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如何说服孙权与刘备联手对抗曹操的?

诸葛亮如何说服孙权与刘备联手对抗曹操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201 更新时间:2023/12/25 20:06:33

此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和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联手抗曹进行了精彩演绎,是诸葛亮成为古代中国智慧化身的精典例证。我认为诸葛亮是通过以下步骤促使孙权联刘抗曹的:

首先,双方有共同抗曹的利益基础。“道不同不相与谋”,否则,任凭诸葛亮说破大天也没用。当时曹操擒吕布、灭袁绍、征乌桓,己基本统一中国北方,率八十三万大军直奔江南而来,占据荆州的刘琮,面对曹操的大军,不战而降。这时的曹操,只要拿下江东,擒杀刘备,那么就一统天下了。

当时,“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年仅十九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孙权和曹操、刘备一样,都有着吞并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当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为了祖宗基业也好,为了身家性命也好,为了江东百姓利益也好,总之孙权开始就不想投降曹操,所以他说“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其实孙权早就已经下定决心死战了。

而诸葛亮正是敏锐发现这一点,认为:“今操引百万之众,虎踞江汉,江东安得不使人探听虚实?”

其次,善于寻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从对手阵营里发现与己方观点相近、或可以在若干方面求同的朋友,从而使其成为共同利益的代言人,是任何一个高明的谈判家很重视的一项工作。这样的代言人可以直接或间接给你透露不少重要信息,在谈判中,他能帮助缓解冲突,调整关系,乃至挽回僵局,这样的角色就象楚汉争霸时期鸿门宴上的项伯

而当时这个人就是鲁肃,三国演义中把鲁肃这个人物塑造的有点憨直,其实鲁肃也是一个统观大局、计谋百出的杰出政治家。当时,他和诸葛亮的战略不谋而合,借到江东悼刘表新丧之际,说服刘备,连孙抗曹。

所以,诸葛亮听说江东来人,高兴地说:“大事济矣!”鲁肃透露出江东投降倾向与抗曹势力的现状,孙权“拥兵在柴桑,观望成败”持观望态度,愿意充当诸葛亮出使江东鼓动抗曹的引荐人。后来的情况证明,在江东谈判中,鲁肃确实起到了穿针引线和弥合裂缝的作用,对谈判成功起了很大作用。于是诸葛亮向刘备请命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盟抗曹。

第三,舌战群儒,打击投降派的嚣张气焰,积极争取主战派。诸葛亮初到江东,首先面对的就是以张昭为首的文官集团投降派,诸葛亮决心先打掉他们的气焰,所以出手凌厉,制人要害,面对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等人的挑言问难,分别以刘备的大仁大义,苏秦张仪匡扶人国之谋,忠孝为立身之本,儒有君子小人之别等予以斥驳,使东吴群儒皆垂头丧气,理屈词穷,“满面羞惭”,先后“语塞”。

而在最精彩的与周瑜的一场谈判中,诸葛亮善于拨弄对手弱点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周瑜是武将集团之首,也是江东主战派的核心,对孙权决策影响最大的人物。其实,羽扇纶巾的是周公瑾,而不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他在与诸葛亮相见时,故意反说宜降不宜战。诸葛亮心知肚明,说:“我有一计,只要派一名使者,送两个人到江北给曹操,百万大军就会卷旗而退。”周瑜问道:“用哪两个人?”诸葛亮说:“听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十分壮丽的楼台,称之为‘铜雀台’,并且广选天下美女置于其中。曹操原本就是个好色之徒,他很早就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长曰大乔,次曰小乔,都姿色绝佳。曹操曾经发誓说:‘我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于铜雀台,以乐晚年。如此,虽死也没有什么可恨的了。’可见,他率百万雄兵,虎视江南,其实不过是为得到这两个女子。将军何不去找那乔公,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派人送给曹操。曹操心满意足,必然班师回朝。”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乔,有何验证?”诸葛亮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下笔成文。曹操曾经命他写了一篇《铜雀台赋》。其中有‘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一语”。周瑜听罢大怒,站起来指着北方大骂:“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忙劝阻说:“当年汉朝皇帝曾以公主和亲,今天为了退敌,这民间的两个女子有什么可惜的呢?”鲁肃道:“先生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即孙策,孙权之兄,其时已死)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听此,诸葛亮佯装惶恐地说:“我确实是不知此事,矢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道:“我与老贼誓不两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于是,二人遂订下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

