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为题主解答这个问题!下面简单介绍下,哪六位,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功绩!
第一位,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位.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位,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赵氏,名荡,亦称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记》),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
秦武王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秦武王身高体壮,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第四位,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又灭亡西周国(此西周不是作为朝代的西周,而是战国末期的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昭襄王去世,终年有75岁。
第五位,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嬴姓,赵氏,名柱(一作式),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始皇祖父,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优待宗族亲属,拆除王家园囿。秦孝文王于前250年11月12日行改元继位之礼,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其子秦庄襄王继位。
第六位,秦庄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战国末期秦国国君。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西汉才子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六世是指秦始皇之前的秦国六位先王,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
正是这六位先王的累世贡献,让秦始皇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成就了统一六国的伟业,所以才有贾谊所说“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位先王,除了秦武王和昭襄王是兄弟传承,剩下都是父子相传。我们分别说说,这六位先王对秦国统一所做出的贡献。
变法图强,奠定大秦强盛基础的秦孝公秦孝公在位二十三年。
要论功劳大小,我认为秦孝公功推首位。正是秦孝公的变法图强,为大秦帝国建立了一套强盛的长效机制,才改变了秦国积贫积弱的根子。
商鞅变法让秦国站在历史潮流的最前沿,秦国对六国的胜利不是无源之水,这个源头就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结构层面的革新,让大秦帝国焕发了勃勃生机。
后人对商鞅的推崇远超秦孝公,其实如果不是秦孝公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坚强的后盾作用,商鞅这样的才俊,根本无用武之地。所以,秦孝公才是秦国变法图强的沃土!
继往开来,连横六国,开疆拓土的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在位二十六年。
古代君王的家天下,最大的弊病就是政策的不连贯,往往新王登基,人亡政息。秦惠文王上台后,毫不犹豫地处死商鞅,但同时又坚定不移地坚持变法路线,使变法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张仪为相,施展高超的连横术,把六国玩弄于股掌之间。西平巴蜀,北定义渠,东出函谷,南下商於,把强大的魏、楚两国折磨得元气大伤。
秦惠文王的积极进取,改变了秦国长期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从此以强者的姿态,走出国门,纵横天下。
拔宜阳,定三川,积极东进的秦武王秦武王在位三年。
因为离奇的死亡,历史上对秦武王黑得比较厉害,常常将他形容成粗俗无能的莽汉。其实,秦武王在他短暂的三年君王生涯中,所做出的贡献足够闪耀。
三年间,秦武王平定巴蜀之乱,挥兵东进,攻伐宜阳,窥视周室。尤其是攻占宜阳,对秦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宜阳位处秦国东进路线中,毗邻韩、魏和东周王室之间,对于将来攻伐中原具有战略意义。
秦武王拿下宜阳,为后来秦国在此设置三川郡奠定了基础,也为攻伐中原锲下了一枚钉子。
灭东周,残六国,奠定一统格局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四年。
秦昭襄王无疑是继秦孝公之后,对秦国统一六国贡献最大的君王。秦国历史最精彩纷呈的篇章,就是由他在位书写。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采取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结好齐国、楚国,兵出三晋,把韩魏赵三国几乎打残。韩国从此成了秦国坚定地“拎包客”,赵国长平一战,仅剩倒气的份,魏国也只求夹缝中生存的资格。
可以说,昭襄王后,六国统一的大势已经不可遏制!
赦罪人,修功臣的短命君主秦孝文王秦孝文王在位两个月,传说三天是误传。
昭襄王活了七十五岁,压缩了儿子们的空间,长子没等到继位就去世了,次子就是孝文王。孝文王在位时间太短,没来得及做什么大贡献,鸡蛋里面挑鲍鱼,他的贡献就是保证了王权平稳过渡,“赦罪人,修先王功臣,厚亲戚,弛苑囿。”
师出函谷,打残三晋的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在位三年。
庄襄王就是秦始皇的生父,被吕不韦运作上位的那一位。他最大贡献就是在昭襄王基础上,继续打击三晋,包括逼韩国割地,设置三川郡。攻伐赵国,获取赵国西部三十七座城池。又打下魏国高都、汲和上党郡,将秦国国土直接扩充到三晋腹地。
三年时间获得如此多的战绩,前人的积累发挥出巨大价值,也跟庄襄王锐意进取的精神密不可分。
秦始皇统一六国,仅仅用了九年时间,之所以进展得那么顺利,其实并非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六世君主锐意进取,功绩叠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