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上当皇帝当得最爽的是哪位?

史上当皇帝当得最爽的是哪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075 更新时间:2024/1/10 16:42:26

当然是锦锂皇帝乾隆了。

他父亲雍正当皇帝的第一年,就把乾隆的名字写进匣,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定为帝国接班人。

估计雍正放匣子的时候,都有点羡慕自己的儿子吧:都是皇帝生的,怎么差别这么大呢?

雍正奋斗了四十四年,才当上皇帝。其间,苦等太子胤被废,战胜大阿哥胤,又击退了最受宠的八阿哥胤,还要跟自己同母的十四阿哥胤竞争,一路过三关斩五将,最后的胜利还有些不清不楚,民间一大堆风言风语,搞得雍正提心吊胆,工作丝毫不敢出错,总算把大清的盛世传了下去。

可就是这样,人家提起清朝的盛世,脱口就是康乾盛世。

雍正朝哪去了?他熬的十三年夜班呢?被谁吃了吗?

在乾隆的前面,不是没有侯选人。

乾隆的长兄弘晖,生母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正儿八经的嫡长子。乾隆反是妾室所生,据说还是待女。

可是,弘晖八岁的时候就夭折了。死的时候,乾隆还没生。大哥都不用叫一声。

二哥弘,二岁时挂掉。

三哥弘昀,在乾隆出生的前一年去世。

老天爷帮助乾隆去掉了三位竞争者。生着的竞争者倒有一位,叫弘时,可是本人不争气啊。

雍正五年,乾隆娶老婆,跟生平最爱的女人富察氏春宵苦短时,弘时,这位唯一对他有挑战的老哥因为行为不端,被雍正从户口本上删除了(削宗籍)。

还有一位老弟弘昼,著名的荒唐王爷,没事喜欢办丧事,就为吃一口祭品,据说他这么做,就是不想让乾隆产生他要争皇位的误会。

毫无悬念,毫无斗争,乾隆甚至被康熙隔代指为指班人,运气好到清宫剧都没法在上面编故事。

雍正十三年,雍正去世,乾隆接班,这时乾隆二十五岁。最好的年纪碰上了最好的工作。要早一点,少不得要搞个顾命大臣,太后垂帘指指点点,容易形成少年逆反心理,比如张居正之于万历。

要是晚一点,太子当得久,抑郁少不了,详情参考康熙的废太子胤。

一上位,免丁免赋,财大气粗,还不是因为他爷爷跟老子给他存够了银子。

宗人府关着的人,该放的放,该复爵的复爵,轻轻松松拉拢了人心,可这,还不是他老爹狠下心肠,圈禁了一大批政敌,别的作用没有,倒留给他做人情了。

这么一干就是六十年。干腻了,还可以提前退休,把工作服往嘉庆身上一扔,自己当太上皇了,还是有实权的太上皇,跟李渊、李隆基这些苦摧太上皇不同。乾隆是人退权不退,一切大事还得跟他商量着办。

这六十多年,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白天没啥事,晚上都有事,没事下江南,有空逛济南。

还不能完全没啥事,不然以后说起来,啥事没干,啥功没有怎么办?

所以,上天还很贴心的安排了一些难度小奖励高掉宝机率贼大的副本给他打怪升级赚积分。

他爹改土归流,留了点收尾工作,让他完成了两平金川的业绩。

他爷打残的准噶尔部,最后由他来收尾,变成了两平准部,一平回部的光辉战绩。还好意思把西域叫成新疆,是谓新得之疆,明明是西汉就打下来的好吗?

两进缅甸,损兵折将,但不胜而胜,缅甸主动投诚,成为清朝属国,再次刷了一把积分。

平定台湾地区林爽文起义。属典型的难度小业绩大回报高的副本,林爽文大概是写爽文起家的,手下三千兵,就敢起兵,你真不是上天派来给乾隆冲业绩的吗?

五十年,进攻安南,又是丢盔弃甲,但锦鲤光环再次发功,乾隆八十大寿那年,越南主动请和,前来祝寿,再度给锦鲤帝送业绩入京。

五十三年起,尼泊尔没事瞎折腾,终于让乾隆集齐了十颗龙珠: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这样的业绩量,日夜加班的雍正没干成,苦干六十年的康熙也没完成,乾隆皇帝下着江南就完成了,这不是锦鲤,谁是锦鲤?

