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沈德潜是乾隆宠臣,却感慨“我不曾负德潜,德潜却负我良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沈德潜是乾隆宠臣,却感慨“我不曾负德潜,德潜却负我良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166 更新时间:2023/12/14 2:08:04

乾隆年间,有一天突降大雪,乾隆带着众大臣去赏雪,突然,乾隆诗兴大发:“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众大臣都准备拍龙屁的时候,结果乾隆卡壳了....

乾隆感觉非常尴尬,毕竟自己号称诗,一生之中写了那么多诗,这次要在众大臣们面前丢脸了。

众大臣也非常尴尬,心想:“谁给皇上续上啊,这样还能缓解一下尴尬。“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有一人站了出来,赞叹道:”皇上好文采,老臣也诗兴大发,求皇上恩准臣狗尾续貂。“

乾隆哈哈大笑,心想终于有人替朕缓解尴尬了,于是大声说道:”准了“

老者走上前,对着乾隆说道:“飞入梅花都不见。”

这位帮助乾隆解燃眉之急的就是乾隆的御用文人沈德潜。

沈德潜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古诗,他曾经拜清初诗词大家叶燮为师。

沈德潜小的时候家中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业,虽然他喜欢古诗,但是他最大的梦想不是当一名大诗人,而是入朝为官。

沈德潜很有才华,但是好像他的运气并不是很好,他22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直考到67岁才中进士。

沈德潜是从康熙年间,一直考到了乾隆四年终于如愿以偿。

因为乾隆特别爱好写诗,所以他早就听说过沈德潜的诗才大名,乾隆也特别欣赏这位67岁的进士,于是授予他翰林院编修之职,并让他担任侍讲学士,专门为自己讲解诗学。

可以说沈德潜就是乾隆的知音,二人经常一起谈论古诗,无论乾隆说出哪个朝代的古诗,沈德潜都能对答如流,举一反三,这让乾隆十分高兴,称呼他为“江南老名士”还把他比作李白杜甫一样的人物。

因为乾隆的喜爱,沈德潜的官场生涯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乾隆经常提拔沈德潜,一直把他提到了礼部侍郎。

因为沈德潜的年纪问题,他只当了10年的官就辞职回乡了,退休后乾隆也依旧跟沈德潜保持着联系。

在沈德潜80大寿的时候,乾隆甚至亲自为其写了一块匾额,上书“鹤性松身”四个大字派人送给了他,甚至还亲自给他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爱意,前两句就是:“我爱德潜德,淳风挹古福。”

我们都知道乾隆喜欢南巡,沈德潜的家乡是江苏苏州,所以乾隆每次南巡的时候,都会邀请沈德潜去迎驾。

有一次在乾隆的南巡的时候,就下起了大雪,乾隆邀请百官去西湖赏雪,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也只有沈德潜才能续上乾隆的诗,毕竟二人心心相映,是知音。

沈德潜替乾隆解围后,乾隆非常高兴,特授予他太子太傅衔,并赐予他的孙子举人出身,此时的沈德潜已经93岁了。

1769年,97岁的沈德潜去世,沈德潜去世后,乾隆依旧给了他极高的荣誉,追封他为太子太师,赐谥号“文悫”,并进入贤良祠享受祭祀。

这一年,沈德潜的人生荣誉达到了至高点,但是,他的命运却没有因此而终结。

早年间江苏泰州人徐述夔得罪了一个叫童志璘的人,童志璘翻看徐述夔的《一柱楼诗》时,发现里面有很多“怀念前明、诋毁满清”的话,于是为了报复徐述夔,他把这件事举报给了朝廷。

当时刘墉是江苏学政正在金坛办理事务,正好接收到了这份举报,刘墉不知该如何处理,于是就写奏折交给了乾隆,乾隆看到后大怒,虽然徐述夔当时已经去世,乾隆为了泄恨依旧把他的尸体挖出来,挫骨扬灰。

那么这件事跟沈德潜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沈德潜活着的时候,曾经给徐述夔的一本诗集写过一篇《徐述夔传》作序,他在作序中大大赞扬了徐述夔的才华和人品,这件事也被刘墉写进了奏折里。

乾隆看到后十分生气,想到自己以前那么喜欢沈德潜,还给了他那么多的荣誉,他居然背着自己去赞扬一个写反诗的人,这让乾隆心理很不平衡,于是乾隆也给了沈德潜重重的的处罚。

乾隆亲自下旨,剥夺授予沈德潜的所有阶衔和封号,停止了沈德潜圣贤祠的祭祀,甚至还下令推倒沈德潜坟前的墓碑。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但是后来这件事又出现了反转,随着事情的深入调查,乾隆发现沈德潜给徐述夔写作序,并不是因为喜欢他的文采和人品,而是因为自己那个时候家境贫寒,为了挣点润笔费,所以他写的那么多赞扬徐述夔的话,这些话并不是发自沈德潜内心的。

所以乾隆随后在自己的《怀旧诗》中,又加入了沈德潜,沈德潜也成为了乾隆最怀念的五位诗人之一,乾隆还在诗中写道:“我不曾负德潜,德潜却负我良多。”

所以沈德潜这一生的运气实在是不算太好,活着的时候考功名考了40多年,死了享受到了各种荣誉,结果又被剥夺了,还被推倒了墓碑,死后也不得安宁。

你对沈德潜怎么看?

