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1671 更新时间:2024/1/8 15:23:32

朱熹(11301200),也称“朱子”,他集学者和思想家于一身,他学识渊博,为《四书》作注,是为了不起的大学者。他思想精深,是一流的哲学家,理学系统在朱熹这里达到顶峰,此后数百年中,他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

之所以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因为他吸收总结了前人理学的思想,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1“理”

朱熹说“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比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还是人为,都是其理。

某物是其理的具体实例,若没有如此之理,便不可能有如此之物(类似柏拉图的形式和质料)。

程颐认为,理是永恒,有某物,必有某理,朱熹把程颐关于“理”的学说,讲得更清楚。

2太极

朱熹说“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至。……总天地之理,便是太极”。每事每物都有理,理使这类事物成为它应该成为的事物,至于宇宙的全体,也有个终极标准,它是最高的,它是万物之理的最高概括,叫做太极。

朱熹的这种思想认识来自周敦颐邵雍,他们俩个最早讲由《易经》发展而来的宇宙发生论。

3气

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行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这个具体的物质世界,必须有“气”,并在“气”上加个“理”的模式才能成为具体的物质世界。

在此之前,张载的宇宙发生论里特别强调“气”,气聚形成具体的万物,气散,就造成万物的消亡。朱熹在张载“气”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4心,性

朱熹赞同程颐“性即理也”的说法,“此理是善,既是此理,如何得恶?所谓恶者,却是气也。

所谓“气质之性”指在个人气禀中发现的实际禀受之性,如柏拉图说,它力求合乎理想,但是总不相和,不能达到理想。而固有的普遍形式的理,朱熹称为“天地之性”。

张载已经做出这种区别,程颐,朱熹继续坚持这种说法。

5精神修养方法

朱熹认为,人人,其实物物都有一个完整的太极,太极就是万物之理的全体,所以这些理在我们内部,只是由于我们的气禀所累,这些理未能明白现实出来。

能使太极显示出来,朱熹继承了程颐的学说,一是“致知”(格物致知),二是用敬(来自佛教用静)。程颐说“涵养须总敬,进学在致知”!

我们可以看到,朱熹的“理”,“气”,“太极”“心,性”,“个人修养方法”等理论都有前人,比如张载,邵雍,程颐等为其铺垫,朱熹总结前人学说,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思辨,又有所发挥总结,所以朱熹成了理学系统的集大成者,理学在朱熹这里达到顶峰!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

他著述甚丰,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诗集传》、《楚辞集注》、《近思录》等,后人替他编辑的有《朱子语类》(140卷)、《朱文公文集》(100卷,《续集》11卷,《别集》10卷)。

朱熹继承、发展二程理学,同时汲取和融会周敦颐、张载等人的学说,以孔孟道统为主旨,构筑起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

1.“无极而太极”朱熹哲学体系的框架取自周敦颐《太极图说》所奠定的思路,首先须辨明太极与无极之间的关系。

《太极图说》原文首句就提出“自无极而为太极”,有的版本为“无极而生太极”。周敦颐吸取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以太极对应“有”,以无极对应“无”;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万物,这样可解释世界的本原以及从本原出发的物质世界的形成;从根本上给出道学世界观最明确的答案。朱熹把《太极图说》首句校订为“无极而太极”,意为无极就是太极,太极是无极的别称,二者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先有无极,再有太极;也不是二者叠架。他解释说:“‘无极而太极’,犹曰‘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又如曰‘无为之为’。皆语势之当然,非为别有一物也。”《太极图说》文中还说“太极本无极也”,周敦颐的本意是太极以无极为本,亦即无极是太极的根本。由于朱熹改了首句,下文的“太极本无极也”随之变成“太极本来就是无极”的意思了。朱熹的发明从根本上给出道学世界观的最圆满的答案。太极即无极,所以太极无形,太极生有形的万物,但它本身不是万物之一;太极既是有,又是无,大有则无。2.理、气二元论在理、气关系问题上,二程已经否定了张载的气一元论。朱熹继承二程关于理是最高范畴的观点,从而进一步论述二者之间存在道和器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熹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但不是世界的最高本原。他又说:“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理和气就像神和形那样相互依附着。如果进一步问到理与气孰先孰后的问题,朱熹的回答就变得相当谨慎: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或问: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曰: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或问先有理后有气之说。曰:不消如此说;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后有气邪?后有理先有气邪?皆不可得而推究。然以意度之,则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及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盖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朱熹的意思是:理为第一性,气则第二性。但第一性和第二性不等于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以本体言之,则有是理,然后有是气。”3.月印万川,理一分殊“理一分殊”是程颐对最高之理与万物之理之间关系的概括,朱熹作进一步的阐发,他说:“天地之间,理一而已。

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则其大小之分,亲疏之等,至于十百千万而不能齐也。……程子以为明理一而分殊,可谓一言以蔽之矣。”他还借用佛教“月印万川”的比喻来说明一理与万理之间的关系:“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各自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万物之理是最高之理的影子,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4.格物致知,明伦通理朱熹接过程颐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包括自然界诸现象,但主要指人伦世故、圣言天理。

