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和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联手抗曹进行了精彩演绎,是诸葛亮成为古代中国智慧化身的精典例证。我认为诸葛亮是通过以下步骤促使孙权联刘抗曹的:
首先,双方有共同抗曹的利益基础。“道不同不相与谋”,否则,任凭诸葛亮说破大天也没用。当时曹操擒吕布、灭袁绍、征乌桓,己基本统一中国北方,率八十三万大军直奔江南而来,占据荆州的刘琮,面对曹操的大军,不战而降。这时的曹操,只要拿下江东,擒杀刘备,那么就一统天下了。
当时,“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年仅十九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孙权和曹操、刘备一样,都有着吞并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当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为了祖宗基业也好,为了身家性命也好,为了江东百姓利益也好,总之孙权开始就不想投降曹操,所以他说“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其实孙权早就已经下定决心死战了。
而诸葛亮正是敏锐发现这一点,认为:“今操引百万之众,虎踞江汉,江东安得不使人探听虚实?”
其次,善于寻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从对手阵营里发现与己方观点相近、或可以在若干方面求同的朋友,从而使其成为共同利益的代言人,是任何一个高明的谈判家很重视的一项工作。这样的代言人可以直接或间接给你透露不少重要信息,在谈判中,他能帮助缓解冲突,调整关系,乃至挽回僵局,这样的角色就象楚汉争霸时期鸿门宴上的项伯。
而当时这个人就是鲁肃,三国演义中把鲁肃这个人物塑造的有点憨直,其实鲁肃也是一个统观大局、计谋百出的杰出政治家。当时,他和诸葛亮的战略不谋而合,借到江东悼刘表新丧之际,说服刘备,连孙抗曹。
所以,诸葛亮听说江东来人,高兴地说:“大事济矣!”鲁肃透露出江东投降倾向与抗曹势力的现状,孙权“拥兵在柴桑,观望成败”持观望态度,愿意充当诸葛亮出使江东鼓动抗曹的引荐人。后来的情况证明,在江东谈判中,鲁肃确实起到了穿针引线和弥合裂缝的作用,对谈判成功起了很大作用。于是诸葛亮向刘备请命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盟抗曹。
第三,舌战群儒,打击投降派的嚣张气焰,积极争取主战派。诸葛亮初到江东,首先面对的就是以张昭为首的文官集团投降派,诸葛亮决心先打掉他们的气焰,所以出手凌厉,制人要害,面对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等人的挑言问难,分别以刘备的大仁大义,苏秦、张仪匡扶人国之谋,忠孝为立身之本,儒有君子小人之别等予以斥驳,使东吴群儒皆垂头丧气,理屈词穷,“满面羞惭”,先后“语塞”。
而在最精彩的与周瑜的一场谈判中,诸葛亮善于拨弄对手弱点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周瑜是武将集团之首,也是江东主战派的核心,对孙权决策影响最大的人物。其实,羽扇纶巾的是周公瑾,而不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他在与诸葛亮相见时,故意反说宜降不宜战。诸葛亮心知肚明,说:“我有一计,只要派一名使者,送两个人到江北给曹操,百万大军就会卷旗而退。”周瑜问道:“用哪两个人?”诸葛亮说:“听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十分壮丽的楼台,称之为‘铜雀台’,并且广选天下美女置于其中。曹操原本就是个好色之徒,他很早就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长曰大乔,次曰小乔,都姿色绝佳。曹操曾经发誓说:‘我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于铜雀台,以乐晚年。如此,虽死也没有什么可恨的了。’可见,他率百万雄兵,虎视江南,其实不过是为得到这两个女子。将军何不去找那乔公,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派人送给曹操。曹操心满意足,必然班师回朝。”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乔,有何验证?”诸葛亮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下笔成文。曹操曾经命他写了一篇《铜雀台赋》。其中有‘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一语”。周瑜听罢大怒,站起来指着北方大骂:“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忙劝阻说:“当年汉朝皇帝曾以公主和亲,今天为了退敌,这民间的两个女子有什么可惜的呢?”鲁肃道:“先生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即孙策,孙权之兄,其时已死)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听此,诸葛亮佯装惶恐地说:“我确实是不知此事,矢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道:“我与老贼誓不两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于是,二人遂订下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
