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增劝告项羽攻打刘邦的依据是什么?

范增劝告项羽攻打刘邦的依据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756 更新时间:2023/12/19 1:23:48

范增劝告项羽攻打刘邦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邦自己状态的变化,一贯贪财好色、胸无大志的沛公居然能克己自律、先公后私,这有点太反常了。

沛公不贪图财物、美色、地盘,那他图的是什么呢?证明沛公已经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而志存高远,他贪图的是什么,已经不言自明了。事实上一个少年立志云游四方,追随信陵君魏无忌,以始皇帝嬴政为榜样的人,说他贪财好色、胸无大志,显然是假象。正是刘邦刻意的作为让他的表象与内在截然不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从于众,众必伐之;党同伐异,先私后公。只有低调能忍、不露声色才能走到最后,这是刘邦能够成就大事的素质。

攻入关中、占据咸阳,让刘邦有些忘乎所以,忘记了继续伪装自己。他派兵厄住函谷关要道,防止其他诸侯进入关中,同时想把咸阳宫的财富美色据为己有。

关上门做关中王,这种想法不仅无助于成就大业,反而会将他推向毁灭。关键时刻张良樊哙萧何出来劝阻,刘邦才改变策略,约法三章、还军霸上,为自己赢得了喘息之机,避免遭项羽的毁灭性打击。

第二个原因是左司马曹无伤的告密。总是有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就像墙头草随风倒,他们时刻关注的所谓的天下大势,左右他们行为的只有利益,曹无伤就是这种人的代表。

有人说叛徒的下场是悲惨的,曹无伤就是这种人。他企图挑起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争斗从中渔利,企图操纵他人者,必然为天命所操纵。结果是项羽不经意间出卖了曹无伤,刘邦则立即处死了他。

第三个原因是独占灭秦之功。尽管刘邦率先攻入关中,迫使秦王子婴投降。但实际上秦军主力确是被项羽牵制和消灭的,而刘邦不过是捡了个大便宜,这点在范增看来是不能接受的。为了成就项羽灭秦的伟业,必须除掉刘邦以彰显楚人之能。刚好刘邦的所作所为为范增提供了理由和借口,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鸿门宴的故事。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事出反常,必有妖。当一个贪财好色的人,到了天下最繁华的帝都,他还能保持克制,那说明一定有有他认为更加重要的东西需要争取,不贪财不好色,你本身又不是洁身自好的人,那你图谋的肯定是天下了。

巨鹿之战后,曹无伤向项羽举报刘邦在关中自封关中王,并且霸占了关中的所有财货。范增对项羽说道:“刘邦啥德性,在山东(崤山以东)的时候就以贪财好色出名,结果在入关后没有抢夺百姓财务,没有宠幸妇女,那说明这人有更大的企图啊!”

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实际上在鸿门宴上范增也一直在暗示项羽快下决心除掉刘邦:“范增以目示项王,举玉以示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音同决,意思就是让项羽快下决断。但是项羽装傻不回应,范增打算亲自下水了。他让项庄舞剑助兴,实际上就是要杀刘邦。但是由于项伯的阻挠没有成功。

实际上,范增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项羽也像我们一样有一个上帝视角,那就该看到刘邦在最早入关的时候确实想留在咸阳宫,樊哙怎么劝都不听。后来张良来劝说他他才听从,然后与秦国百姓约法三章。秦人向士兵献酒食美味,刘邦说道:“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刘邦突然变得像一个道德圣人一样,当然不是他道德水平提高了,而是他想当秦国的王。他在还军灞上后做了一件事,派人重病把守函谷关,禁闭关门。后来项羽发怒了,张良问谁给他出的馊主意,刘邦说有人告诉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意思就是不要让诸侯入关,那样你就可以做整个秦地的王了。刘邦这么收买人心,目的就是为了天下,范增的判断是一点没错。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三国演义》中,李肃为何能成功说服吕布投靠董卓?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只需要从《三国演义》原文中,便可以得到答案。在此个人稍作归纳:第一,李肃十分了解吕布,能够抓住痛点在《三国演义》中,凡是要劝降某个人,大多数都会安排他的熟人去。如:曹操要劝降关羽,便安排他的好友张辽去;周瑜要劝降诸葛亮,便安排他的哥哥诸葛瑾去;还有比较著名的蒋干,他之所以有信心劝降周瑜,就

