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说得就是堂堂的东汉帝国亡国之君刘协!
刘协8岁被权臣兼枭雄董卓拥立为大汉帝国的皇帝。据说董卓之所以废掉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就因为刘协的奶奶姓董。要俺说,改立刘协为新君,无疑能增加董卓的权威。皇帝都能换,还有比这个显示权力的事吗?足足坐了31年皇帝宝座的刘协,奈何却始终是个“木头戏里的木头人傀儡”!
无论是董卓、李和郭汜,还是曹操和曹丕,提偶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汉天子刘协始终都是“商店里的样品摆设”!刘协没有高贵乡公曹髦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也没有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宁为高贵乡公死,不为常道乡公生”地奋起一击的英雄壮举。也可能觉得自己当“提线木偶”还过得有滋有味?也可能长时间的“傀儡皇帝”生活早已适应了自己?也可能“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总之,刘协“乐不思权”,笑看天下!
实事求是地说,丞相、后来的魏王兼岳父曹操,对女婿兼皇帝刘协还不错,不但先后将自己的三个宝贝闺女曹宪、曹节和曹华嫁给了刘协,还充分保障了刘协的衣食住行,待遇从优。曹操的目的只有一个:“权力!”刘协的目的也只有一个:“活着真好!”
什么“衣带诏”?那都是前国舅董承之流搞出来的事,根本和朕沾不上边!至于前岳父伏完要诛杀曹公曹孟德?那都是前皇后伏寿背着朕干的好事!
便是被自己的大舅哥兼魏王曹丕赶下皇帝的宝座,被封为山阳公的刘协只不过伏地大哭了几声,抹掉眼泪,怀着“对不起祖宗基业”的一点内疚,立马就带着魏武大帝曹操的几个女儿“欢天喜地”地来到自己的“山阳公国”。虽唤作成什么“山阳公”,政治地位断崖式下降,刘协的衣食住行还是享受“汉天子”的待遇,时不时地还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称孤道寡。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
刘协来到自己的“山阳公国”后,倍感世态炎凉,人生如梦,超凡脱俗,大彻大悟,遂抛弃帝王之尊,甘心与民同忧,躬耕菜圃,济世悬壶,虽当过窝囊皇帝,却变为称职“郎中”,身融入田园山水,心远离深宫重楼,涉足农桑,访贫问苦,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由此流传下了很多传奇故事。
就位“山阳公”14年后,刘协驾崩,大魏皇帝曹为刘协上谥号:“孝献皇帝”。
“拿得起,放得下”,这便是刘协的胸襟。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常用成语,都知道主人公是汉献帝刘协。
可是鲜为人知的是,刘协被迫禅位、贬为山阳公之后,竟然转型为郎中,悬壶济世,给百姓治病。而且,他的后裔东渡日本,在日本医学界、政界地位显赫,成为名门望族。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故事,显得刘协憋屈、窝囊。
其实他继位时,已是东汉政权摇摇欲坠之时,生逢乱世,军阀、权臣当道。
刘协也曾经暗中联合大臣,反抗过权臣曹氏,例如著名的“衣带诏”等事件。无奈刘协心有余力不足,势单力薄,斗不过势力强大的曹氏,因而屡告失败,党羽、亲属被诛杀。
这是局势使然,毕竟鸡蛋碰不过石头。所以不能全怪刘协懦弱无能。
刘协9岁继位,开始了长达三十年傀儡皇帝的漫长生涯。
但是平心而论,曹操、曹丕父子还算良心未泯,没有赶尽杀绝。
刘协在曹丕逼迫下禅位,降封山阳公,保留天子礼仪,保住了性命和闲逸富贵生活,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由此,刘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悲情但也是最幸运的退位皇帝了。
刘协此前是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看人脸色说话行事,过着提心吊胆的高压生活。
虽然从皇帝一下沦落为臣子,但刘协从此得以从噩梦中解脱。
刘协的封地在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一带),远离京城繁华,多了田园山水。
刘协在封地山阳的生活,官方史籍只是一句带过,没有具体说明。但是野史记载、民间轶闻倒是有一些。
前半生的传奇经历,再身居这样的环境,四十岁的刘协自然会很快进入“不惑之年”,彻悟人生。
于是,他抛却帝王之心念,转换心态,开始了全新的人生下半场。
他在山阳有封地、食邑,锦衣玉食,过着王公贵族的富贵生活,而且无朝堂政务烦扰。
由此,刘协与皇后曹节安居于山阳,乐游田园山水,涉足农桑,访贫问苦,宽和对待、救济当地人民,与当地平民百姓相处融洽。
他此前四十年享受皇宫尊贵生活,因而通晓养生之道和医道。
于是,他潜心钻研医术,并且自己去山里采挖中草药,熬药、制作配方,以“郎中”身份为当地百姓坐诊看病,治病救人,悬壶济世,而且不求赚钱。这也算是造福一方了。
由此,他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在焦作一带流传下了很多故事,当地也形成了一些民俗尊崇纪念他。
例如刘协被贬为山阳公,当地老百姓改称他为“大人”,改称皇后曹节为“美人”,随后尊他俩为父母,简称为“大”、“美”。由此,当地民间逐渐通称父亲为“大”(发第三声dǎ打)、母亲为“美”(发第四声mèi妹),遗传至今。
再如,刘协的皇后曹节是曹操的女儿,曹操曾被封为魏公,于是当地老百姓就效仿曹节儿女的叫法,把外祖父曹操称为“魏公”,把外祖母称为“魏婆”。这个称呼习惯流传至今。
青龙二年(234年),刘协去世,时年54岁,葬于山阳禅陵。
到西晋末年,爆发了“永嘉之乱”,刘协的后裔也没能躲过这场浩劫。
他的一个玄孙刘阿知带着自己一脉的族人和追随者,为了逃避战乱,长途跋涉,飘洋过海,东渡到日本。
当时的日本应神天皇得知刘阿知的身世背景之后,非常敬重,赐号“东汉使主”,任命他为负责朝廷官物收纳事务的官职大藏。
同时,刘阿知一行人给日本带去了中国先进的文化、农业、工艺技术,备受日本国民尊敬。
由此,刘阿知一行人在日本定居、繁衍后代。他们的后裔逐渐融入日本,姓氏也改为日本姓氏,包括大藏氏、坂上氏、原田氏、高桥氏等,各种人才辈出,家族地位在日本颇高。
例如大藏氏成为管理日本朝廷财物的家族,由此“大藏”成为财富的象征。由此,日本中央政府的财政部门长期命名为大藏省。
再如丹波氏,原为坂上氏,在坂上康赖在世时,因为医术精湛,被天皇赐姓丹波,也即丹波康赖。
丹波康赖成为日本皇室御医,并且撰写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医学巨著《医心方》。其中记载了大量的中国医学典籍如《素问经》、《千金要方》、《华佗方》等的成果。
而且《医心方》大多是用汉字所写,流传后世,被日本奉为国宝级医学著作。
丹波氏家族以医为业,医学人才辈出,世代成为日本皇室的御医、名门望族。例如丹波雅忠、丹波元简、丹波元德、丹波元胤、丹波元坚等都是日本历史上的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