第四,面对孙权的疑虑,诸葛亮则频频使用激将法。激将法,就是利用别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以“刺激”的方式,激起不服输情绪,将其潜能发挥出来,从而得到不同寻常的说服效果。激将法是一种很有力的口才技巧,在使用时要看清楚对象、环境及条件,不能滥用。同时,运用时要掌握分寸,不能过急,也不能过缓。过急,欲速则不达;过缓,对方无动于衷,无法激起对方的自尊心,就达不到目的。

诸葛亮对准孙权当时在战与降之间举棋不定的矛盾心态,故意把曹操的实力虚夸地描述了一番,直接建议孙权如果不能早下抗曹决心,不如干脆投降。

孙权不甘屈辱,立即回敬一句:“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曹?”诸葛亮说:“当年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名壮士罢了,尚能笃守节义,不受侮辱,更何况身为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的刘豫州。事业不成,这是天意,又岂能屈处人下?”被触犯了尊严的孙权“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

众人都笑诸葛亮不会说话,一哄而散。鲁肃则一个劲埋怨诸葛亮,批评他藐视孙权。诸葛亮笑道:“我自有破曹良策,你不问我,我岂能说?”鲁肃大喜,他立即到后堂去禀告孙权。孙权气犹未消,见到鲁肃,连声责问:“子敬,我以为你带回来一个高人,可以为我指点迷津,没想到却是个口是心非之人!”鲁肃做了一番解释,孙权回嗔作喜,又出来与诸葛亮相见,并设酒宴款待,又向诸葛亮赔罪请教。诸葛亮又换了一种说法:“刘豫州虽然新败于新野,但所部伤亡不大。关羽手下,还有精兵一万,刘琦手上的江夏士卒也有一万人。而曹操兵马虽众,但远道而来,疲惫不堪。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也’。况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之兵,虽然精于水战,但也是迫于曹操的威势才投降,必不能拼死作战。这样看来,只要将军能够任命一个得力武将,和刘豫州同心协力,击败曹操,必然是指日可待!”孙权大喜,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再不复议。我当即日起兵,与刘豫州联手,共灭曹操!”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来作答。

亮因己之卓之外才,成之说权,孙刘约成。

01.唇亡齿寒。亮使吴之后,开场白之言便将自己与权引至一图,在同一连向共之操。此则以其位从一来请人助之如此之一形成个来与人言合之象,位之升以初止可就不等条约之机变成平也。而使其自一利者为之利互惠者是也,谓皆是大利之有。此之身之转而使彼亦益之愿与汝合矣。

02.打消疑虑。此之说者乃以亮之辩之资与外之性见矣。然权为一少年十八已将父兄遗之业定矣者,一少年有为之治之,诸葛亮之此之言而得志则为不足之,故次则益深者而说也。然备毕竟是一新破仗者,权为人有谋略者则于此一大者内之,于一弱,其果有力能助之破曹操?孙权之心亦有一丝之疑,故诸葛亮亦必然此作诸说,且令权不此之虑。

故诸葛亮遂及于今曹操在以寡胜众破袁绍之后,昔袁绍手下之地皆属之操,故曹今之势非常之大者,然独操亦一大有谋,亦善用人者,则操之如此之强即令备虽为一世之雄,然英雄无所用武兮,乃获今之败。

03.适时反问。然后卒之,诸葛亮之话锋一转,便问权今将何。则诸葛亮何故问此?明明备乃为一败者之权此欲求援之,而今在难权宜奈何?

今将言权给至于权,今之诸葛亮若欲成之动权,则诸葛亮必为立其言顾此,亦必先念彼利,而于将己与彼利相,首足矣彼之利益,并附厌其利,则令其益者易之。则诸葛亮何谓?以备虽一无所用武之雄,刘备时无其据地,亦无力也,然而备亦不之顾。以本无,故无论操何之,终亦惟命一条。

然权不同兮,权将有江东之地,且江东犹权之父弟并力打拼之江山,故权之地于权则甚者有义,然今之强,亦必有可使权之业危,是故曹操之强于权者必甚于备者欲大者,则今之大可虑也是权势之危之江东,而非备矣。

04.三寸之舌。诸葛亮之此说乃将自置死地而生之,若权之力不能抗,则宜速往降于操,若权以其力足抗,则携权宜早一点遂攻曹操,不及曹操其势更之广矣,则终致之一不终也。今权汝明面上是说伐操之,然实心而甚之疑者,不知于此场打曹操之兵是否有把握,而此言,最后则失宜之时,而使自处之利也。诸葛亮有用于此,以逼权速决,言权便从这里直到孙权这边诸葛亮,且在一层面上使权速之决矣。

