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都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都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670 更新时间:2024/1/16 23:21:22

很高兴为题主解答这个问题!下面简单介绍下,哪六位,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功绩!

第一位,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位.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位,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赵氏,名荡,亦称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记》),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

秦武王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秦武王身高体壮,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第四位,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又灭亡西周国(此西周不是作为朝代的西周,而是战国末期的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昭襄王去世,终年有75岁。

第五位,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嬴姓,赵氏,名柱(一作式),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始皇祖父,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优待宗族亲属,拆除王家园囿。秦孝文王于前250年11月12日行改元继位之礼,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其子秦庄襄王继位。

第六位,秦庄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战国末期秦国国君。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西汉才子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六世是指秦始皇之前的秦国六位先王,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

正是这六位先王的累世贡献,让秦始皇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成就了统一六国的伟业,所以才有贾谊所说“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位先王,除了秦武王和昭襄王是兄弟传承,剩下都是父子相传。我们分别说说,这六位先王对秦国统一所做出的贡献。

变法图强,奠定大秦强盛基础的秦孝公秦孝公在位二十三年。

要论功劳大小,我认为秦孝公功推首位。正是秦孝公的变法图强,为大秦帝国建立了一套强盛的长效机制,才改变了秦国积贫积弱的根子。

商鞅变法让秦国站在历史潮流的最前沿,秦国对六国的胜利不是无源之水,这个源头就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结构层面的革新,让大秦帝国焕发了勃勃生机。

后人对商鞅的推崇远超秦孝公,其实如果不是秦孝公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坚强的后盾作用,商鞅这样的才俊,根本无用武之地。所以,秦孝公才是秦国变法图强的沃土!

继往开来,连横六国,开疆拓土的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在位二十六年。

古代君王的家天下,最大的弊病就是政策的不连贯,往往新王登基,人亡政息。秦惠文王上台后,毫不犹豫地处死商鞅,但同时又坚定不移地坚持变法路线,使变法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张仪为相,施展高超的连横术,把六国玩弄于股掌之间。西平巴蜀,北定义渠,东出函谷,南下商於,把强大的魏、楚两国折磨得元气大伤。

秦惠文王的积极进取,改变了秦国长期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从此以强者的姿态,走出国门,纵横天下。

拔宜阳,定三川,积极东进的秦武王秦武王在位三年。

因为离奇的死亡,历史上对秦武王黑得比较厉害,常常将他形容成粗俗无能的莽汉。其实,秦武王在他短暂的三年君王生涯中,所做出的贡献足够闪耀。

三年间,秦武王平定巴蜀之乱,挥兵东进,攻伐宜阳,窥视周室。尤其是攻占宜阳,对秦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宜阳位处秦国东进路线中,毗邻韩、魏和东周王室之间,对于将来攻伐中原具有战略意义。

秦武王拿下宜阳,为后来秦国在此设置三川郡奠定了基础,也为攻伐中原锲下了一枚钉子。

灭东周,残六国,奠定一统格局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四年。

秦昭襄王无疑是继秦孝公之后,对秦国统一六国贡献最大的君王。秦国历史最精彩纷呈的篇章,就是由他在位书写。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采取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结好齐国、楚国,兵出三晋,把韩魏赵三国几乎打残。韩国从此成了秦国坚定地“拎包客”,赵国长平一战,仅剩倒气的份,魏国也只求夹缝中生存的资格。

可以说,昭襄王后,六国统一的大势已经不可遏制!

赦罪人,修功臣的短命君主秦孝文王秦孝文王在位两个月,传说三天是误传。

昭襄王活了七十五岁,压缩了儿子们的空间,长子没等到继位就去世了,次子就是孝文王。孝文王在位时间太短,没来得及做什么大贡献,鸡蛋里面挑鲍鱼,他的贡献就是保证了王权平稳过渡,“赦罪人,修先王功臣,厚亲戚,弛苑囿。”

师出函谷,打残三晋的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在位三年。

庄襄王就是秦始皇的生父,被吕不韦运作上位的那一位。他最大贡献就是在昭襄王基础上,继续打击三晋,包括逼韩国割地,设置三川郡。攻伐赵国,获取赵国西部三十七座城池。又打下魏国高都、汲和上党郡,将秦国国土直接扩充到三晋腹地。