第四,面对孙权的疑虑,诸葛亮则频频使用激将法。激将法,就是利用别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以“刺激”的方式,激起不服输情绪,将其潜能发挥出来,从而得到不同寻常的说服效果。激将法是一种很有力的口才技巧,在使用时要看清楚对象、环境及条件,不能滥用。同时,运用时要掌握分寸,不能过急,也不能过缓。过急,欲速则不达;过缓,对方无动于衷,无法激起对方的自尊心,就达不到目的。
诸葛亮对准孙权当时在战与降之间举棋不定的矛盾心态,故意把曹操的实力虚夸地描述了一番,直接建议孙权如果不能早下抗曹决心,不如干脆投降。
孙权不甘屈辱,立即回敬一句:“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曹?”诸葛亮说:“当年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名壮士罢了,尚能笃守节义,不受侮辱,更何况身为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的刘豫州。事业不成,这是天意,又岂能屈处人下?”被触犯了尊严的孙权“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
众人都笑诸葛亮不会说话,一哄而散。鲁肃则一个劲埋怨诸葛亮,批评他藐视孙权。诸葛亮笑道:“我自有破曹良策,你不问我,我岂能说?”鲁肃大喜,他立即到后堂去禀告孙权。孙权气犹未消,见到鲁肃,连声责问:“子敬,我以为你带回来一个高人,可以为我指点迷津,没想到却是个口是心非之人!”鲁肃做了一番解释,孙权回嗔作喜,又出来与诸葛亮相见,并设酒宴款待,又向诸葛亮赔罪请教。诸葛亮又换了一种说法:“刘豫州虽然新败于新野,但所部伤亡不大。关羽手下,还有精兵一万,刘琦手上的江夏士卒也有一万人。而曹操兵马虽众,但远道而来,疲惫不堪。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也’。况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之兵,虽然精于水战,但也是迫于曹操的威势才投降,必不能拼死作战。这样看来,只要将军能够任命一个得力武将,和刘豫州同心协力,击败曹操,必然是指日可待!”孙权大喜,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再不复议。我当即日起兵,与刘豫州联手,共灭曹操!”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来作答。
亮因己之卓之外才,成之说权,孙刘约成。
01.唇亡齿寒。亮使吴之后,开场白之言便将自己与权引至一图,在同一连向共之操。此则以其位从一来请人助之如此之一形成个来与人言合之象,位之升以初止可就不等条约之机变成平也。而使其自一利者为之利互惠者是也,谓皆是大利之有。此之身之转而使彼亦益之愿与汝合矣。
02.打消疑虑。此之说者乃以亮之辩之资与外之性见矣。然权为一少年十八已将父兄遗之业定矣者,一少年有为之治之,诸葛亮之此之言而得志则为不足之,故次则益深者而说也。然备毕竟是一新破仗者,权为人有谋略者则于此一大者内之,于一弱,其果有力能助之破曹操?孙权之心亦有一丝之疑,故诸葛亮亦必然此作诸说,且令权不此之虑。
故诸葛亮遂及于今曹操在以寡胜众破袁绍之后,昔袁绍手下之地皆属之操,故曹今之势非常之大者,然独操亦一大有谋,亦善用人者,则操之如此之强即令备虽为一世之雄,然英雄无所用武兮,乃获今之败。
03.适时反问。然后卒之,诸葛亮之话锋一转,便问权今将何。则诸葛亮何故问此?明明备乃为一败者之权此欲求援之,而今在难权宜奈何?
今将言权给至于权,今之诸葛亮若欲成之动权,则诸葛亮必为立其言顾此,亦必先念彼利,而于将己与彼利相,首足矣彼之利益,并附厌其利,则令其益者易之。则诸葛亮何谓?以备虽一无所用武之雄,刘备时无其据地,亦无力也,然而备亦不之顾。以本无,故无论操何之,终亦惟命一条。
然权不同兮,权将有江东之地,且江东犹权之父弟并力打拼之江山,故权之地于权则甚者有义,然今之强,亦必有可使权之业危,是故曹操之强于权者必甚于备者欲大者,则今之大可虑也是权势之危之江东,而非备矣。
04.三寸之舌。诸葛亮之此说乃将自置死地而生之,若权之力不能抗,则宜速往降于操,若权以其力足抗,则携权宜早一点遂攻曹操,不及曹操其势更之广矣,则终致之一不终也。今权汝明面上是说伐操之,然实心而甚之疑者,不知于此场打曹操之兵是否有把握,而此言,最后则失宜之时,而使自处之利也。诸葛亮有用于此,以逼权速决,言权便从这里直到孙权这边诸葛亮,且在一层面上使权速之决矣。
金陵少年评曰:孔明之智,千古难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