金陵少年评曰:孔明之智,千古难有也。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范增劝告项羽攻打刘邦的依据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范增劝告项羽攻打刘邦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邦自己状态的变化,一贯贪财好色、胸无大志的沛公居然能克己自律、先公后私,这有点太反常了。沛公不贪图财物、美色、地盘,那他图的是什么呢?证明沛公已经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而志存高远,他贪图的是什么,已经不言自明了。事实上一个少年立志云游四方,追随

  • 《三国演义》中,李肃为何能成功说服吕布投靠董卓?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只需要从《三国演义》原文中,便可以得到答案。在此个人稍作归纳:第一,李肃十分了解吕布,能够抓住痛点在《三国演义》中,凡是要劝降某个人,大多数都会安排他的熟人去。如:曹操要劝降关羽,便安排他的好友张辽去;周瑜要劝降诸葛亮,便安排他的哥哥诸葛瑾去;还有比较著名的蒋干,他之所以有信心劝降周瑜,就

  • 大明王朝中改稻为桑政策很难执行,为什么海瑞成功说服了百姓?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是《大明王朝1566》剧情,还得从何茂才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来到了淳安说起:他此次前来势必要把井上十四郎带走,以免自己“通倭”的罪行暴露,从而被“诛灭九族”。但是他实在是小瞧了海瑞,海瑞利用手里的总督府的兵,跟何茂才玩了个硬碰硬,实在没招的何茂才就差给海瑞跪下了,海瑞你到底想怎么样?一、何茂

  • 历史上,孝庄是怎么说服多尔衮和洪承畴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孝庄分别问了他们两个人一人一个问题。问多尔衮,是做周公还是做明成祖?问洪承畴,愿不愿意给顺治做老师,把他教育成一个好皇帝,让满汉公认的好皇帝?其实孝庄抓住了一点,不是许诺他们生前有怎样的荣华,而是要他们自己选择死后的历史回答,是做忠臣名相,流芳百世,还是包藏私心,遗臭万年,作为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二人

  • 如果你是范增,在彭城大战后怎么样说才能说服项羽灭了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很简单,坚持对项羽称臣,然后永远不要以亚父身份自居,项羽要什么给就对了,千万不要认为你的就是你的。事实上西楚政权就是靠着项羽一个人的赫赫战功撑起来的,其他人包括范增在内都是锦上添花,所以老老实实听项羽安排就是了,一定不要和项羽对着干,要无条件的信任和相信项羽。最后就是好好活着,帮助项羽压服内部一切不

  • 烛之武成功说服秦穆公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你说这件事情不吐槽一下这个郑国也确实说不过去,你说你去看一个女人那没什么问题,你偷看一个男人洗澡这是什么事儿?虽然这个男人外面宣称自己的腋下那一块肉很特别,但你不能因为这个理由跑人家去偷看偷看也就罢了,你还光明正大的偷看让别人给知道了……由此带来的灾难是难以想象的。晋国,秦国两个大国率领军队过来讨伐

  • 城濮之战的具体背景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城濮是战争的地点,山东甑城一带。说起城濮之战,就会联系到成语“退避三舍”。晋献公之子重耳逃难流亡到了楚国,楚成王对他以国宾之礼,他觉得重耳必将有成就。一日,楚成王宴请重耳时说,如果有一日你当上了国君,会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楚国物产丰富,丝绸

  • 单说用人方面,历史上哪五位皇帝最为突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要回答这个问题上榜的君主大多是开国君,毕竟乱世出英雄,而英雄需要明主来发现和提拔。个人认为单轮用人的话嬴政、刘邦、曹操、孙权、李世民五人可称突出。嬴政始皇帝生于战国乱世,也是战国终结者和秦朝缔造者。手下名将名臣齐聚:文有李斯、武有白起、王翦、蒙恬、蒙挚、司马错等等,无一不是声名显赫流传千古的人物。而

  • 如何从用人(文臣武将)方面评价一位帝王的能力?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看到这个问题,我立马想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的事情。当初齐僖公死的时候,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因为王位相继死去,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两人展开了争夺王位的角逐。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得力助手,而管仲则一心辅佐公子纠。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在赶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曾经用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

  •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哪位皇帝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哪个皇帝创立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创立。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