子:道光皇帝为了省钱,逼着后宫后妃学习针线活,缝补衣服,而大臣们为投其所好,纷纷跑到旧货店买破衣服,致使京城里的旧衣服,卖的比新衣服还贵!
提倡了大半辈子借鉴的道光,虽然也想给自己造一座奢华的陵墓,但终究还是放不下“面子”。所以,在选择万年吉地时,道光也一再强调节俭二字。
最初奉命主持修造陵墓的,是英和。道光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此前英和在同道光谈话时,曾提到过汉文帝薄葬的故事。论才能和品性,道光或不及汉文帝,但后者却有意无意地将其视为了榜样。于是,英和也理所应当地去给道光帝修陵了。
为了达到“节俭”目的,道光特意取消了二柱门、地宫瓦顶等设施,同时还责令将大殿内的碑亭和陵中的石像生缩小体量,以节省开支。但即便如此,还是糜耗了200万两白银。只是,道光起初还是很满意的。
然而,这座原本建在清东陵的陵墓,后因地宫渗水遭到了废弃。按照清朝律例,负责修造的英和被刑部拟定处斩。但因英和在修陵期间并无贪赃枉法,道光“法外开恩”:
英和发往黑龙江充当苦差,其子奎照、奎耀也一并随同前往。道光三十一年,道光皇帝亲自到清西陵,在此选择了一块万年吉地,这便是龙泉峪的慕陵。此陵于道光三十二年起建,为了凸显“节俭”,将此前清东陵的墓葬拆除,把材料运到西陵重建,可谓是大费周章。
在重建慕陵的过程中,道光还特意去掉了方城、明楼等设施,一些建筑也缩小规模。但是,虽然地面上的设施少了,可地宫却依旧奢华。在加上此前的一建、一拆、一运,复建后的慕陵还是糜耗了大量白银。
正如前文所讲,皇帝的节俭终究是相对的。比起自诩为十全武功的乾隆,道光的生活也着实节俭了许多。但是,道光的作为未免有些太沽名钓誉,他的节俭,更像是做给别人看的,虽然“苦”了自己,倒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1)关于古代君王舍得的故事简短:
道光帝的节俭是出了名的,所以他赢得了一个好名声。1.他鼓励大臣们及后宫减少穿绫罗绸缎,而是鼓励穿普通衣物。所以,道光自己穿的都是补丁的衣服,发现大臣谁穿的是新衣服就很不高兴,所以在皇宫大内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大家都穿旧衣服,和人们想象奢华的皇宫不一样。
2.尽量降低宫内的消耗,节省一切开支。他和他的爷爷乾隆不一样,一个四处巡游下江南,一个整天在皇宫里合计如何省钱。
3.节俭治国,节俭治军。在国家治理上,他也奉行节俭之道,在有关国防开支、军队建设,以及一些重要大事上的开支,道光帝都不同程度的给以削减,竟然在宴请评定叛乱的功臣时,都力行节俭,一旦看到军费开支多了就龙颜不悦。
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出道光的节俭,但他的节俭只在表面而未进肌里。
1.穿着的简朴只是在他面前,虽然大家都穿着粗布麻衣,但挡不住官员们一颗颗贪污腐化的心,大家都在他面前做做表面文章他就真信了。
2.精打细算宫内的各项支出,但不了解民间各项民机民生,连最基本的市场物价都不知道,公里一个鸡蛋要五两银子他竟然相信,还舍不得吃,这不是天大的讽刺。大家都揣着一颗糊弄、贪腐的心,就在给他一个人表演,他还沉醉的不要不要的。
3.节俭是美德,但是分不清重点的节俭,那就是坑国误国。道光在面对军队、国防、民计、民生等方面大额资金支出的时候,都是龙颜不悦,认为这些都是浪费金钱,对宫内的生活支出的钱算计也就罢了,这些关系国家实力和民生的大事也舍不得支出,可以看出道光帝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慕陵
但就是这样节俭的道光帝,在修建自己陵墓时一点都不节俭,表面上看,他的陵墓是规模最小的,只是其他陵墓的一半,而且还简化了很多内容,表面上看又是奉行节俭的原则,但实则不然:其材质结构却异常精美。其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工艺到顶,不涂红挂灰,改变了传统的上身糙砌灰砖,刷红浆,下肩干摆的做法;用精巧别致的石牌坊代替琉璃门;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慕陵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造价惊人,加之两建一拆的经历,道光两次建陵耗白银440万两,超过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慕陵内金丝楠木大殿
这些反差只能说明道光帝:
1.他不具备作为一个皇帝的基本素质。作为天子皇帝,应该具有治国理政的方针大略,而其不具备,他分不清重点难点,也分不清谁好谁优。他不敢变革,满足现状,碌碌无为。
2.不敢变革,安于现状。当时整个朝廷上下,都处于一个溜须拍马,逢迎的一个状态,人人都不说真话,人人都想着自己私利,不为国家着想。而道光帝却安于这样的状态,盲目的自大,在英军攻打边界时,竟然认为很快就会被打败,导致后来的割地赔款开放口岸。
鸦片战争
3.面子上的节俭误国。军事、国防等重大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外敌入侵时军队一溃千里,各个国家蜂拥而至,让清政府割地又赔款,任人宰割。道光是中国两千年帝制史上,第一个同西方殖民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
4.穷其国库修建陵墓正是其无能无德无才的表现。他自认为执政时间长,功绩还不小,节俭持国有个好名声,但是这些都是他自己以为的,一切皆出主观臆想,活着的时候不求国富民安,死的时候追求自己舒坦,这样的国君他不误国谁误国。
道光帝始终给人的感觉是总是在国家大事的外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下功夫,始终没有进到事关大清命运的内核开展工作,一切都是面子工程、形式主义。也就是从他手中开始,大清帝国加速了走向灭亡的进程,古老的中华大地开始遭受外敌的入侵和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