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介布衣出身,后来是怎么成长起来的?笔者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总结了他成长的原因。
一、少年时代凄苦、艰难。史料记载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出生在一户贫困潦倒的农家,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更谈不上有激昂的少年壮志。这个穷苦的少年整日与饥饿、贫困为伴,在地主的压榨中被迫求生,正是在这段异常艰苦的岁月中,朱元璋遇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伙伴,徐达、汤和等,正是这帮昔日一起在乡间浪迹的穷苦孩子们助他建立了大明江山的基业。
二、亲人离世、无家可归。命运之神对早期的朱元璋异常残酷,他的至亲离世,而此时贫困潦倒的少年郎连给至亲讨一块下葬的地方,竟也如此艰难。面对命运的无情和残酷,历经坎坷的少年意志愈发坚强,像一棵野草般倔强的生长着。
三、时势造英雄。朱元璋无家可归后投身到了黄觉寺做起了和尚,寺庙的生活虽然也不如意,但是朱元璋还是可以忍受的,毕竟有了一个可以遮风避雨、吃饱饭的场所。这对于自幼生活凄苦的朱元璋来说,已经是不错的地方了。寺庙是靠收田租过活的,然那个靠天赏饭的农耕时代,遇上大灾之年,皇觉寺的和尚们自然也面临着没饭吃的困境,朱元璋被派到乞食的队伍中。恰逢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数年的流浪生涯,让朱元璋变得更加有见识,而且在寺庙蛰伏期间,他饱读各类书籍,他时刻关注着时机变化,终于在二十五岁这年加入了郭子兴的亲兵队伍,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战斗生涯。
四、统筹天下的眼光。此时的朱元璋孑然一身,了无牵挂,开始放手一搏,乱世出英雄,他可以更加灵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英雄之所以会被称为英雄,必定有他过人的眼光和手段。
孟子曾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至理名言用在朱元璋身上再恰当不过了,正是因为他早年的艰苦锻造,不怨天尤人,审时度势才担起了天下兴亡的重任。
前言要论朱元璋是如何成长的?我们就要把它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朱元璋出生于公元1328年,这是处于一个元末的时代,注定兵戈相见、战乱纷杂。
出身朱元璋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三代贫农家庭,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哥哥和姐姐了。一家人靠着租田种地的人虽然贫苦,但也算苦中作乐。
天灾在朱元璋16岁时候,一场蝗灾改变了这一切,他的父亲、兄妹、母亲相继而死。把朱元璋推向了人生的低谷。一时间失去至亲至爱,再也无人关怀,这件事搁在任何一个成年人身上都很难接受,更何况是一个16岁的未成年少年。
但是没有办法,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元璋只能是自己去负重前行。也许是一时间失去很多亲人,让朱元璋想要寻求内心的安慰,于是就找到了一家名叫黄觉寺的寺庙去当和尚,希望能找寻心中的宽慰。人们不是都说吗?和尚和尚,与世无争:和尚和尚。普度众生。
但是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蝗灾严重到如此程度,不仅是他一家遭殃,诺大的寺庙也已经是吃不饱了。后来他就下山,成了一名游方僧。一边划斋饭(其实和讨饭无异),一边游历各方、增长见识、寻找机会。
人祸有一天当朱元璋回到寺庙时,收到了他的死党汤和的来信,让他和自己一起去起义当红巾军(元末起义军)。不知道哪个多事的人,就把朱元璋给告密了。本就是多事之秋,朱元璋被逼无奈,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决不能留在寺庙,等着官兵来抓他。于是在他卜了一卦之后,卦象大吉后他就决定去找自己的死党,参加红巾军。
转折参加了红巾军后,朱元璋经常打胜仗被红巾军的头领郭子兴赏识,提拔为了亲兵九夫长。后来郭子兴觉得朱元璋是个难得的人才,必须得为自己所用,就抛出了橄榄枝,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这成了中原战的人生转折点,和首领搭上了亲戚关系,注定能有一番作为。
发展后来在朱元璋在为郭子兴招兵买马的途中,挖掘了自己的淮西二十四将,作为自己的直接下属。这二十四将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平定元、打太平、攻集庆等等,已经成为了朱元璋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而且各个身怀绝技个个有特长。后来又在攻打滁州的时候,得到了像李善长这样的谋士和一些其他的擅长作战的士兵,给自己的部队又如虎添翼般的增加了发展的资本。
崛起在积累了一定资本的后,朱元璋攻下了集庆后来改为应天,作为自己的老巢。但是他在这里南京之后就发现腹背受敌,周围有一堆的敌人在等着他去个个击破。比如说东边有张士诚,西边有陈友亮,南边有陈友定等等。在考虑到局势紧张的情况下,他经过分析先与陈友亮进行展开了为期数年的争斗。终于在鄱阳湖大战之后战胜了陈友亮,打败了最可怕的对手。后来又收拾了张世成,陈友定等人。到了公元1368年,南方基本是掌握在朱元璋的手中。
同时他又大举兴兵北伐,从山东打到河南再打到元军的老巢,无疑,这场北伐以元军,战败而结束(朱元璋称帝后)元朝离开了历史的舞台。
从此朱元璋再无对手。
高潮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实现了他从布衣到皇帝的华丽转身。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点击关注。我将继续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的回答。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教