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登上皇帝宝座,唐王朝改年号“贞观”。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政治中,改年号,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是一种血腥的严厉宣告,表示跟旧争权一刀两断,开始新的篇章;或者是帝王更换,重大变革出现……
请各位方家,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
在明清以前,年号的功能仅仅作为皇帝的正统标志,且依据当时国家状况或皇帝的意愿所代表的寓意和迷信。年号在明清时期稳定下来主要原因就是年号的功能慢慢的成熟和发展之后有了更深层的作用,在以往,皇帝的年号往往在出现了某些天灾人祸之后发生改变,这是带有迷信色彩的祈福,也就是图吉利,并且古代改朝换代频繁,且没有一个流传下来且推广至全民的纪年方式。所以年号也起到了纪年的功用。
经过历史的发展,年号开始出现在货币上,其开始具有了影和代表响货币制造和通行的作用。通货发展趋于成熟,且中国的中原地带常年稳定发展,所以年号也趋于稳定,这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货币发行。在明以前,就开始慢慢出现了这种变化的趋势,五代时,即有皇帝沿用了前朝的年号。朱元璋对此的贡献在于其只定了一个年号并用至驾崩。这个做法使得日趋稳定的年号固定,一个皇帝一生仅用一个年号开始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所以明清时代的皇帝一生基本不改年号。
以下总结了改年号的几种情况
1.亲皇帝登基要改年号。登基时改,次年新年使用。
2.为了纪念某件大事。如:
因为边关无战事,汉元帝遂改年号为「竟宁」。
因为黄巾军被平定,汉灵帝刘宏改年号为“中平”。
......
3.为了取吉祥之义。如:
还是武则天,她觉得大佛的脚印特别吉祥,就改年号为“大足”;长出新眉毛了,就改年号为“久视”。“”
你觉得中国历史上哪个皇帝的年号最好?
周朝是我国最容易记忆的时代,我孩童时代,大人们口角总是相互骂的,咒皇,梳烂记,其实是,纣皇,苏旦已。在没有信息时代,能流传这个话题,真是传送的朝流印记。
从魏徵故里人的首选讲,当然是大唐贞观莫属,其理不言自明。
为什么历史上的皇帝登基都要改年号呢?
年号是中国独创并且传到东亚其他国家的一种纪年方法。
中国第一个年号是汉武帝的建元,此后形成制度,一直沿用到帝制结束。
不论哪个朝代,哪个皇帝,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元,要把年号改成自己的,因为这象征着开始了自己的统治,而且为了表示对老皇帝得尊重,一般会在登基后的第二年改年号,头一年还留给老皇帝。年号制度还关系到皇帝的正统问题,如果继位就改元,或者使用别人的年号,往往被视为继位非法或者臣服的象征。
汉武帝开创年号制度后,并没有规定年号的使用多少,因此一个皇帝可以使用多个年号,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称为“改元”,以图顺利,合法。
明清以前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到了明清基本上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除了明英宗和皇太极。
年号的制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皇帝自拟,比如汉武帝继位后亲自拟订的建元等年号;另一种是礼部或者翰林院内阁挑选古籍等方式挑选几个,由大臣商量后递交皇帝亲自裁决。比如崇祯帝继位后,内阁拟订乾圣、兴福、咸嘉、崇贞四个年号(另一种说法永昌、绍庆、咸嘉、崇贞四个年号),崇祯帝选择了崇贞,并改为崇祯。
因为年号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和皇帝正统的标志,一般选择代表吉祥的好听的字,一般以两个字为标准,也有三到四个字以上的但是少数,因此古代年号寓意深刻,且富有内涵,例如康熙,康为安宁,熙为兴盛,加在一起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
一般年号都是独有的,但是因为因为中国历史悠久,皇帝众多,年号更多,难保不会有重合的,但是一般重合的会相隔很久,例如,汉光武帝的建武,和西晋惠帝的建武就相差两百多年但是即使这样皇帝也不希望自己的年号和别人重合。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更改年号,宰相赵普等人拟定年号“乾德”。赵匡胤很满意,并且历史上没有这个年号。
可是三年后,赵匡胤在宫中发现一面铜镜,背后刻着“乾德四年制”。赵匡胤大吃一惊,自己才用了三年乾德年号,怎么会出现乾德四年制造的铜镜,难道穿越了?
在调查后发现,不是穿越,也不是制作失误,这面铜镜确实是乾德四年制作的,只不过不是北宋的作坊制作的。而是前蜀制作的。
前蜀是五代十国四川的一个割据政权。亡国皇帝名叫王衍,他最后一个年号就是乾德,后来前蜀灭亡后,后蜀建立,北宋灭亡后蜀,这面铜镜作为战利品被送去宫中。
赵匡胤很生气,没想到自己千挑万选的独一无二的年号居然是人家用过的还是个亡国年号,太晦气了,这帮文臣是干什么吃的,于是由此感叹:“宰相须用读书人!”
中国最后一个公认的年号是清朝的宣统,此后中国随着帝制终结,年号制度被废弃,到是日本至今保留年号。
首先,年号的主要作用是表示纪年,而新皇帝的登基“改元”,则表示一个新的开始。
一个新的皇帝登基,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
在古代皇权至上的年代,任何和皇家有关的事情都被称为大事。所以说年号不光只是一个名字,也不单单是一个新的开始,它是政权的自我更新的一个启示,也代表一个新朝廷的变更的一个决心。
有点和现在一个项目的代号相似,古人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做重大决定之时都会有一番说辞,用以配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
年号由汉武帝即位后首创,自此便形成了年号制度,用以表示纪年。作为创始人的汉武帝,也是比较任性,在位期间改了11个年号。
自此之后,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少则一个,遇到大事多的,年号更是多达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而武则天也有着改年号癖好,在位21年拥有18个年号。
难怪柏杨在《中国人史纲》里说,中国的年号走火入魔,除了表示纪年的主要功能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一个新政权兴起,或者一个新帝王登基,或发生一件自以为很大的喜庆以及什么理由都没有只是兴之所至,都弄出一个新的年号。
时间来到明清,还是朱元璋实在,觉的年号改来改去,太过麻烦,采用一世一元制,除复辟政变者(如明英宗),大致上都是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这样看起来就舒服多了。
如果你研究过古代皇帝的称呼,就会发现我们对皇帝的称呼一般是三种:谥号、庙号和年号,总结下来大约就是:
秦朝:秦N世(如秦始皇)
汉朝隋朝:朝代名+谥号+帝(如汉武帝)
唐朝元朝:朝代名+庙号(如唐玄宗)
明清:年号+帝(如永乐帝)
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说的再多,谥号也好,年号也罢,只是个称谓而已。
你看都要2021年了,他日本还是“令和时代”,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玩腻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