1799年,乾隆在养心殿逝世寿终正寝,终年八十九岁,在位六十年,执政六十四年,在位期间,库里有银子(常年六千万两),后宫有姑娘,宫外有情人,常常起驾游,偶尔揍揍人,一天三首老干体,国宝上面到此游,这样的人生,只可转发,不可模仿。

那历史上的衰神皇帝是谁呢?

这个首先要排除亡国皇帝,因为亡国皇帝都比较惨,最惨的大概是北宋的亡国皇帝宋徽宗,国亡了还要当俘虏。

这是惨,并不是衰,所谓的衰,就是本人实力也不差,也很努力,但就是越努力越倒霉,一辈子衰事不断,最终也没个好结局。

以这个为标准,中国的衰神皇帝当属锦鲤皇帝的接班人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有多衰呢?

在当皇帝之前,好像还挺幸运的,毕竟乾隆那么多儿子,论条件他不是最好的,他不是皇后生的,但前任皇后生的两个都夭折了,后面这个皇后自己作,把头发剪了诅咒大清,又干掉一批,其他的也是死的死,废的废,最终皇位落到了他的头上。

但自打当了皇帝,这衰神就找上门了。

首先,当了皇帝还不自由,因为乾隆身退心不退,自己当着太上皇,还占着紫禁宫。嘉庆这位正牌皇帝只好住在太子府,每天跑上跑下给乾隆请安。乾隆也说了,这国家的大事还得问他。

这不是折腾嘛。老年人多疑且恋权,像汉武帝这样雄才的人到了一定年纪都得发疯。

史书记载,嘉庆到了乾隆身边,大气不敢说:侍坐太上皇,上喜则亦喜,笑则亦笑。

可见其憋屈程度,不但他自己受委屈,自己的老婆也跟着委屈,他的皇后自然也要每天进宫,向一众太妃请安,两年后死去。

死了儿媳妇,乾隆也不替儿子伤心,反而觉得晦气,吓得嘉庆连老婆的葬礼也不操办,家里连个花圈都不摆,草草就送葬了,是大清葬礼最从简的皇后。

此外,还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和坤,和大人站队稳固,专门帮着乾隆欺负嘉庆。

好了,到了乾隆驾崩,嘉庆算是出了一口气,又把和坤给办了。但是,不要高兴,嘉庆的衰途才刚刚开始。

比如他一登基就赶上了白莲教起义。

嘉庆元年,白莲教起义,好像就等着嘉庆上台似的。你要闹早闹啊,给乾隆的百叟宴添添堵也好啊,你干嘛非要盯着嘉庆呢,你们那些事也不是嘉庆祸害的。那都是乾隆好大喜功留下的破事。

没办法,只好给乾隆擦屁股吧。一擦就是九年,总算白莲教消停了。

可个波未平,一波又起。

嘉庆二年,故宫的乾清宫发生大火,把一本《永乐大典》正本烧得干干净净。

嘉庆八年,一位下岗的内务府厨子因为生活困难,要报复社会,拿着一把杀猪刀出了门,这厨子还是讲究的,没跑到街上祸害朝阳群众,而是出门左转到了左神武门,蹲点准备刺杀嘉庆皇帝,菜刀一亮,神武门的侍卫都吓呆了,好在有大臣冲了上去,把刺客给制服了。

虽然有惊无险,但没面子啊。

更没面子的还在后面,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带头大哥带着数百人冲进紫禁宫,当时嘉庆不在宫里,他的儿子宁拿着把鸟枪射杀两人,这才稳住了局面,这位就是也很衰的道光皇帝。

天理教的事虽然平了,但这事没法说,堂堂大清的中枢,数百农民就突破了。嘉庆只好下了罪已诏: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朕虽再三告诫,舌干唇焦,诸臣仍未能领会……唯返躬修省,改过正心,上答天慈,下释民怨……切勿尸禄保位,益增朕罪。

从这个罪已诏也可以看到嘉庆有多衰,一年到头,天天给大臣讲政策说方针指方向,可大臣们都是猪啊,讲得嘉庆皇帝舌干唇裂了,这群猪还是理解不了,嘉庆只好自己去干。

天理教这件事情基本上让嘉庆皇帝弃疗了。早些年,他还想干点大事,振兴祖业,可越干越倒霉,越干越衰,最后沦落到数百农民打故宫的局面,他的雄心壮志就此歇菜,不再提振兴大清,只求无过。

