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康熙王朝:明珠审判索额图有功,有大阿哥求情,康熙为何不放他?

康熙王朝:明珠审判索额图有功,有大阿哥求情,康熙为何不放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812 更新时间:2023/12/4 19:45:24

很多“大师”都是成双来,成对去,即便斗来斗去,也难以离开彼此。《康熙王朝》中,索额图和明珠,就是一对权谋大师,他们既是为了斗倒对方,也是彼此存在的条件。索额图风光,明珠跟着飞黄腾达;明珠倒下,索额图也跟着兵败如山倒。

索额图入狱后,因其老奸巨猾,李光地等人也奈何不了他。不招供,就没法定罪,于是,康熙派已经倒台的明珠出马,很快就将索额图绳之以法。按理说,明珠这是大功一件,而且还有大阿哥求情,可康熙为何还是不肯放过明珠呢?

新人换旧人,是自然规律明珠和索额图既是皇亲国戚,也是康熙的左膀右臂。两人辅助康熙数十年,曾为大清立下不朽功劳,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明珠、索额图再厉害,终究会被后浪所替代。

在南京城,康熙接见魏东亭时,就已经萌生吐故纳新的思想。明珠、索额图在康熙面前是奴才,在地方以及朝臣面前可无比尊贵,长此以往,皇权就会被架空,臣子只知明索而不知君,因此,提拔年轻人就成了当务之急。后来,李光地入阁,就是为了分散明珠、索额图的部分权利。

然而,明珠、索额图没有明白康熙的用意,反而积极进取,参与各种斗争。尤其是夺嫡之争,让康熙心痛不已。各种弹劾明珠、索额图的奏折越积越多,随着康熙的耐心越来越低,铲除两人势在必行。

李光地经过牢狱之灾,复出后焕然一新,他表现越好,康熙对其越依赖,对明珠、索额图的信任度就会降低。他给康熙出了一个损招,风闻言事,其实就是借康熙之手除掉对手。康熙看到张廷玉等小年轻成长了,也希望改变朝堂局势。于是,在康熙的默许下,李光地先后扳倒明珠、索额图。

这两位老臣,已经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属于他们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按照《大清律例》,他们会被千刀万剐,康熙留下他们的性命,已经算格外开恩。

秋媚说:老员工要识时务,到点下车或者提携后进、发挥余热才是领导希望看到的。占着茅坑不拉屎,一意孤行、继续结党营私,只会让老板嗤之以鼻。

新局面已经形成,不能轻易打破随着明珠、索额图的倒台,朝堂上的小年轻也得到成长锻炼的机会,各部院也各司其职。明珠审判索额图,虽然有功,但决不能抵过。他若出来,新的局面势必失衡。

明珠纵横庙堂数十载,其耳目遍布朝野上下,其能力、威望更是让后辈们望尘莫及。纵虎归山的后果是,给了外界一个信号,明珠可能东山再起,于是,即便明珠待在家里,众多朝中大臣也会向明珠靠拢。用不了多久,明珠一党死灰复燃。索额图如果在,还能制衡一下;索额图不在了,明珠就会一家独大,君相矛盾会比较突出。

何况,索额图的倒台,已经牵扯到太子,接下来胤就会被废。明珠与大阿哥是一伙的人,他出来肯定会继续支持大阿哥。到时,大阿哥角逐皇位,将无人可以压制,康熙连皇位继承人都难以自作主张。

此外,明珠号称“万花筒”,鬼点子特别多,只要能够让其与外界沟通,还不知会闹出什么新花样。

秋媚说:明珠与索额图,如同硬币的一体两面,你在我在,你不在我也不在。索额图彻底无法翻身,明珠也就没有翻身的意义,不如让他们在监狱里面继续相伴。

康熙肯定不能释放明珠。

因为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就是用索额图和明珠二人彼此牵制,一方面可利用二人的能力办事,另一方面利用二人的矛盾冲突以维持朝局的平衡。

而当明珠被抓之后,他肯定还期待着有朝一日康熙能重新用他,因为索额图还在外面,而纵观朝野,能真正牵制索额图的只有明珠。

但是,当他在监狱中看到索额图也束手就擒之时,先是哈哈大笑,对索额图极尽挖苦,但笑着笑着就哭了起来,此时他应该是明白了,索额图倒台,意味着自己在康熙心中再无被利用的价值了,自己这辈子可能都无法走出监狱。

而伴随着索额图的倒台,太子胤也失去了依靠,加之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日益下降,所以诸皇子的夺嫡早就在暗中开始了。此时,皇长子胤排行居长,此外还有平定噶尔丹的军功,但康熙其实并不看好他。如果此时康熙把明珠放出来,并官复原职,那么胤的势力就会因明珠的复起而膨胀,并超过太子,而且很难再有其他皇子的势力能够制衡他,这不利于康熙维持诸皇子之间势力的平衡。所以,他没有下令放出明珠。

还有一点,那就是张廷玉等新人的崛起,填补了朝廷权力的真空,使康熙不再依赖索额图和明珠等老臣办事。于是,在康熙眼中,明珠也好,索额图也罢,早就成了可以抛弃的无用之人,属于他们的地方不再是朝堂,而是铁窗。

