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李肃为何能成功说服吕布投靠董卓?

《三国演义》中,李肃为何能成功说服吕布投靠董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312 更新时间:2024/1/22 10:22:20

这个问题,只需要从《三国演义》原文中,便可以得到答案。在此个人稍作归纳:

第一,李肃十分了解吕布,能够抓住痛点在《三国演义》中,凡是要劝降某个人,大多数都会安排他的熟人去。

如:曹操要劝降关羽,便安排他的好友张辽去;周瑜要劝降诸葛亮,便安排他的哥哥诸葛瑾去;还有比较著名的蒋干,他之所以有信心劝降周瑜,就因为他们是同窗好友。(当然,这些都是不成功的例子)

正因为是熟人,彼此关系好,又非常了解,所以往往能抓住对方的痛点,一针见血。李肃与吕布的关系,正是如此。

原文中,李肃自己说道: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

能够说出“勇而无谋、见利忘义”八个字,足见李肃对吕布有非常深的了解,他们之间绝不是简单的点头之交,而是曾经有过很紧密的关系。

这是李肃能够成功说服吕布的前提条件。

第二,吕布不满足自己的现状,甚至有些自卑吕布在丁原账下时,可以说默默无名。董卓压根就不知道这么一个人,初次见到时,还被吕布吓了一跳。直到跟吕布打了几次交道,才渐渐觉得吕布是个人才。

这从侧面说明,吕布这个时候只不过是个无名小辈。他后来之所以能闻名天下,大部分拜董卓所赐。

他的义父丁原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此时不过是一个并州刺史,管辖的地方大约就是山西、内蒙古一带,比起中原地区,条件也十分恶劣。

而更加刺激到吕布的,恰恰就是李肃。怎么说呢?李肃现在混得比他要好得多。

原文中,吕布问:久不相见,今居何处?而李肃则直截了当地回答:现任虎贲中郎将之职。

虎贲中郎将是什么官?中央禁军的统领,负责保护最高领导人的安全,这是个相当重要的职位。不仅重要,而且能与最高领导亲密接触,前途光明。

李肃介绍完自己,还刻意打击吕布,有意无意的提起丁原,并且强调丁原是吕布的义父。这就让吕布非常尴尬,感觉自己受到了鄙视。于是吕布说道: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

注意,丁原是吕布的义父,但吕布却不叫他“爸爸”,而直呼“丁建阳”,这里表现出吕布自卑的心理,大家可以仔细体会。

在后面,吕布还多次说到,自己没有门路,不逢其主,还特意强调“兄在朝廷”。可见,李肃混得比他好,让他羡慕嫉妒恨。潜台词就是在说:你李肃混得这么好,全靠运气,我也就是没遇到贵人。

吕布产生了这种心理落差,恰恰就是李肃想要看到的结果。

第三,顺水推舟,循循善诱李肃的劝说,有条理、有层次,一步一步使得吕布“沦陷”。

首先,绝口不提劝降之事,更不说自己是董卓派来的。一上来就送礼,先奉上一匹赤兔马。武将爱马,就犹如今天的男人爱车,这是抵挡不住的诱惑。

李肃送完马,吕布感觉很不好意思,问道:何以为报?

一般人可能就直入主题了,但李肃不,他说:某为义气而来。岂望报乎!

高明的说客往往如此,他永远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会主动提出自己的需求。

接着,李肃成功地令吕布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让他自卑。正在吕布心情低落,感叹命运不公的时候,李肃适时地给予他赞美:

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

这番话,让本来失落的吕布,又重新找回了一丝自信。然后李肃更进一步,贬低自己,抬高吕布: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

就是这句话,令吕布彻底沦陷了。还没等李肃提出什么条件,吕布主动说: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

接下来,一切都顺理成章。一整套流程,李肃将自己伪装成一个为朋友着想的旁观者,没有主动提出过任何要求。但正是如此,才令吕布死心塌地、态度坚决地投靠董卓。

高明,真是高明!

个人认为,这一段可以写进说客的教科书,值得学习!

在《三国演义》中,有三个比较著名的说降事件,一是李肃说吕布,二是张辽说关羽,三是李恢马超

张辽说降关羽,不算成功。势穷力竭的关羽虽然最终下山投降,但是他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曹。李恢说降马超,大获成功。穷途末路的马超被李恢指点迷津,茅塞顿开,带领马岱等部属欣然投奔刘备。李肃到吕布那里做说客时,吕布的境况和关羽、马超完全不同。

那么李肃凭什么能够说降成功呢?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李肃心理学好,成功攻陷了吕布的道德缺口李肃是吕布的老乡,从小就认识,因此早就知道吕布的两个缺点:爱贪小便宜、有勇无谋。

吕布就属于那种典型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比较容易受诱惑受蛊惑。因此,在当董卓表达了想招降吕布的想法时,李肃立马就毛遂自荐了,表示要只身前去劝降吕布。

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果然,凭借老乡发小的身份,李肃被吕布待若上宾。李肃口才好,把吕布狠捧了一把,吕布很受用,对李肃非常亲近。当吕布看见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后,眼睛都直了,目瞪口呆,当听说是董卓赠送,吕布连连称谢,还说“董公如此见爱”。董卓乃国贼,是吕布义父丁原的死对头,吕布看到财物后立马就没了原则立场,称呼董卓为“董公”,足见吕布确实见利忘义。吕布这个心性特征,被李肃拿捏的死死的!

