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大明王朝1566》剧情,还得从何茂才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来到了淳安说起:
他此次前来势必要把井上十四郎带走,以免自己“通倭”的罪行暴露,从而被“诛灭九族”。
但是他实在是小瞧了海瑞,海瑞利用手里的总督府的兵,跟何茂才玩了个硬碰硬,实在没招的何茂才就差给海瑞跪下了,海瑞你到底想怎么样?
一、
何茂才对海瑞是先兵后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惜海瑞不吃这一套,最后一个人气得干着急。
但海瑞这里显然是有备而来,因为他明白,即使按照他所说的“三堂会审”,也就是三级衙门同时审理“通倭”案。那么对于齐大柱等人来讲,也是难以摆脱罪名,毕竟他们从倭寇手中买粮的事实存在。
海瑞前面阻止何茂才把一干嫌犯都带走,使用的理由就是需要“三堂会审”,但是这个理由只能阻止所有嫌犯被带走。
但是无法消除齐大柱等人的罪名,到时候“三堂会审”,还有很多变数,这种变数对于海瑞来说,并不是最好的结果。
对于何茂才来讲,能把所有人带走当然是上上策,可是如果海瑞一个人都不让他带,尤其是井上十四郎不能带走,那么对自己来讲,将是最坏的结果。
显然,如果是这个结果,势必将何茂才逼上了绝路,说不定真的会鱼死网破,与其这样,不如给他一个台阶下:
“何大人,读书做官无非是为了两端,一是效忠朝廷,二是为民做主,但凡两端都能兼顾,我海瑞也不是一定要跟上司为难!”
何茂才猛然抬起头:
“你说什么?”
海瑞啊,你这不是玩我吗?合着闹了半天,两边把兵都摆出来了,你最后来一句,并不想跟我作对?
海瑞随后给了何茂才第三条路选择,这条路的大体意思就是说,井上十四郎是真倭寇,你可以带走,但是齐大柱等人是冤枉的,我淳安县就能处置他,而且结案文书都准备好了,你只需要签个字,就能带走倭寇。
前面海瑞利用总督府的兵震慑何茂才,让他往最坏的结果打算,现在突然还有折中的办法,哪有不签字之理?
临走的时候留了一句话:
“海知县,我比你多当了几年官,送你一句话,在官场要和光同尘。”
二、
“和光同尘”这个词语出自《道德经》: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这句话的主体道家思想其实是“无为而治”,也就是说要过那种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事方法。跟它意义相似的有“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但显然“和光同尘”是褒义词。
延伸到剧中,其实就是何茂才劝海瑞,在官场上要有对别人的宽恕之心,要有对流言蜚语的忍辱之量,要有对忠言的接受之心,要有对事物的容纳之量!
能说出这么一句词,也说明何茂才并不仅仅是莽夫,毕竟也是考取的功名进入的官场,这点文化还是有的。
得到了海瑞的第三条路,而且还说,改稻为桑照常进行,何茂才其实是满意的。
离开县衙的路上,蒋千户余气还没消,询问何茂才,为什么要忍让海瑞,我们(徐千户)都看不惯!
何茂才恼怒地让他闭嘴,是啊,为什么要忍让海瑞?
还不是因为海瑞手中有三把剑啊,一是这件事他搬出了大明律法,人家占着理呢;二是,他的背后就是裕王,未来的大明皇帝;前两点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人家手里还有兵,总督府的兵,还能怎样?
“立刻到牢里把那个井上十四郎给我提出来做了,这一次要是再出现什么差错,我要你的命!”
何茂才也有些恼羞成怒了,这两个千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几次事情做砸,最后还得我来收拾残局,末了还嫌弃我收拾的不够干净?
消除了井上十四郎,郑泌昌和何茂才“通倭”的证据才算消除,俩人算是了却了第一桩心愿。
但对于海瑞来讲,何茂才带走了井上十四郎,“通倭”的事情还是没有完全办完,还有齐大柱等人等着呢……
三、
海瑞站在淳安码头上,冲在场的所有老百姓,包括齐大柱等人说道:
“该说的我都说了,该做的我也都做了,我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没有?”
海瑞什么意思?
其实在跟何茂才讲话的时候就说了:
“但既与倭寇交往,不知也有过失,按律应鞭笞数十,然后释放……”
齐大柱等人当然知道海瑞是在帮自己,但其实海瑞并不忍心打他们,别过头去,差点掉下眼泪……
在场的所有百姓,都是一副很难过的样子,包括人群中乔装打扮的锦衣卫头领朱七,他难过的不是百姓被打,而是因为齐大柱这个人太符合锦衣卫选人标准了,别打坏了啊!
镜头还给了县丞田有禄,其实这个人我认为是剧中最真实的一个地方小官,其他的官员有点装。比如高翰文,比如海瑞,比如赵贞吉,,而这个田有禄也是一副疼痛的样子,这也说明,虽然平时他也欺凌乡亲,但是面对这种事情,他也有恻隐之心。
其实在“毁堤淹田”时间中舍命跳河拦决堤的士兵,如果是海瑞在指挥的话,很可能不会这么决断!
海瑞前面也跟何茂才讲过,作为官员要守住两端,一端是报效朝廷,一端是为民做主。显然海瑞已经完成了为民做主,下一步当然是报效朝廷,而报效朝廷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淳安县大力推行“改稻为桑”!
