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向多尔衮提议“剃发令”,他才是大明第一汉奸

向多尔衮提议“剃发令”,他才是大明第一汉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584 更新时间:2023/12/15 18:57:22

酷刑是中国古代一种用来震慑和打击犯罪分子的有效手段,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相当重视刑罚。但从人性角度上来讲,刑罚带有扭曲性质,而酷刑的诞生更是直接成为摧残人性、泯灭道德的一个标志。

然而在当真遇到万恶不赦之辈时,也确需酷刑严惩,即使是在以慈悲为怀的佛门之中,遇到恶魔之时,也需用霹雳的手段。中国的酷刑在明清时期堪称达到了巅峰的境界,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控制臣民,便设立了最早的特务组织机构,随后锦衣卫、东厂、西厂相继出现,而这些特务组织能拿得出手的绝活就是酷刑。

翻开明史细看,死在酷刑下平民百姓已不可计算,光是受过刑罚的朝廷官员就不计其数。以至在明朝时期有一个笑话,说如果一位明朝官员没进过大牢,没受过刑罚,他都不好意思承认他在明朝做过官。由此也可以看出明朝时期的刑罚,已经到了一种骇人的地步,而到了满清时期,就酷刑这个话题来讲,满清绝对是清出于明而胜于明,因为“满清十大酷刑”名扬世界。

在明末清初时期,曾经出现过一种史无前例的酷刑,堪称为天下第一酷刑。

与这种酷刑相比,什么锦衣卫、东西厂、满清十大酷刑都可以算作是小儿科,据说此种酷刑从古至今之使用过一次,而被使用的对象号称是天字第一号汉奸。在中国人的意识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然而中国人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汉奸,对天下第一汉奸,施以天下第一酷刑,也算是物有所值了。

这位有幸被誉为天字第一号大汉奸,就是位列明朝九卿之一的孙之獬。

孙之獬(15911647)字龙拂,山东省淄川(今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人,明天二年(1622年)举进士,初为庶吉士,继为翰林院检讨。孙之獬在朝为官时正值魏忠贤当权时期,他见阉党当政,便见风使舵的讨好阉党成员,着实过了一段好日子。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魏忠贤倒台后,崇祯帝下令毁掉由阉党编写以诛杀异己为目的《三朝要典》,孙之獬竟然抱着《三朝要典》到太庙痛哭,最终被崇祯“削孙之獬籍”,罢官回乡了。

清军入关以后,孙之獬汉奸的本性完全暴露了出来,自己带头与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剃头留了辫子,换上了满清服装,一心一意在山东等待满清主子的到来。当时清廷为了收揽人心,接纳并让他当了礼部侍郎,但这并不是让他成为天字第一号汉奸的主要原因。而骇人听闻的、几乎令华夏汉族亡族亡种的“剃发令”,才是孙之獬成为天下第一汉奸的源头,因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就是孙之獬向多尔衮提议的。

当满清刚进北京时,天下尚未大定,清廷还允许明朝的降臣上朝时穿明朝的服饰,只是满、汉大臣得各站一班。可是这个孙之獬为讨满清欢心,有心“标异而示亲”,一日上朝时他变得“焕然一新”,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当大臣们步入朝堂站班时,他很亲切地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而满族大臣都自谓高人一等,哪能容忍汉人孙之獬与之同班?便将他逐出了班外。孙之獬自讨没趣之后,悻悻然走回汉班,汉臣恨他过于逢迎求宠,也是不让他入班,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万状。

这孙之獬一怒之下,便上疏多尔衮,提出应下令让汉人剃发留辫。本来早就想彻底显示已经征服了中原的多尔衮,便顺势采纳了孙之獬这一提议,并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间,下达了剃发令。从此清军所到之处,以10日为限,“文武军民一律剃发如满族式样,不从者治以军法”。

令出行随,到处可见兵勇带着剃头匠,挑着担子巡行在城镇乡村,担子上挂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令牌。剃发本是流行于满族的习俗,而几千年来汉人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剃发严重伤害了汉人的感情,使他们失去了作为汉人的标志和不做奴隶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于是汉人纷起抗争,悲壮激烈的反剃发斗争有多么惨烈、死了多少人,我们今天是难以想象的。顺便多说一句,即使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虽然他为了陈圆圆而“尸山血海壮婚礼,锦绣河山做嫁妆”,但还曾为了制止“剃发令”而与多尔衮起过争执。

王家桢《研堂见闻杂记》对这一段历史有很清楚的记载:

“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阴为计,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乃归满班,则满以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为满饰也,不容。于是羞愤上疏,大略谓:‘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于是削发令下,而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之祸……”

孙之獬卑劣的汉奸嘴脸以及他给汉族人民造成的灾难,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然而“报应”终于来了,虽然比祈盼的来的稍晚了一些。

顺治三年秋,孙之獬衣锦还乡,可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此时恰巧山东爆发了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农民军攻入淄川城,将孙之獬生擒活拿,五花大绑示众于街市。按说像孙之獬这样恶贯满盈的人,应该立即将他大卸八块,但人们却生怕他当时就死了,在如何招待他的问题上,花了相当大的耐心,也可能是因为太恨他了,就像人会喜极而泣,怒极反笑一样。

起义军先扒光了他的衣服,又拔光了他的头发,用钢针麻线逢上了他的嘴巴,再用钢针在他身上刺满了针孔,然后把猪鬃插进这些针孔里,让孙之獬亲眼看着他自己的血,顺着猪鬃一滴一滴的往下落。那种身体上的痛苦,内心之中的恐惧,想喊又喊不出,想死又死不了的酷刑,绝对是天下第一酷刑!

