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不是一介武夫,年轻时也曾周游列国,作为楚国人的青年刘邦,他至少游历了魏国、韩国、秦国等国家。
他表面上不事产业,游手好闲,其实他胸怀大志,不屑于在山沟沟里刨食。
他比较专注于战国局势的发展,趁机谋取一官半职,进而等待时机,他的《大风歌》就颇有鲲鹏展翅的意蕴。
刘邦能够从一个小人物,成功逆袭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仔细推敲无非这么几个原因而已。
其一、青年刘邦胸怀大志,有志于成为战国时期的“食客”刘邦在战国末期,曾经有志于成为魏国信陵君的食客。刘邦青年时期,比较倾慕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的为人,他很想投入信陵君门下。于是一路西行而至魏国故都大梁城,可惜信陵君已死。
他后来听说原来的信陵君门客张耳,也正在召纳门客,于是就到外黄县投入到张耳门下,不想两人居然结成知己。
可见刘邦的经历是很丰富的,他本人就是底层谋士出身,具有底层谋士的一些基本功。
其二、魏国被灭后,刘邦失业在家,好打抱不平,颇得当地民心,进而被推荐为亭长秦始皇统一天下,魏国继韩国之后,也很快被灭亡了,魏国的高官张耳成为秦朝官府的通缉犯,他的门客皆散去。
所谓“树倒猢狲散”,刘邦也不得已回到家乡沛县。
因为见多识广,刘邦在家里呆不住,经常在外面广交朋友,又好打抱不平,因此很多当地豪杰都愿意跟随他。
萧何等人觉得与其让刘邦在外面自己折腾,还不如做个好人,把他推荐给沛县县令,做个亭长,官不大,事情挺多。就此刘邦开始在沛县成为一个鼎鼎大名的“亭长”。
其三、专注于秦国局势的发展,进而等待时机,趁秦末动乱,一举成为“沛公”作为小小的亭长,他有机会往来于秦楚之间,而且居然见到了秦始皇,当然他这个级别的“公务人员”,是不入流的芝麻官,秦始皇怎么可能见他,其实就是在大路上看看秦始皇的威仪而已。
看看也就算了,他还喜欢评论,在家里说大话说惯了,口无遮拦,居然破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是”,身边的差役赶紧把刘邦拉到后面,生怕出事儿,根据秦法,同伍是要连坐的。
此后,秦朝真的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荒淫无道,天下因此大乱,刘邦的沛县也不是世外桃源,很多英雄豪杰望风响应起义。
可起义总得有个领头人,他们平时争名夺利,为一个官位争得头破血流,这会子好像都没底气出来领头。
毕竟是起义,风险太大,搞不好会株连九族的,刘邦反正就自以为是真龙天子,认为天下非我其谁?也就自告奋勇的说,既然如此,那就由刘季来挑头,出了事,咱刘季顶着。就这样刘邦这个小人物一会子就成为一方诸侯。
说白了,刘邦表面上不事产业,游手好闲,其实他胸怀大志,不屑于在山沟沟里刨食。
他比较专注于战国局势的发展,趁机谋取一官半职,进而等待时机,他的《大风歌》就颇有鲲鹏展翅的意蕴。
刘邦能够从一个小人物,成功逆袭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毕竟刘邦为此已经准备几十年了,从周流列国,到经营沛县的人脉和人气,到48岁的时候成为沛公,其实也是理所当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他的成功逆袭应该就是这些机缘促成的。
我是@龚柳辉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热心评论和分享!
刘邦身处乱世,从一个小混混完成了惊天逆袭,成为了大汉帝国的开国之君,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但从其所做所为来看,他的成功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做大事的人都有一个大心脏,自从刘邦在咸阳街头见识过始皇帝出行的威风派头之后,便做起了他的帝王梦,并放言:“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时势造英雄,秦末的混乱局势使得刘邦有了混水摸鱼的机会,最终他不仅仅是摸到了鱼,而且还真龙附体,大模大样的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刘邦本人性情豪放,不拘小节,他曾去本县县令家里做客,也像其他人一样,装模做样的递个帖子进去,诈称“贺钱一万”。其实他只是递上了一张空头支票,实际上他的兜里连一个铜板都没带。
结果运气好到爆棚的刘邦,不但坐在上宾的位置上白吃了一顿大餐,而且还意外的拣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媳妇。
刘邦极擅长随机应变,当贫困潦倒的老儒生郦食其前去见他时,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不但毫无待客之礼,反而对郦食其破口大骂。
但在郦食其说出:“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之语时,刘邦马上醒悟,立刻换了一副嘴脸,对郦食其恭敬有加。
刘邦长于纳谏,当他率军攻入咸阳,面对海量的珠宝美女,他那贪财好色的混混本性也暴露了出来,意欲美美的享受一番。
这遭到了樊哙和张良的极力反对,本来一心想要好好的享受一下荣华富贵的刘邦,却能虚心的接受张良的劝谏,撒离咸阳,驻军灞上。
刘邦的约法三章,使他获得了关中百姓的好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刘邦竟然也明白。
刘邦敢于大胆起用人才,从破格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这件事中即可看出刘邦的知人善任。
还有围绕在他周围的屠狗贩布之流的樊哙、周勃等人,自从跟着他打天下之后,竟脱胎换骨般的无师自通,一个个都成了神勇无敌大将军。
这同刘邦根据他们的个人特点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有很大的关系。
刘邦既得民心,又有韩信、张良和萧何等人中龙凤相助,再加上自己天才的领导能力,其成功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