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并不认同所谓的“报应”一说。历史上很多影响深远的事情,都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先说说武后乱政一方面,武后乱政本质上是由于唐高宗李治性格上的懦弱所造成的,与其是不是乱伦并无太大关系。
就算李治没有遇到武则天,他只要遇到另外一个比较强势的女人,李治也同样掌控不了局面!
另一方面,武后在位期间,虽说李氏子孙深受其苦,但是对于整个国家与朝政而言则未必是坏事!从某些方面来说,正是武则天的大周王朝促成了大唐的盛世繁华!
再来说说安史之乱导致安史之乱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大唐发展到鼎盛时期,各个阶层各种矛盾的升级,再加上盛唐繁荣带来了安逸而忘却了忧患的结果!
当然,不管是死于安乐的大意,还是矛盾升级的爆发,唐玄宗李隆基作为当时大唐的最高统治者不仅未能防范于未然、想办法化解矛盾,还甚至只顾享乐、盲信权臣.........以至安史之乱的发生,唐玄宗李隆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阶级矛盾升级
纵观历史,凡是繁荣盛世都逃不掉极盛而衰的结局!安史之乱前的大唐也正是如此!
大唐鼎盛时期,国内经济得到发展,繁荣所带来的却是以李隆基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只顾享乐,将朝政的大权交由李林甫、杨国忠等官僚之手!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使得贫富差距随之而分化,再加上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为了一己私利对下层百姓恣意欺压!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已经在无声无息中走到了爆发的边缘!!
权贵间的矛盾升级
李林甫为相之时曾向李隆基建议:“文士之将,情当失石,不如用蕃人,蕃人善战有勇”。也就是说,利用没文化又善战的番人来打仗,这样不会像文士那样计较功过得失。
然而,这样的举动当然引起了以安禄山为代表的番人不满!这也为后来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另外,安禄山为了讨好李隆基曾蔑视当时的太子,声称:“只知陛下,不知太子”。因此,安禄山担心唐玄宗之后,太子继位,自己会受到报复!
还有,安史之乱是以诛杀杨国忠为名而发动的。其主要原于杨国忠因与安禄山不合,所以在继任宰相之后竟派门客对安禄山在长安的宅邸进行了围捕!!
种种迹象表明,位高权重的统治阶级之间,各种矛盾重重!!为叛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民族矛盾升级
盛唐的繁荣使得“大汉族主义”的影响日甚!民族与民族间的歧视与压迫由此而生!
这使得各个少数民族对于大唐繁荣羡慕转变成觊觎!
安禄山本就是一个胡人,他利用大唐民族矛盾的弱点,在自己军中尽力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重用契丹、胡人为将!甚至有少数民族将安禄山与史思明视为新的“二圣”!!
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史之乱实际上也是一次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几乎没有核心汉人参与)的叛乱!!
节度使权势过大
唐玄宗时期与唐初相比,其中央集权被削弱了!
唐初的府兵制后来改成了募兵制,最初只是对于边疆作战的将军变成了集边疆军、政、财大权为一体的节度使!
节度使拥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子民、自己的军队........活脱脱变成了一方诸侯!!
唐玄宗晚年昏庸
其实安史之乱的发生并不突然,早在叛乱之前就有人看出了安禄山的野心并进行了告密!
然而,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包括他的朝廷却沉醉于自己开创的盛世繁华之中,只听得见歌功颂德之语!甚至还将告密人绑了送于安禄山处置!!
由上面几点可以看出,表面繁荣的大唐盛世实则早已危机四伏!安史之乱也只不过是其由盛转衰的具体体现罢了,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终究是逃不过极盛而衰的结局!!
武则天当政,还是很有作为的,比之史上数百位各色皇帝,她的治国成就当排在前几十位的。施政过程中的某些血腥、残暴、淫乱等附带品,是皇权不受约束的独裁统治体制下的必然产物,不是她个人能够洁身自好做得到的。仁政帝王有几个!武后乱政的说法不够慎重。把美国总统们放到中国帝王朝廷中,个个都会私欲膨胀,后宫佳丽三千,酒池肉海,杀伐随意。而把中国帝王放到美国白宫,也同样会是守法公民,廉洁首脑,不敢擅杀国民属官。体制约束比个人道德更靠谱。在中国帝权时代,政治成果高于血腥手段和淫乱私事,就不能以乱政之名以偏概全。
安史之乱,最大的原因是藩镇节度使的军政权力过大,且终身任职,外加世袭继承的制度缺陷,为其谋乱割据打下了政治、军事经济的基础。条件成熟,安史不乱,其它坐大到足够程度,完成武装割据局面的边关节度使也会乱。有温床,就有滋生。只是安禄山得到机会,蒙蔽皇帝,一再得到实力扩充,拥有三关节度使庞大军政权力和兵力,他率先反了而已。八年平叛之后,这个节度使制度缺陷,不是进一步造就了其它数个平叛节度使形成了新的武装割据,最终把唐帝国从安史之乱泥潭拯救出来,又送上走向快速覆灭的另一个更深的泥沼吗?
说皇帝不作为,有失偏颇。唐明皇还是不平庸的,也就是在安禄山事上,个别性瞎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