  • 大明王朝中改稻为桑政策很难执行,为什么海瑞成功说服了百姓?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问题是《大明王朝1566》剧情,还得从何茂才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来到了淳安说起:他此次前来势必要把井上十四郎带走,以免自己“通倭”的罪行暴露,从而被“诛灭九族”。但是他实在是小瞧了海瑞,海瑞利用手里的总督府的兵,跟何茂才玩了个硬碰硬,实在没招的何茂才就差给海瑞跪下了,海瑞你到底想怎么样?一、何茂

  • 历史上,孝庄是怎么说服多尔衮和洪承畴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孝庄分别问了他们两个人一人一个问题。问多尔衮,是做周公还是做明成祖?问洪承畴,愿不愿意给顺治做老师,把他教育成一个好皇帝,让满汉公认的好皇帝?其实孝庄抓住了一点,不是许诺他们生前有怎样的荣华,而是要他们自己选择死后的历史回答,是做忠臣名相,流芳百世,还是包藏私心,遗臭万年,作为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二人

  • 如果你是范增,在彭城大战后怎么样说才能说服项羽灭了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很简单,坚持对项羽称臣,然后永远不要以亚父身份自居,项羽要什么给就对了,千万不要认为你的就是你的。事实上西楚政权就是靠着项羽一个人的赫赫战功撑起来的,其他人包括范增在内都是锦上添花,所以老老实实听项羽安排就是了,一定不要和项羽对着干,要无条件的信任和相信项羽。最后就是好好活着,帮助项羽压服内部一切不

  • 烛之武成功说服秦穆公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你说这件事情不吐槽一下这个郑国也确实说不过去,你说你去看一个女人那没什么问题,你偷看一个男人洗澡这是什么事儿?虽然这个男人外面宣称自己的腋下那一块肉很特别,但你不能因为这个理由跑人家去偷看偷看也就罢了,你还光明正大的偷看让别人给知道了……由此带来的灾难是难以想象的。晋国,秦国两个大国率领军队过来讨伐

  • 城濮之战的具体背景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城濮是战争的地点,山东甑城一带。说起城濮之战,就会联系到成语“退避三舍”。晋献公之子重耳逃难流亡到了楚国,楚成王对他以国宾之礼,他觉得重耳必将有成就。一日,楚成王宴请重耳时说,如果有一日你当上了国君,会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楚国物产丰富,丝绸

  • 单说用人方面,历史上哪五位皇帝最为突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要回答这个问题上榜的君主大多是开国君,毕竟乱世出英雄,而英雄需要明主来发现和提拔。个人认为单轮用人的话嬴政、刘邦、曹操、孙权、李世民五人可称突出。嬴政始皇帝生于战国乱世,也是战国终结者和秦朝缔造者。手下名将名臣齐聚:文有李斯、武有白起、王翦、蒙恬、蒙挚、司马错等等,无一不是声名显赫流传千古的人物。而

  • 如何从用人(文臣武将)方面评价一位帝王的能力?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看到这个问题,我立马想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的事情。当初齐僖公死的时候,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因为王位相继死去,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两人展开了争夺王位的角逐。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得力助手,而管仲则一心辅佐公子纠。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在赶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曾经用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

  •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哪位皇帝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哪个皇帝创立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创立。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

  • 汉高祖刘邦为何要下求贤的诏令?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广纳人才,拱故汉王朝当下有句时髦的话,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这个套路是任何时代都适用!刘邦虽然是个粗人,一开始也看不起儒生,后来在与陆贾的一次对话中,问他,你是在马上得天下,但是你能在马上治天下吗?这才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广求贤才于天下。在叔孙通等儒生制定相关典章制度后,通过一次日常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