可是,他的衰退还没有结束,最后一年,他跑到承德避暑山庄休息,突然暴亡,死后还封锁消息,只一个病亡就交待。据说,嘉庆其实是被雷劈死的,他跑去打猎,途遇暴雨雷电,一个闪电打下来,就把骑马的嘉庆给打死了。

这也是有可能的,野外容易受雷击,你还骑着高头大马,让太监们步行,你这不是发扬风格,给太监们当避雷针使嘛。

这就是嘉庆悲摧的一生,我们说有的皇帝比他还惨,但论衰,嘉庆实排第一,因为嘉庆本人还是有作为的有想法的,他上任之初,整顿吏治,反腐抓贪官,也是干了不少事。但是,乾隆留给他的江山已经是永固,固化到很难再去做什么改变,没有给他腾挪治理的空间。所以,他的就像陷身于泥塘的人一样,越努力越麻烦。

还不如老老实实躺下,爱咋咋地呢。最后,大家还是赶紧把这位衰神皇帝转走,别沾上他的霉运。

接下来,再聊一个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

大家知道,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往往是很牛的,比如汉朝的刘邦,大汉四百年,有谁能说自己的能力超过刘邦?

还有东汉的刘秀,那真的是一枝独秀了。

明朝的朱元璋,独对是一个人精,能打天下能坐天下。还有宋朝的赵匡胤,也是难得的文武双全的皇帝。

但是,有一个开国皇帝,建立了三百年的基业,却在历史上存在感极低,这就是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一提这个朝代,就是李世民如何如何,再不就是武则天怎样怎样,或者是唐玄宗跟杨玉环这对CP,搞得李渊没有存在感。好像唐朝是李世民建立的一样。

那么李渊是不是在大唐建立的过程中一点作用也没有呢?

当然不是,李渊这个人对唐朝的建立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一点:李渊的隐忍

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老表,杨广这个人是很猜忌的,而且有人跟他说过,将来夺天下的人会是姓李的,建议杨广杀光天下李姓人。这当然不可能的,不过,杨广确实清理过一批李姓的大臣,而且对李渊也能忌讳。杨广曾经多少嘲笑李渊,因为李渊出老相,杨广笑他是阿面婆,就是老太婆的意思。

这一切,李渊都忍了,还把自己的宝马献给杨广。最终逃过了李渊的猜忌。要不是李渊能忍,李家早就被端了,哪里轮得着李世民威风?

到了天下大乱时,杨广把李渊派到太原,这成为了李唐起事的基地。在史书,多突出李世民的作用,好像是李世民推动着家族事业。

其实不然,到了太原,李渊就把李世民叫过来,说了一句话:“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

这其实就是定下了李家上市的目标嘛。

在太原,李渊先后平定了当地的起义武装历山飞,又打退了突厥,站稳了脚跟。可是,李渊并没有急于起事,而是天天喝酒,这搞得李世民很郁闷,不是说好与而不取,祸将斯及吗?

李世民串联了一批人,然后跑去让老爸起事。

“父亲应该顺民心,兴义兵,这是上天的安排!”

李渊一听就炸了,你小子这是望父成龙啊。李渊当场喝斥他:“不要胡说!再说我把你抓去告官。”

不是说好干大事的吗?为什么又不干了呢?

当然是因为李渊是老司机,不是李世民这样的愣头青,他知道杨广的密探就在身边,要是轻举妄动,只会倒大霉。

老子我装孙子装了大半辈子了,你二十没到,就想反上天去!再说,造反这种事也轮不到你提醒老子。

李渊用他的隐忍等到了最佳时机。

在新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里,都写李世民是主谋,甚至说了一个故事,讲李世民给父亲送杨广的宫女,逼父亲造反。

这样一来,李世民突出了,李渊弱化了。

这一切当然不是真的,不过,李世民抢老爹的功劳。但有一样功劳,李世民没有抢,因为这个功劳有点丢人。这个功劳就是联合突厥。

为了拉拢突厥,李渊写了一封信给突厥可汗。

李渊吩咐在信封上写某某

秘书一看,这不对啊,信封上不该用启字,应该用书字。

启是官员给皇帝写信时用的,而书是平等双方的来信。言下之意,突厥大汗是突厥的皇帝,跟我们不相干,给他写信,犯不着这么铺张浪费,用一个书字足矣。

“况且他们没文化,写个表他们也不懂,用个书糊弄一下看吧。”书记总结道。

李渊否决了书记的提议,他告诉这名有骨气的书记,突厥人那里也有逃难的汉人,人家已经扫了盲,再欺负人家没文化是行不通的,现在说好话都怕他们不来,何况轻慢他们。

就用启吧,这是价值千金的一字,就算突厥人现在要千金,我们都要给他,何必吝惜这一个字呢?