他说:“今为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他把道德作为主要学问,仅有草木器用的知识不算有学问。道德学习的范畴不仅是知的问题,更是行的问题。关于知行之间的关系,早有程颐提出“先知后行”、“知行皆难”的观点。朱熹同意“知先行后”,但他强调行比知更重要:“为学之功,且要行其所知。”“知而未能行,乃未得之于己,此所谓知者亦非真知也。真知则未有不能行者。”5.以理、气解释性、心自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以来,孟、荀及后世各家对性的善恶问题出现各种各样的看法。到了北宋的张载,他把“性”二元化而分成“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其实周敦颐已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只是他不把受之于天地的本然之性叫做“性”,称之为“诚”而已。二程吸收张载的理论,将“性”二化为“天命之性”与“气秉之性”。朱熹集其大成,阐述“天命之性”来自至善之理而“气秉之性”因气之清浊则有善恶之分的道理:“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恶底,此是气禀不同。”朱熹认为这是“性”善恶之争的最佳答案。

他说,“气质之说”“起于张、程”,他“以为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读之使人深有感于张、程,前此未曾有人说到”。正因为朱熹对张载、二程的“气质之说”推崇备至,所以他又沿用同样的思维方法来人“心”。他把一“心”分为两面:“道心”和“人心”。前者是本体的心,根源于“性命之正”,是至善的;后者是心的作用,来自“形气之私”,有善有不善。在一个心中哪个方面起主导作用,决定一个人的善恶。修心养性,就是让被形气之私欲蒙蔽了的“道心”重新显现,让“道心”占主导地位。朱熹为修身养性开列专门的书单并为之作注。他把《礼记》里的两篇文章《大学》和《中庸》单独列出,加上《论语》、《孟子》,合编成《四书章句集注》。从此有了“四书”的提法。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有哪些励精图治却惨遭失败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改革家,当属秦朝商鞅变法“,农业改革推动了农业发展,粮仓满了国就强了;地方实行郡县制,一改世袭和土豪割据;军队实行军功制“,取消世袭,按军功行赏封将赐爵,大大提升军队战斗力和将士进取心。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国一跃而为强国。但同时也触犯了保守集团和既得利益世家集团的

  • 关于古代深厚友谊故事150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1春秋时,齐国有两个人,一个叫管仲,字夷吾;一个叫鲍叔,字宣子。两人自幼时以贫贱结交。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就举荐管仲为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

  • 有关感恩父母的古代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

  • 为什么汉武帝穷兵黩武就是“千古一帝”,隋炀帝就落得国灭身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与隋炀帝都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所不同的是汉武帝登位时己经历过文景之治,国力雄厚,有他折腾的资本。由于长期以来北方边境遭受匈奴人搔扰,连秦始皇只能修长城抵御,自汉朝建立以来也只能以和亲的方式来缓解,国家颜面受损。年轻气盛的汉武帝为了驱去匈奴,练兵买马,成功地驱去了匈奴,安定了边境。也算他有运气,

  • 司马迁内心中对于”理想国家“和”理想君臣关系“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迁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是纪传体史书《史记》的作者,这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必然有其他史书独特的特质,书写人物,在司马迁看来,是尤其潜在含义,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显现得尤为明显。文章以对《史记》隐含读者作为分析视角,希望从中窥伺司马迁内心中对于”理想国家“和”理想君臣关系“的模板。一、隐含读者与

  • 信阳楚王的历史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信阳有楚王城,也称作楚城,在《资治通鉴》里就有记载。根据书中记录,楚王城的具体位置在汝南和信阳之间,具体位置更近于信阳。楚王城早先叫做“城阳”,是楚武王打败申国时修建,一座军事重镇。到了魏晋朝,改名为楚王城。著名的“亡羊补牢”典故,就发生在楚王城。关于楚武王,全名王熊通,湖北宜昌,他在位时间很长,具

  • 出将入相,范仲淹如何从草根成为千秋颂扬的名臣?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诗人梅尧臣写过一首《啄木》诗,以及一篇《灵乌赋》,写的是两种鸟类:啄木鸟和乌鸦。写完了,他把这两首(篇)奇怪的诗文寄给了范仲淹。此时大约是宋仁宗景三年(1036),范仲淹刚刚被贬谪,从帝都开封贬到了鄱阳湖畔的饶州。境遇十分凄苦,据说一路经过十几个州,都没人出来接待他。梅尧臣的诗文,是出于朋友的叮

  • 为什么说《滕王阁序》传递的是正能量?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滕王阁序》述志言情,语简意丰,在刻意铺叙高阁美景之后,以跌宕起伏的妙笔,由逸游的豪兴引出仕途坎坷的感慨,抒写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原文先是被“四美具,二难并”的场景所感染而“逸兴遄飞”,接着由宴会美景的易散而生发感慨“识盈虚之有数”,“觉宇宙之无穷”,感到人生无常,个体渺小,联系自身的怀

  • 朱元璋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祝他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的历史功绩我认为不在唐宗宋祖之下,他之所以成功有以下优点:1、出身贫苦,深知民间疾苦。元朝的残暴统治使老百姓民不聊生,朱元璋这样的领袖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2、精力旺盛,历史上朱元璋一朝没有宰相,重大朝政亲自处理,每天处理400多件大事,精力不可为不旺盛,直到明成祖朱棣时期,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

  •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所谓历史恩怨不过200年。所谓深仇大恨,就是犹太人掠地杀人。巴勒斯坦人势单力薄,阿盟友各怀鬼胎,犹太人依仗美国无恶不作,各有各的报应。犹太人必遭报应。这个历史恩怨其实历史很短,犹太人被赶出耶路撒冷是罗马人干的,阿拉伯人并不是从犹太人夺取了这里。相对犹太人假借上帝的名义血腥征服迦南,阿拉伯人据有巴勒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