2.李肃口才好,成功抓住了吕布的职业危机李肃不但口才确实好,还很懂心理学。他先把吕布捧到一定高度,又感叹吕布不值。李肃说,你看我虽然没什么本事,却混到了虎贲中郎将,贤弟你有擎天驾海之才,天下无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但贤弟你只是当了个保卫队长,愚兄我实在为你感到不值啊。这真的戳到了吕布内心的痛处,吕布头脑简单啊,他哪里知道李肃是在套他,就像李肃袒露心扉说,我跟着丁原混,也是出于无奈啊,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啊!

李肃一看来的正是时候,原来吕布急需另谋高就啊,于是赶紧夸奖董卓怎么敬贤礼士怎么赏罚分明绝对能够终成大业,并透漏了底牌,愚兄这次来,就是董公特意来请你来了,还说“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这句话绝对戳中了吕布的软肋,吕布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3.李肃知英雄所爱,赤兔马的诱惑太大。李肃确实是个人才,他虽然深知吕布的人格缺陷,但也知道他是一等一的当世豪杰。李肃专门找董卓要了赤兔马,没有赤兔马,这次说降行动的成功率绝对会大打折扣。英雄爱宝马,李肃对吕布的定位还是相当精确的。宝马配英雄,在赤兔马的诱惑面前,吕布根本扛不住。

吕布第一次见到赤兔马,但见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不管是魔兽还是传奇,不管是联盟还是荣耀,当你看到顶级装备时,你能走得动吗?果然,吕布拜谢道“兄赐此龙驹,将何以为报”,连声音都打颤了!因此,当吕布打定了要投奔董卓的主意后,为难的说“我无涓埃之功,而董公如此厚爱”,最后,吕布为了有进见之礼,心一横,提着义父丁原的人头,骑着赤兔马,投奔下一任义父董卓去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大明王朝中改稻为桑政策很难执行,为什么海瑞成功说服了百姓?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是《大明王朝1566》剧情,还得从何茂才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来到了淳安说起:他此次前来势必要把井上十四郎带走,以免自己“通倭”的罪行暴露,从而被“诛灭九族”。但是他实在是小瞧了海瑞,海瑞利用手里的总督府的兵,跟何茂才玩了个硬碰硬,实在没招的何茂才就差给海瑞跪下了,海瑞你到底想怎么样?一、何茂

  • 历史上,孝庄是怎么说服多尔衮和洪承畴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孝庄分别问了他们两个人一人一个问题。问多尔衮,是做周公还是做明成祖?问洪承畴,愿不愿意给顺治做老师,把他教育成一个好皇帝,让满汉公认的好皇帝?其实孝庄抓住了一点,不是许诺他们生前有怎样的荣华,而是要他们自己选择死后的历史回答,是做忠臣名相,流芳百世,还是包藏私心,遗臭万年,作为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二人

  • 如果你是范增,在彭城大战后怎么样说才能说服项羽灭了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很简单,坚持对项羽称臣,然后永远不要以亚父身份自居,项羽要什么给就对了,千万不要认为你的就是你的。事实上西楚政权就是靠着项羽一个人的赫赫战功撑起来的,其他人包括范增在内都是锦上添花,所以老老实实听项羽安排就是了,一定不要和项羽对着干,要无条件的信任和相信项羽。最后就是好好活着,帮助项羽压服内部一切不

  • 烛之武成功说服秦穆公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你说这件事情不吐槽一下这个郑国也确实说不过去,你说你去看一个女人那没什么问题,你偷看一个男人洗澡这是什么事儿?虽然这个男人外面宣称自己的腋下那一块肉很特别,但你不能因为这个理由跑人家去偷看偷看也就罢了,你还光明正大的偷看让别人给知道了……由此带来的灾难是难以想象的。晋国,秦国两个大国率领军队过来讨伐

  • 城濮之战的具体背景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城濮是战争的地点,山东甑城一带。说起城濮之战,就会联系到成语“退避三舍”。晋献公之子重耳逃难流亡到了楚国,楚成王对他以国宾之礼,他觉得重耳必将有成就。一日,楚成王宴请重耳时说,如果有一日你当上了国君,会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楚国物产丰富,丝绸

  • 单说用人方面,历史上哪五位皇帝最为突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要回答这个问题上榜的君主大多是开国君,毕竟乱世出英雄,而英雄需要明主来发现和提拔。个人认为单轮用人的话嬴政、刘邦、曹操、孙权、李世民五人可称突出。嬴政始皇帝生于战国乱世,也是战国终结者和秦朝缔造者。手下名将名臣齐聚:文有李斯、武有白起、王翦、蒙恬、蒙挚、司马错等等,无一不是声名显赫流传千古的人物。而

  • 如何从用人(文臣武将)方面评价一位帝王的能力?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看到这个问题,我立马想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的事情。当初齐僖公死的时候,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因为王位相继死去,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两人展开了争夺王位的角逐。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得力助手,而管仲则一心辅佐公子纠。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在赶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曾经用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

  •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哪位皇帝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哪个皇帝创立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创立。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

  • 汉高祖刘邦为何要下求贤的诏令?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广纳人才,拱故汉王朝当下有句时髦的话,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这个套路是任何时代都适用!刘邦虽然是个粗人,一开始也看不起儒生,后来在与陆贾的一次对话中,问他,你是在马上得天下,但是你能在马上治天下吗?这才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广求贤才于天下。在叔孙通等儒生制定相关典章制度后,通过一次日常皇帝

  • 商鞅是如何成功入职秦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是卫国国君姬妾所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姓姬。公孙鞅年轻的时候好刑名之学,在魏国丞相公叔痤手下做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卫鞅有才华,但他还没来得及向国王推荐,自己就病倒了。有一天魏惠王来探望病情,他对公叔痤说:“您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国家的事情该怎么办呢?”公叔痤回答说:“卫鞅人尽管年轻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