就这样,李渊拉来了突厥兵马,出晋阳,占长安,约法三章等等一切大战略,基本都是李渊定的。

那李世民起什么作用呢?

说白了,李世民就是起一个武将的作用,只是一个能让李渊放心的武将,所以功劳最大。

到了长安之后,四面出战基本都用李世民领军。上阵不离父子兵嘛。

当然,也必须说,李世民打仗确实厉害,应该比他的哥哥李建成还有弟弟李元吉厉害,毕竟李元吉连个太原都没守住。

所以,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无疑,他不但不是一个傀儡,还是一个起到关键作用的人。是建唐的最大功臣。

那为什么没有存在感呢?

这当然是因为李世民抢戏。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兵变拿到了皇位。此间弑兄囚父,干了很多不地道的事情。为了突出他抢位的合法性,他大量修改史书,把自己包装成大唐建国的第一功臣。

说李世民是千古一帝不假,但说他是大唐开国第一人,那就是抢老爹的戏啦。

具体的细节还有很多,欢迎大家订阅脑洞历史观的专栏《诸王的游戏》,了解玄武门兵变的诸王相争。

要说史上最爽的皇帝就莫过于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了,他全名为爱新觉罗弘历。

第一:乾隆上位最容易。康熙五十年八月,弘历(乾隆)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生母是雍正帝的妾室格格(一说为侍女)。

因为古代天花盛行,幼儿多有患病早死的现象,乾隆出生的时候,他二哥弘在两岁时早夭,之后长兄弘晖、三兄弘昀又先后去世,年长于乾隆的只有弘时一人。

所以,雍正诸子之中,乾隆名排第四,实为第二子。而老大弘时性情放纵,行事不恭,失去了雍正的欢心。

乾隆自幼聪明,五岁就学,过目成诵,也是特别亲近汉文化。据说康熙帝第一次见到了乾隆,特别喜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他书课,还带着巡幸热河避暑山庄。

康熙的“见而惊爱”,就是乾隆上位的最正当理由,其实雍正也没有得选。

第二:上位之前特别安全。

(少年弘历)

清宫剧的“九子夺嫡”拍得也未免太多,其过程之尔虞我诈,刀光剑影,不复烦述也!但“九子夺嫡”给了雍正一个特别大的震撼,与他争夺王位的诸位兄弟,都主动的被动的被卷入了这一场夺嫡的事件中。

夺嫡空耗国家元气,也造成了兄弟相残的人间悲剧,所以雍正上位之后搞了个“秘密立储制度”,不希望悲剧再现。

雍正元年八月,他亲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乾隆免受夺嫡之苦,雍正的这一手其实也很好。

(秘密立储)

第三:乾隆当皇帝之前,雍正已经夯实了国家基础。任何政权,都是对军队与财权进行不断的强化。从史书上我们得知,雍正铁腕变革之后,当时国库留给乾隆的就高达8000万两白银,非常充实。

所以,我们从史书上、从影视剧里、从戏文中得知,乾隆一生风流倜傥,特别喜爱收藏名人古画,金银玉石,并且还有与刘墉、纪晓兰、和申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名人逸事,基本上是“无为而治”了,雍正留下的家底实在够丰厚,有够他挥霍的。

但他有过度铺张浪费的现象,比如六次下江南、大造园林、耗费国家公款无数,也不重视官员考绩,造成了贪官污吏无数,使得国家体制慢慢僵化。

(乾隆下江南)

总的来说,乾隆当皇帝的时候,一边吃着雍正变革带来的红利,一边又废除掉了雍正的许多的改革,并且还把雍正在位时,所关押的那些“贪官污吏”一一官复原职。

虽然有一些政策有利于缓和国家上层的内部矛盾,但是也是败坏了制度,乾隆自个儿玩得不亦乐乎,史上当皇帝最爽的就是他了!