而明珠之所以愿意出面审判索额图,并不是他想立功,更不是企图官复原职的表现,而是因为这是康熙的命令,他曾当了对方几十年的臣子,服从早已成了习惯;另一方面,明珠与索额图当了几十年的死对头,如今二人皆走向没落,今后互相斗嘴的时候不多了,明珠当然要抓住这绝无仅有的好机会,反唇相讥,让索额图彻底走向绝望。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我国古代亡国皇帝中,哪些皇帝不能算是因残暴腐败而使国家灭亡的?曾有复国之志的那种?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元朝、明朝、清朝的末代皇帝都是可以的。元顺帝,在位35年。初登帝位时也曾励精图治。他曾重用丞相托托进行改革,只可惜元王朝积重难返,再有本领也是徒劳。崇祯帝朱由检,17岁登基,在位17年。对外,先重用孙承宗打造宁锦防线,使后金无法逾越山海关。后令袁崇焕督司蓟辽,对抗皇太极。对内,诛杀大太监魏忠贤,进行

  • 史上首位弑父篡位的帝王是谁?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史上首位弑父篡位的帝王是2600多年前的芈(mi)商臣,也就是历史上春秋时期的楚穆王。芈商臣是楚成王芈熊恽的长子,楚成王在位期间立长子商臣为太子,意思是楚成王百年之后由他继位。相传商臣长得有点寒碜,史书记载:【蜂目豺声】,意思是眼睛像黄蜂的眼睛,声音像豺狼嚎叫,确实有点吓人。当时令尹(相当于丞相)子

  • 晁错明知自己不得善终,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呢?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血浓于水,疏不间亲,常情之至理。错逆理悖情而为,岂可善终?初高祖以同宗王牧天下,择亲疏而置枢要。是时犹赐姓亲近之臣以充王室,分守四方,天下浑一于刘氏。高祖临崩,与诸臣杀白马为誓,自兹异姓不可封王,是鉴秦之乱起,二世而终之敝也!乱生于外,传檄可平;变生于内,诸侯共讨。择善而举,天不易姓。经吕氏乱政,文

  • 东吴皇帝孙皓为什么如此残暴呢?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孙皓是三国时期,吴国最后一个皇帝,在位(公元264年一公元280年)十七年,本来是有一翻作为的,可是他当皇帝一年以后开始沉湎于酒色,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孙皓另一个爱好是喜欢杀人娱乐。剥面皮,凿眼,剁脚,锯头,凡是让他盯上的大臣,很虽便的安个罪名大刑伺候,残暴无比。孙皓如此残暴和他生长的环境有关。吴国大

  • 武则天为大唐做出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打击了保守的阀贵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稳定了边疆形势,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武则天为大唐大周做了很多大事好事和贡献,她所治理的天下太平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出现大的战乱和动荡武则天作为一代明君女皇,为大唐大周做了很多大事好事和贡献,她所治理的天下,太平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出现大的战乱和动荡。但是我

  • 为什么写悯农的李绅和凿壁偷光的匡衡成名后会成为巨贪?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我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俗人,没有多少境界。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没有期望孩子将来有多大的出息。仅仅觉得能有一份工作,混个饭吃,不必很操心,也不用担多大的风险,不必付出很多的辛苦,可能碌碌一生,但只要平平稳稳,快快乐乐,也就行啦。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了孩子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就此说几句吧。孩子小时候,我时常

  • 朱元璋在执政期间手段非常的残暴,为何还可稳坐皇帝位置?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残暴,是对他的大臣,而对于百姓,他是一位圣君。朱元璋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皇帝,童年时间,家里饿死一堆人,走投无路之时,选择了造反。造反起家的朱元璋,不相信任何大臣。刚刚登基的时候,开始对大臣进行封赏。然而,天下稳固了,开始了“兔死狗烹”的模式。朱元璋在位之时,杀掉了几乎所有能威胁他的人,“洪武四大

  • 因李世民用魏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才有“贞观之治”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我是关中王,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和一大批文臣武将共同努力,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魏征是其中敢于直谏的代表,人们对唐太宗和魏征最深的印象是一个明君能虚心纳谏,一个性格耿直敢于直谏。唐太宗用的贞观年号出自《易经》“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思是以

  • 一意孤行而成功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展开全部马云1995年3月,马云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辞职,自己拿出六、七千元,向妹妹、妹夫借了一万多,凑足了2万元准备创业。1995年4月,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三名员工是马云、马云夫人张瑛和何一兵。1995年5月,中国黄页正式上线,马云开始从身边的朋友做生意。此时,离

  • 为什么古代有像商鞅、张居正那样的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君王贤德,治国又太垃圾。能驾驭人才,自己却不能治国,只好选德才兼备的能让辅佐。如果君王和商鞅,张居正那样的才能。商鞅,和张居正该抄家灭门不知多少回了。君王治世能人,希望得天下辅佐的相对于他是庸才,又不是庸才。只有君王是庸才,但不甘心庸政,所以启用一些信得过的良才辅佐,为他办事。一个是关键时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