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劝告项羽攻打刘邦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邦自己状态的变化,一贯贪财好色、胸无大志的沛公居然能克己自律、先公后私,这有点太反常了。
沛公不贪图财物、美色、地盘,那他图的是什么呢?证明沛公已经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而志存高远,他贪图的是什么,已经不言自明了。事实上一个少年立志云游四方,追随信陵君魏无忌,以始皇帝嬴政为榜样的人,说他贪财好色、胸无大志,显然是假象。正是刘邦刻意的作为让他的表象与内在截然不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从于众,众必伐之;党同伐异,先私后公。只有低调能忍、不露声色才能走到最后,这是刘邦能够成就大事的素质。
攻入关中、占据咸阳,让刘邦有些忘乎所以,忘记了继续伪装自己。他派兵厄住函谷关要道,防止其他诸侯进入关中,同时想把咸阳宫的财富美色据为己有。
关上门做关中王,这种想法不仅无助于成就大业,反而会将他推向毁灭。关键时刻张良、樊哙、萧何出来劝阻,刘邦才改变策略,约法三章、还军霸上,为自己赢得了喘息之机,避免遭项羽的毁灭性打击。
第二个原因是左司马曹无伤的告密。总是有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就像墙头草随风倒,他们时刻关注的所谓的天下大势,左右他们行为的只有利益,曹无伤就是这种人的代表。
有人说叛徒的下场是悲惨的,曹无伤就是这种人。他企图挑起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争斗从中渔利,企图操纵他人者,必然为天命所操纵。结果是项羽不经意间出卖了曹无伤,刘邦则立即处死了他。
第三个原因是独占灭秦之功。尽管刘邦率先攻入关中,迫使秦王子婴投降。但实际上秦军主力确是被项羽牵制和消灭的,而刘邦不过是捡了个大便宜,这点在范增看来是不能接受的。为了成就项羽灭秦的伟业,必须除掉刘邦以彰显楚人之能。刚好刘邦的所作所为为范增提供了理由和借口,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鸿门宴的故事。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事出反常,必有妖。当一个贪财好色的人,到了天下最繁华的帝都,他还能保持克制,那说明一定有有他认为更加重要的东西需要争取,不贪财不好色,你本身又不是洁身自好的人,那你图谋的肯定是天下了。
巨鹿之战后,曹无伤向项羽举报刘邦在关中自封关中王,并且霸占了关中的所有财货。范增对项羽说道:“刘邦啥德性,在山东(崤山以东)的时候就以贪财好色出名,结果在入关后没有抢夺百姓财务,没有宠幸妇女,那说明这人有更大的企图啊!”
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实际上在鸿门宴上范增也一直在暗示项羽快下决心除掉刘邦:“范增以目示项王,举玉以示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音同决,意思就是让项羽快下决断。但是项羽装傻不回应,范增打算亲自下水了。他让项庄舞剑助兴,实际上就是要杀刘邦。但是由于项伯的阻挠没有成功。
实际上,范增的判断是正确的。如果项羽也像我们一样有一个上帝视角,那就该看到刘邦在最早入关的时候确实想留在咸阳宫,樊哙怎么劝都不听。后来张良来劝说他他才听从,然后与秦国百姓约法三章。秦人向士兵献酒食美味,刘邦说道:“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刘邦突然变得像一个道德圣人一样,当然不是他道德水平提高了,而是他想当秦国的王。他在还军灞上后做了一件事,派人重病把守函谷关,禁闭关门。后来项羽发怒了,张良问谁给他出的馊主意,刘邦说有人告诉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意思就是不要让诸侯入关,那样你就可以做整个秦地的王了。刘邦这么收买人心,目的就是为了天下,范增的判断是一点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