等到他传位给嘉庆的时候,清朝已经江河日下了,嘉庆接到手的那可是一个十分烫手的山芋。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出明君最多的时候,那七国之中你最喜欢的君王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战国时期明君多问题,有很多例子,我想应该先简述下原因。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竞争比春秋时期激烈,春秋时主要是大国吞并小国,战国时矛盾转向几个大国图强争霸,竞争压力较前加大,几个大国争人才,图变法,生机勃勃。在面对生存危机形势下,诸侯大国都在大力改革,求变谋强,各国君都在奋发努力,因而出现许多明君。如

  • 古代哪个封建王朝对中国的贡献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秦,属于古代封建王朝的开端,以前夏、商、西周、东周、战国时期,属于奴隶社会。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混乱。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中央集权,因此,中国历史上称嬴政为秦始皇。对外寇实行抗击,对内实施“焚书坑儒”,稳定国内秩序,在中国历史上对国家贡献占首位。秦朝统

  • 历史上最勤劳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呀!人家还不用相!事必躬亲!连臣子晚上饭桌什么菜说了什么话他都清楚!应该是雍正,雍正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35000件,满文奏折6600件,平均每天批阅奏折10件,多在夜间,亲笔朱批,有的奏折上有1000多字。雍正既继承了康熙大帝的历史遗

  • 你认为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是哪一个?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你认为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是谁?我的答案是雍正。有人说是朱元璋,还有人说是康熙,也有说是崇祯。但我认为是雍正。1单从披阅奏章来说,雍正在位十三年,其实是12年零8个月,4247天,《清宫密挡》里有记载,这期间汉文奏折,35000件。满文奏折6600件。共41600件。平均每天10件。共计批阅的字数是1

  • 北齐皇帝高洋花样作死,国力为何还蒸蒸日上?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先直入主题为何高洋荒唐事很多,但北齐国力却是当时三国中最强大的:高洋所作的荒唐事,合计是33件。这33件时,基本上都是高洋自己行为不羁和牵涉高洋亲人、权贵、罪犯等,和一般的百姓牵涉不大。对高洋33件荒唐事的归纳总结,可以得知:高洋无伤害性行为14件,占42%;伤害性行为(包括残酷性行为)19件,占5

  • 朱元璋一介布衣出身,后来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一介布衣出身,后来是怎么成长起来的?笔者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总结了他成长的原因。一、少年时代凄苦、艰难。史料记载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出生在一户贫困潦倒的农家,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更谈不上有激昂的少年壮志。这个穷苦的少年整日与饥饿、贫困为伴,在地主的压榨中被迫求生,正是在这段异常艰苦的岁月中,朱元璋遇上

  • 历史上都有哪些皇帝是白手起家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有400多位皇帝,算得上白手起家的皇帝,并不多。比如汉高祖刘邦、蜀汉昭烈帝刘备、宋武帝刘裕、陈武帝陈霸先、梁太祖朱温、周太祖郭威、明太祖朱元璋。然而在这几位皇帝中真正白手起家的只有朱元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元璋出生于乱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为了吃饱饭他做过乞丐、当过和尚。他趁着乱世就

  • 宋仁宗,似乎“庸庸碌碌”度过一生,甚至感觉他治下的任一臣子都比他有名,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宋仁宗无疑是个很“有名”的皇帝,他是第一个庙号的为“仁”皇帝,而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庙号的为仁的也不过是四个皇帝,乾隆皇帝晚年多次说,他一生就钦佩三位皇帝,一个是他祖父康熙,一个是李世民,还有一个就是宋仁宗了,但如果我们翻开史料仔细看一下话,评价一个皇帝的文治与武功宋仁宗都不具备和

  • 朱元璋能称帝,运气成分占了几成?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引言:毛泽东评价朱元璋:“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是毛泽东对朱元璋的评价,可以说是很高的,朱元璋从草根出身,建立大明朝,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完全可以用在他身上,历史总有偶然性,有些事在不经意中,就在历史长河里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红巾军起义,消耗了元朝统治势力,也为朱

  • 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都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很高兴为题主解答这个问题!下面简单介绍下,哪六位,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功绩!第一位,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