标签: 沈德潜乾隆宠臣

更多文章

  • 后晋皇帝石敬瑭刚死,侄子石重贵就娶叔母为妻!后国破家亡,被契丹封为“负义侯”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石重贵,石敬瑭,负义侯

    942年,后晋皇帝石重贵刚登基就将叔母冯氏接入宫中,冯氏婉拒:“先帝才刚走,陛下怎可如此无礼?”石重贵一把抱住她,厚着脸说:“先帝已死,何须忌讳。我爱慕叔母久矣,只要你肯,我就立你为皇后。”冯氏的父亲与高祖石敬瑭颇有交情,石敬瑭听闻冯氏生得花容月貌,便

  • 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登基为帝,吕端坚持要见到皇帝才能下跪!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吕端,赵恒

    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登基为帝,按惯例,众臣本应下跪齐呼“万岁”,可是,宰相吕端却一动不动,朝堂上寂静无声,此时,李太后怒喝道:为何不拜见皇上。没想到,吕端抬起头大喊:“慢着!”面对吕端的行为,朝臣们满是疑惑,但却无一人敢吱声。唯独旁边的寇

  • 王安石儿子王雱得了失心疯,王安石竟然做主将儿媳庞氏嫁给皇室宗亲昌王赵颢!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安石,王雱,赵颢

    王安石的儿子王雱,聪慧过人。一次,客人送给王安石一头獐和一头鹿,关在一起。小王雱去看热闹,客人逗他说:“小公子,你知道哪一只是獐?哪一只是鹿吗?”在此之前,王雱从来没见过这两种稀罕的动物,他稍加思索,答道:“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客人听

  • 宋太宗赵光义当着李煜的面强奸小周后,李煜为了活命竟然这样回答!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小周后,宋太宗,赵光义,李煜

    976年,宋太宗赵光义丝毫不顾及李煜的感受,当着他的面强行临幸了小周后。李煜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跪地叩拜:“谢谢陛下对臣一家的眷顾。”小周后和大周后是司徒南宗的女儿,两姐妹相差14岁。当年大周后和李煜成亲时,小周后才5岁。因为姐姐的缘故,小周后常出入皇宫。长大后的小周后,出水芙

  • 王朔评判鲁迅:他不是世界文豪,没听说过世界文豪只写这点东西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王朔,鲁迅,世界文豪

    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坛上的一面旗帜。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无论面对如何艰难与误解,他对自己的追求始终坚持,从未止步。他希望唤起整个民族的信心与决定,他的笔就是他的武器。王朔对鲁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说鲁迅算不得世界文豪,又是因为什么呢?王朔也和很多他的同龄人

  • 张爱玲嫁给大30岁的赖雅,是真爱还是设计?继女:那女人不可理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爱玲,赖雅

    第一次欢欢喜喜地踏入婚姻,不想遇到了一个不负责任的浪荡子并且给她带来了难以抹去的污点。第二段婚姻,是贫贱夫妻相依相偎,然即便如此仍然有人怀疑张爱玲目的不纯。有人说,童年和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刻在骨子里的,或许终其一生都难以得到治愈。这句话,用在张爱玲身上再恰当不过了!显赫的家世,给张爱玲带来的唯一好

  • 努尔哈赤女儿穆库什三次嫁人,均已悲剧收场,去世后儿子悄悄将她安葬!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穆库什,努尔哈赤

    1608年,努尔哈赤把14岁的女儿穆库什,嫁给了政敌布占泰。布占泰和努尔哈赤反目,努尔哈赤把怀孕的19岁的穆库什送给52岁的功臣额亦都。8年后,额亦度去世,27穆库社被迫嫁给比她小一岁的继子,还生了一个女儿。穆库什的第四个女儿,因为生母的身份卑微,所以穆库社难逃联姻的命运,她的姐姐10岁时就被父亲嫁

  • 意欲叛变投敌的陈浩被判处死刑,毛主席却给他的尸体覆盖一面革命军军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陈浩,革命军

    1927年底,意欲叛变投敌的陈浩被判处死刑。但匪夷所思的是,毛泽东却特别指示,陈浩被处决后,为其覆盖一面革命军的军旗,这是为何?陈浩是早期革命队伍里的主力干将,出生于湖南祁阳,黄埔一期的高材生。虽然黄埔生被誉为蒋系部队里的天子门生,但是他却没有投入反动军阀的怀抱,而是积极向共产党靠拢,成了一名信念坚

  • 李宗仁78岁逝世,他30岁的遗孀胡友松过得怎样?被赶出李公馆后皈依佛门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宗仁,胡友松,李公馆

    1966年7月26日,在广西李宗仁府邸,75岁的前民国代总统李宗仁与27岁的年轻护士胡友松举行了婚礼。仪式办的很简单,在自己家里相当低调,邀请的也就是几位友人和民主人士。但引来的舆论风波却不小。一是因为新郎官本来就是声名赫赫的人物,再就是因为俩人巨大的年龄差,毕竟这两人都能算得上是爷孙恋了。于是众说

  • 辽国唯一汉人皇后甄定徽:服侍过两朝皇帝,却从来没有被临幸过!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甄定徽,耶律阮,耶律德光

    946年,耶律阮杀进后晋皇宫,发现一个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宫女,看的耶律阮心潮澎,他转身对叔叔耶律德光说:“把她给我,战功我不要了”那么这个宫女到底有何特别之处,能让耶律阮战功都不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宫女叫甄定徽,她原本只是后唐皇宫中的一名普通宫女,因为品貌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