两天之后,当孙之獬的血已经流干,奄奄一息、尚未毙命之时,起义军便将他肢解致死。孙之獬的死讯传到京城后,顺治帝给吏部下旨,没有给予孙之獬任何的表彰和抚恤。

应该说,这就是做汉奸的下场,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敢做汉奸?

更多文章

  • 为什么会“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冯唐,李广,汉朝人物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以此感叹不受重用,仕途坎坷。但事情的发展都不是偶然的,不能全归于“命运”。那么,又为什么会“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呢?冯唐,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西汉大臣,

  • 晚清湖南的一个官员,比海瑞更清廉,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陈兆棠,晚清,清朝人物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都是十分推崇清官,各朝史书也往往对清正廉洁的官员大家赞扬,民间百姓也对清官赞誉满满。然而,清朝有这样一个官员,史书记载他“至贫,不能治行李、迎妻子”,即他穷的连行李都置办不了,派马车接送妻子都是个问题,这样看来他比海瑞清廉的多了。可就是这样一个至贫之官,却受

  • 上街买菜还要操持家务,晚年胡适的寓公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胡适,民国人物

    胡适青年时留学美国,住了七年,中年做美国大使,住了八年。一九四九年春,他偕江冬秀离开上海,乘海轮到美国,一住就是十年。这位大学者在美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上街买菜操持家务胡适于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船抵旧金山,这一天是百万大军飞渡长江的一天,他在旧金山船上哀叹一声:“我愿意用我道义力量来

  • 揭开兵仙韩信之死的重重迷雾,原来我们都被骗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韩信,兵仙,汉朝人物

    兵仙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一个人物,他率领汉军偷渡陈仓、还定三秦、东擒魏豹、北破代赵、降服燕国、平定齐国,最后和刘邦合兵围杀项羽,一战灭楚!韩信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集王侯将相于一身的盖世英才,他和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与英布、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韩信之才,令汉高祖刘邦都自叹不如,这样的韩信,

  • 韩信手握三十万大军足以抗衡项羽、刘邦,为何没有选择三分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韩信,刘邦,汉朝人物

    韩信手握三十万大军足以抗衡项羽、刘邦,为何没有选择三分天下?汉高祖十一年,淮阴侯韩信被吕后斩杀于长乐宫中,时年35岁。韩信为何被杀?西汉朝廷给的官方理由是谋反,这当然是莫须有的欲加之辞。一般认为,功高盖主才是他真正的死因。对于他的悲剧,历来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感慨叹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有首《韩信庙》,

  • 孙膑、庞涓、张仪均拜于他门下,历史上的鬼谷子到底有多鬼?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鬼谷子,孙膑,庞涓,张仪

    或许你知道孙膑、庞涓,或许也知道苏秦、张仪,但你是否了解,这些战国时期呼风唤雨的人,他们都拜于一个人的门下,鬼谷子。今天给大家详解千古奇人鬼谷子的身世之谜。鬼谷子,本名王诩,是中国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他在智谋方面的才能非同一般,但也被称为是“最被低估的圣人”。其创立

  • 大清皇帝为何都好这个,乾隆更是沉迷其中,两任皇后都劝阻不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清皇帝,乾隆,清朝人物

    说起好色,这好像是清朝皇帝的一个通病。如皇太极先后取了姑侄三人,其儿子顺治帝则是逼弟夺媳;康熙不用说,后妃是满清皇帝中最多的一位,而且连洗衣局的宫女也不放过,生下八贤王;而虽没有皇帝之名,却行皇帝之实的多尔衮,更是被称为“色中饿鬼”。而在清朝十二帝中,乾隆绝对算的上是一位励精

  • 她是美貌清新的末代皇后,生下孩子竟被扔进锅炉烧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末代皇后,婉容,清朝人物

    婉容是溥仪的正妻,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后。婉容16岁的时候,被选入宫,与溥仪成婚,随后成了末代皇后。成亲那天,溥仪在完成祖宗礼制之后,因身体原因,立马就离开了婚房。于是,就只剩下末代皇后婉容独守空闺。往后的日子,二人一如既往的维持着表面的夫妻关系。后来,溥仪逃至长春,成为了满洲执政府的傀儡后,他更是对

  • 狂人刘文典踢过蒋某某的敏感部位?事实真相是这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刘文典,蒋介石,民国人物

    刘文典(18891958),原名文聪,字叔雅,笔名刘天民,安徽怀宁人。刘文典是当代学贯中西的文史大师,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刘氏的研究建树非凡。刘文典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日军侵华期间,执教西南联大与云南大学任教,终生

  • 善恶到头终有报,世间切记有因果!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陈兆棠,王闿运

    清官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情结,包拯“包青天”,海瑞“海青天”,没有人不喜欢,没有人不爱戴。但是,清朝有一位清官却很例外,老百姓却恨死了他。这个人就是陈兆棠。陈兆棠(18591911),字澍甘,湖南桂阳人。陈兆棠从云阳县令做起,累官至潮州知府。陈兆棠的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