随后海瑞发表了一番演讲,大体意思就是讲齐大柱等人为了替百姓做点事情,现在皇上也想替百姓做点事情,所以才运来粮食三年免息借给大家,要求大家改稻为桑,也一针见血地提到了当初盲人老汉提到的顾虑,末了说了一句狠话:
“我不想我管的百姓饿死,可是,我也得向朝廷交差啊,凡是不能让我交差的人,那是你们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样的百姓,我海瑞也救不了你们。”
四、
海瑞此番话之所以能说通百姓,就在于三点:
首先,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海瑞获得了百姓的支持,获得了信任。就因为救了“通倭”百姓这件事,就获得了群众基础,其实老百姓很实在,也很懂得感恩,这是他成功的最关键一点。
其次,则是此时的状况比当年杭州知府马宁远那时要好的多,想必马宁远也跟百姓讲过该种桑田三年免租的事,也讲过产了生丝能换更多的粮食的话。当然,硬话也没少说,海瑞说不改稻为桑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我海瑞也不救他,跟马宁远说不改稻为桑,就用马踏苗,没啥区别。关键在于,毁堤淹田之后,老百姓根本没有退路,要么饿死,要么改稻为桑,第三条路就是吃光救灾粮,还是个饿死。
最后,依托齐大柱的神助攻:
“乡亲们要想活命,就赶快借粮种桑,谁要是跟海老爷过不去,不用官府管你,就是齐大柱和我的弟兄们,也不会放过你们!”
老百姓都同意改稻为桑了,海瑞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毕竟他刚来淳安的时候,老百姓连土地都保不住,现在一是替百姓保住了土地,二是也执行了朝廷的改稻为桑国策,算是完美的交差。
但是,他还有一丝担忧,那就是齐大柱,不管怎么说,齐大柱从倭寇手中买粮之事成立,现在仅仅是暂时脱险,其他官员随时可以拿此事捉拿齐大柱。
而且他也看到了齐大柱的本事,一呼百应,用我们现在的话讲,都快成了“恶霸”了,难免以后不会冲动再做傻事:
“是真汉子,好百姓,就投奔戚将军杀敌报国去,而不是聚众闹事。”
后面的剧情大家也都清楚了,为什么后来齐大柱一直喊海瑞是恩公,可不仅仅是把他从何茂才手中救出哦,更重要的是后来的齐大柱可是被嘉靖帝点名要杀,若不是这次当兵,若不是当兵救了一个奇女子,齐大柱真一命呜呼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海瑞说服老百姓改稻为桑和大明王朝中朝廷计划的改稻为桑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内阁会议之上,嘉靖和严嵩为什么要弄出这个国策?根本目的在于朝廷亏空,嘉靖需要银子花,因而他授权严嵩在下面搞改稻为桑。
他们的计划是这样的,丝绸价格海外比内地卖得高,因此可以出口丝绸换银子。对于老百姓而言,种桑田的价值比稻田的价值高。再加上朝廷这次稻田改桑田,桑田三年的赋税还是按照稻田来收,这样老百姓肯定会踊跃种桑。可以说这个国策既能够使得朝廷收益,老百姓也能够从中得到好处。
可问题在于嘉靖和严嵩只算了朝廷和老百姓的帐,而没有考虑浙江和朝廷大大小小官员的利益。一个国策,老百姓能够得到好处,朝廷也能够得银子,那么在底下干活的官员得到了什么?倘若他们什么都得不到,那他们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去干这趟差事,所以这才是改稻为桑死结所在。
实际上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这个国策最后牺牲的肯定是老百姓的利益。原因很简单,因为老百姓最弱,最好欺负。对于这一点,张居正很早就分析出来了。
当然了老百姓也不傻,谁不知道桑田比稻田值钱。可是为什么老百姓之前不自己改稻为桑呢?原因就是生丝不能吃,他的价格容易受到商人和官府的操控。种桑田的风险太高,老百姓不愿意冒风险。这便是为什么沈一石需要购买那么多粮食的原因,因为粮食在古代才是硬通货。
就如同现在人人都知道做点小生意肯定比打工有前途,但是做生意风险很高,所以大部分的人更愿意选择打工。
很多人会说这是穷人思维。其实这不是穷人思维,因为这是无数人血淋淋的教训。以改稻为桑为例,倘若他们种桑失败,他们就要卖掉自己的田地,甚至是卖儿卖女,试问放到现在有几个人敢冒这样的风险?
胡宗宪看出这个国策问题,所以他不愿意按照严世蕃说得去做,结果严世蕃铤而走险,下令毁堤淹田。严世蕃是想着淹掉老百姓的稻田,朝廷又不发救济的粮食,这样老百姓为了生计,只能贱价卖掉自己的田地。
所以说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说到底就是牺牲老百姓的利益,从老百姓身上吸血,让朝廷和官员从中得利。
当然了,老百姓也不是省油的灯。沈一石原本是打算用粮食换老百姓的土地的。可是遇到海瑞以后,沈一石没有办法,只能拿出自己的粮食赈灾。
这个时候灾民有了粮食吃,当然也不会急着去改稻为桑了。毕竟粮食也不是他们自己借的,吃光了也不用他们还,所以他们才能够稳稳的和官府耗着。
这个时候海瑞没有办法,才会“逼”这老百姓去改稻为桑。
为什么老百姓愿意听海瑞的?不是因为海瑞对老百姓有恩,而是因为海瑞没有贱买灾民的田地。郑必昌、何茂才是想逼老百姓贱卖自己的田地换取粮食活命,换句话来说这些老百姓需要卖掉自己的所有的土地才能够买到粮食。
海瑞是怎么做的?他是以官府借贷的方式把粮食借了老百姓,换句话来说老百姓不需要卖自己的田地。哪怕需要卖掉田地,那也是按照合理的价格来买卖,不会需要卖掉所有的土地。
海瑞这种做法无疑是仁至义尽的,毕竟在灾荒的年月,老百姓还能有个公平的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