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国时期明君多问题,有很多例子,我想应该先简述下原因。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竞争比春秋时期激烈,春秋时主要是大国吞并小国,战国时矛盾转向几个大国图强争霸,竞争压力较前加大,几个大国争人才,图变法,生机勃勃。在面对生存危机形势下,诸侯大国都在大力改革,求变谋强,各国君都在奋发努力,因而出现许多明君。如秦孝公变法,魏文侯图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楚庄王一鸣惊人等。我主要说一下齐威王纳谏故事。
一、威王纳谏
齐威王是田和孙子,立位初齐国很弱,政治上仍受田氏代齐影响,屡受邻国韩、赵、魏等国侵略和压迫。大臣屡谏不从。立位九年间。荒于政务,热衷欢乐,国势日衰。群臣力谏,威王以杀谏相逼。听不进任何进谏之言。
青年乐师邹忌擅抚琴,到威王处献曲。调好琴弦后不弹琴,威王急催快弹。邹忌说,弹琴乐工就可以,我是乐师,还要先讲一下乐理。威王一向只听琴声,不问乐理。听说邹忌懂乐理,让邹忌先讲乐理。邹忌讲了一大通配合之理后,告诉威王治乐理同治国,为君主要定旋律,臣下要积极配合,上下同心,协调运作,国家才能强盛,不受外敌侵夺。齐国是一张大琴,君王应该先调理各方,然后国将大治。于是拜邹忌为相,整顿吏治。
二、活煮贪官
齐威王亲理政事后,要朝臣评议地方吏治优劣。朝臣皆称阿地大夫功勋卓著,指责即墨大夫怠政。威王私下派人观政两地,阿大夫治下田地荒芜,人民外逃,国土让邻国侵占许久也不上报,一味重礼贿赂众臣;而即墨大夫励精图治,开荒芜,治田陌,人民安居乐业,却从不巴结朝臣。于是威王召集百官奖惩:奖励勤于作事的即墨大夫以万家之邑;对不尽力民政,一味厚礼结交朝臣为之美言的阿城大夫,当众活煮。并对收受重礼慌报阿大夫政绩的身边大臣以惩罚。这次现场办公会后,吏治大变。地方官员尽职国事,内政肃然,国力蒸蒸日上。
三、比美悟道
威王用邹忌后,励精图治,国势日上。赞美之声不断,很快又飘飘然,又自以为是,不太喜欢别人的意见。邹忌发现后,积极进谏。有次邹忌向威王诉苦:咱们齐国的美男子是徐公,人人皆知。前几天有门客找我办事,却夸我比徐公飘亮。起初我很高兴,继而又怀疑。回家问妻子,妻子也说我比徐公美。再问妾,妾也说我比徐公美。后来亲见徐公后,才知自已比不上徐公美。后来醒悟:门客有求于我,说我美过徐公;妻子偏爱于我,也说我美过徐公;至于小妾也说我美过徐公,是因为怕我。
我不过是君王的臣下,尚且如此。你是一国之君,举国上下,谁不偏爱你?谁不怕你?谁不有求于你?由此看来,做君王受蒙蔽的时候最多,受害也最多。
于是齐威王下诏:凡能当面指责我过失的给头等重奖;书面批评我过失的给二等奖励;敢在公开场所讨论我过失的给三等奖励。诏令发布后,朝野好评如潮,纷纷提意见,威王从谏如流,及时纠正了许多失措,实现田齐中兴,再现东方强国。燕、赵、韩、魏邻国称其贤明,君主们纷纷入齐朝拜,归还侵占土地。
邹忌与齐威王君臣,一个进谏有术,一个从谏如流。君臣和协,振兴田齐,成为历史佳话。
春秋战国时期,我最喜欢的君王莫过于秦孝公。
秦孝公登位时年仅21岁,但留给他的是一个摇摇欲坠的秦国。登位时愤然喊出的:“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时刻鞭策着自己。他一纸“求贤令”引山东世子入秦为仕。同时引来了商鞅,他力排众议,以商鞅为大良造,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他坚定支持的“商鞅变法”,是对秦国最彻底的变法。由于他的坚持,“商鞅变法”才得以实施。
经过“商鞅变法”,他打破了世袭特权,平民也可以经过战争获得爵位;经过“商鞅变法”,他确定了“公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律治国;经过“商鞅变法”,让一个岌岌可危的秦国重新焕发出了活力;经过“商鞅变法”,他也得到了一个兵强国盛的秦国。
他收复失地,一雪前耻。使秦国从七国最弱,变为战国七雄之首。他同时也奠定了秦统七国的基石。
他胸怀大志却坚韧不拔,他又有大勇又有主见,他既有明睿洞察力,又有待人接物的亲和力,他有着正大光明的权谋,他却没有那小肚鸡肠的机关算尽。这样的人物不得不让我佩服,被他的人格,被他的品质所折服。
所以我最喜欢秦孝公了,他是力挽狂澜的志士,他是搏击风浪的英雄,他也是时刻为国捐躯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