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闻一多被父母逼着和高孝贞结婚。他嫌弃妻子没有文化,新婚当晚,不和她说话,也不闹洞房。三年后,他却对妻子爱的死去活来。
1913年,在闻一多不知情的情况下,父母为他定下一门亲事。和他定亲的,正是高孝贞。
9年后,在清华求学的闻一多,被父母逼着回来结婚。
对于这门亲事,他是一百个不愿意,但也不好违背父母的意愿,于是他提出不祭祖、不行跪拜礼、不闹洞房3个条件。
父母知道儿子心里不满,就答应了。
结婚当天,闻一不情不愿地走完了婚礼流程。晚上,他更是将新娘子撇在新房,独自在书房过夜。
闻一多虽然排斥包办婚姻,但他意识到,自己和高孝贞已成夫妻,自己必须对她负责。
后来,在闻一多的恳求下,闻家把高孝贞送到了武昌职业女子学校。高孝贞深知丈夫的良苦用心,在校学习非常认真。
闻一多关心妻子的学习。每次写家信时,他都会在信中,鼓励妻子要有志气,努力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赴美留学的第一年年底,女儿闻立瑛出生,闻一多开心地表示“我的希望与快乐将来就在此女身上”。同时,闻一多还写了包含42首诗的组诗《红豆》,里面满满的都是对妻子的思念。
1925年,闻一多提前回国任教,不久之后,他将妻子和女儿接到自己身边。此时高孝贞不仅温柔体贴,而且还和丈夫有共同话题,夫妻恩爱亲密,进入婚姻最佳状态。
不幸的是,闻立瑛4岁时,不幸夭折,后来,高孝贞生下三儿两女。
然而,这样的日子只过了数十年。
1937年,抗战爆发,闻一多一家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的婚姻迎来了考验。
当时,高孝贞独自带着孩子在老家过日子。
闻一多回老家处理事情时,顾毓琇邀请他参加战时教育问题研究委员会工作,闻一多以自己不感兴趣为由拒绝了。
高孝贞知道后,非常生气,她多次劝说丈夫接受这个工作,留在老家和她一起照顾孩子,但闻一多就是不同意。
为此,高孝贞开始跟闻一多冷战,不再给他写信。
这对闻一多来说,实在是太残忍了。他多次写信请求妻子原谅,但高孝贞都不曾回信。
最后,闻一多写了一封信,信的末尾大意是:我要去昆明了,你马上写信寄到昆明,要不然,就当我死了,再也不必给我写信。
高孝贞一看,着急了,马上给丈夫写信,也招呼孩子们给爸爸写信。闻一多收到信后,高兴极了。
后来,闻一多又设法将妻儿接到昆明,一家人再一次团聚,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物价不断上涨,作为西南联大的教授,闻一多的薪资完全不够养活一家人,全家生活拮据,偶尔吃点豆腐就是改善生活了。
为了省钱,闻一多准备戒烟戒茶,但遭到了高孝贞的反对:“你一天那么辛苦,就这么点嗜好,再难,也要把你烟茶钱省出来。”闻一多听了,非常感动。
高孝贞买了烟叶等材料,自己制作香烟。闻一多抽着妻子做的香烟,内心暖暖的。
虽然生活艰难,但闻一多心怀祖国,他不仅是著名的诗人,更是坚定的爱国民主战士。
1944年,闻一多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他四处奔走发表演说,团结更多的同志,一起为抵抗敌人而奋斗。
高孝贞深受感染,也成为了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两人不仅是恩爱夫妻,还是亲密的同志。
1946年,昆明的气氛变得十分恐怖,反动派到处张贴标语,攻击爱国民主人士,闻一多就是其中之一。
闻一多原本有很多机会可以逃离,可他却选择留下来,他说:“我不能离开苦难的人民,昆明还有许多工作等着我做”。
他的生命危在旦夕,但谁也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遭到暗杀。得知这个噩耗,闻一多不顾危险,赶到医院抚尸痛哭。
下个暗杀对象很有可能就是闻一多。可闻一多不怕死,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一切像是预料之中,4天后,在李公朴追悼会上,闻一多发表了“最后的演讲”,痛斥特务罪行。
追悼大会散会后,悲痛欲绝的闻一多在回家的路上遭到了暗杀,年仅47岁。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可看到满身是血的丈夫,高孝贞依然忍不住失声大哭。
闻一多去世后,高孝贞继承了丈夫的遗志,继续开展爱国工作。
1983年,81岁的高孝贞病逝。13年后,夫妻合葬在一起。
对高孝贞而言,闻一多是位好丈夫。在这段婚姻里,闻一多让自己成长,教会自己许多新鲜事物。
闻一多也从不掩饰对自己的感情,在信中,他写道:“亲爱的,我不怕死,只要我俩死在一起。我的心肝,我亲爱的妹妹,你在哪里?”
对国家而言,闻一多是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无私高尚,有着崇高的气节。
闻一多与高孝贞,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