三年时间获得如此多的战绩,前人的积累发挥出巨大价值,也跟庄襄王锐意进取的精神密不可分。

秦始皇统一六国,仅仅用了九年时间,之所以进展得那么顺利,其实并非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六世君主锐意进取,功绩叠加的结果!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康熙称自己为千古一帝,他做出了哪些功勋卓著的业绩?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玄烨生于公元1654年,卒于1722年,终年69岁。康熙是他的年号,他是顺治帝的第三个儿子,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沉着睿智,仁孝宽厚。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打击沙俄侵略,御驾亲征葛尔丹。继承了先辈的基业,开创了“康乾盛世”的恢弘局面。康熙一生励精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励精图治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中国历史上真正能称得上是励精图治的帝王,只有以下五位,其余都不值一提。因为时代背景在那。第一位: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三位皇帝。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堪称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文

  • 古代皇帝都常年在宫中,对外界不了解,让他们批奏折是不是很可笑?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为什么要批奏折?因为庞大的帝国是在文书上运转的。上周台湾网友整理出一批有趣的请安褶子,比如翻来覆去的跟康熙问安,比如给康熙送芒果,给康熙报雨情,给康熙报有人造反的过期消息,咋一看是垃圾信息,其实背后并不简单,理解言外之意,对我们的职场颇有帮助。1、如此密集的请安折是为什么?在清朝,请安折早期是不

  • 关于关羽的简短的小故事 20字左右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中毒箭,请华佗医治,华佗为其刮骨疗毒,关羽神态自若,照旧下棋,真英雄也!如果有帮到您,请采纳。如果还有问题请发帖重新提问哦谢谢拉#^_^#祝您学习愉快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

  • 古代那个皇帝因没有听大臣的建议而导致国灭身亡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晋灵公晋襄公之子。姬姓,名夷皋。公元前620年即位,其时年龄尚幼,即好声色。后来渐长,宠任屠岸贾,不行君道,荒淫无道,以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致使民不聊生。秦二世秦二世,名胡亥(公元前230至前207年)。秦始皇第26子。秦始皇死,靠赵高等伪造遗诏继位。在位3年,又被赵高逼迫自刎而死,终年24岁。汉成

  •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危亡时,有君王奋力一搏的例子吗?特别是朝代更迭时?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除了蜀后主刘禅乐不思蜀,慈禧太后逃往西安避难等特例外,几乎每个朝代的君王在国家危亡时都会奋力一搏。丢失江山就会失去一切,甚至死后还会从棺材里拉出来鞭尸,怎么可能不垂死挣扎,奋力一搏?例如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的崇祯皇帝,一生勤勤恳恳,节衣缩食,却还是没逃过天命。李自成攻陷太原后,崇祯想奋力一搏,命吴三

  •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国国君?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秦孝公嬴渠梁,即位时21岁。他是带领秦国走向称霸的第一位领导人,所以贾谊的叙述从他开始。转折发生在公元前356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135年,一个叫商鞅的人来到秦国他希望在秦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商鞅的祖上也算是卫国的皇室,但因为是支庶,所以皇族身份早就名存实亡了。他从小喜好“刑名之学”,但卫国微弱

  • 战国七雄:为什么秦武王一定要去周王室举鼎?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之兄,是古代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重武好战,有问鼎中原之志。公元前307年,也就是秦武王四年,在攻下韩国军事重镇宜阳,打通秦国东出的大门后,秦武王来到东周洛邑,和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秦武王的奇葩举动让他“名留青史”,显然这

  •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乐不思蜀,不一定是错的做法,你觉得呢?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单纯讲“乐不思蜀”的话,刘禅做得并没有什么问题。诸葛亮称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虽然不能说刘禅有多聪明,但是至少说明刘禅并不傻。蜀汉亡国那一年,刘禅已经五十六岁了,并不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该玩的该乐的该享受的,刘禅自然也都享受过了,总不至于魏国的经济比蜀国强,魏国给的福利待遇比当初的一国之君也强

  •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谁的成就最大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贾谊《过秦论》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就是贾谊《过秦论》中说的六世之余烈,正是他们的铺垫,才有了最后秦始皇一统中国的千秋伟业,那么这些人的功绩如何比较呢?谁的功绩最大呢?首先把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这3位排除,因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